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三个十年中的大学生

时间:2023/11/9 作者: 杂文选刊 热度: 10812
陈 琛等

  陈琛卢波陈靖

  高考制度恢复的这三十年恰逢中国社会转型最剧烈的时期,三十年里“大学生”的价值和含义不断变换,今天的学子在问:高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黄金时代:1977—1987

  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1987年国家保证计划分配最后一届大学毕业生。国家提倡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很多优秀大学生走上领导岗位,时值改革开放初期,下海经商、搞个体经营并不为多数人认可,“士、农、工、商”的传统排序仍留在人们脑海中,这是大学生得到最多认可的时期。

  北京的“状元”刘学红形容,从个人命运来讲,高考录取是人生转折点。拿到录取通知书时就想到那句古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1977年考上东北林业大学,现任科技部副秘书长的王志学回忆说,什么叫天之骄子,我们深有感触,因为有十年的断档,他们这一批大学生到哪儿都被高看,被人佩服。因为出了他这个大学生,他父母在他们那一辈人里地位都提高了,旱些年他们家乡的书记、市长每年春节都去他家里看望。

  社会上都这么看待他们,让人不想当精英都难。1977年考入武大中文系的武筝女士回忆说,她刚到武大,也带着插队多年乡村姑娘的拘谨,可是看到系里大楼上挂着的大标语“欢迎你,未来的文学家”,血马上就沸腾了。

  在象牙塔中为诗句发愁,是那个尚未多元化的社会的生动写照。大学生们不愁出路,而且不管分到党政机关还是事业单位或者企业,大学毕业生工资一律四十七块五毛。

  在波澜壮阔的经济改革大潮尚未展开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人们仍然主要在精神世界里寻找自己的价值。而这方面的才华也几乎是惟一能得到社会认可的能力。

  白银时代:1987—1998

  1985年,部属高校毕业生开始有了40%的“指导性计划”;1989年,国家正式宣布学生可以“双向选择”;1992年后,高校毕业生开始完全自主择业,指导性计划逐渐减少。此后次第展开的政府机关精简分流和国有企业改革,将高考与“包分配”彻底分离,维系了千年的“学”与“仕”关系就此改变。在这个十年,大学生群体开始分化,“IT精英”和“技术官员”成为新的时代英雄。

  王颖(化名)1989年从河北鹿泉县考入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系,她有个老乡告诉她因为该校专业“紧俏”所以仍然包分配,王颖就报考了这个学校。这一年,距王颖家乡千里之外的浙江宁波,有个十八岁的男生听说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有上万册电子方面的藏书,也报考了这个学校。他就是后来创办了网易,并一度成为中国首富的丁磊。

  四年之后,丁磊和王颖一样接受“国家分配”,到了一家国企。不同的是丁磊工作两年后辞职,先替人打工,后创办自己的公司;而王颖在被分配到的研究所一直工作至今,其间还先后攻读了硕士、博士学位。

  据武汉大学学工处统计,以1992年为拐点,南下广东的毕业生第一次超过了北上京城的毕业生。长期做学生工作的一位老师总结道,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毕业的大学生中,越是优秀的越是倾向于主动放弃计划指标,自谋职业。

  黑铁时代:1999-21107

  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启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车,短短三四年间,中国适龄青年的大学毛入学率达到了约20%,在统计意义上完成了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型。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2005级女生说:“咱们自己把大学当成了一个找工作用的技校,从进来那天就忙乎这个,说你‘大众化,又有什么好埋怨的呢?”

  方立明是北京一所师范院校的应届毕业生,今年春天他遭受了不少打击。

  “我准备好的他们都不要,他们只要我没有的。”方立明对招聘单位最大的不满是他们一律要求若干年工作经验,“难道他们不知道这是应届生招聘会吗?”

  多次受挫后,方立明甚至怀疑那些已经占据着现有职位的人们在故意刁难他,“就跟我们比弱点,动不动就说经验,怎么不比口语、比电脑啊?”

  每次去一处应聘,他都是诚心诚意的,希望搞招聘的别因为求职的人多就居高临下,能认真看完他精心准备的简历,给他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他说,真想给他们唱自己手机彩铃用的那首歌:“求求你给我个机会……”

  [原载2007年第23期《陈望东方周刊》本刊有删节]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