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你是公民,也是记者

时间:2023/11/9 作者: 杂文选刊 热度: 12306
柴 静

  你每天从它面前走过。

  从来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

  可能还在它面前留过影,区为电视上说,这是你家乡招商工资的“窗口”。

  这个窗口,比你家乡所有的楼都高大,台阶那么高,盖的样子像是白宫或是天安门——据说这样的话就可以让你这样没钱去旅游的人见见世面。

  你不要觉得怪,盖这样的楼,据说要有“超前五十年”的审美呢。

  呀,楼的周围,那些美丽的园林、人工湖和剪草的工人,你在公园里也没有见过,几百亩那么大,是为了让住在里面的人“每天早上闻到青草的味道”。

  这么大的地方,原先是一个村庄,或者是用来耕种的。也可能是学校里孩子读书的地方……当然,让他们走很容易。

  因为这个窗口里住的是你家乡最重要的人,他们被叫做“四套班子”。

  窗口嘛,总是要贵一点的。大理石的台阶要盖三十九级——因为刚上任的书记“刚好三十九岁嘛”。嗯,你运气好的话,也许在门前还能看到石碑,刻着各级领导的名字和“用来警示教育”你该怎么生活的题词。

  你从来不知道这个楼花了多少钱——也没有人认为有必要告诉你,虽然这办公楼上亿的造价,是你这样的人每个月从工资里扣出去的钱。不够的话,它可能是你父亲养老的钱,是你母亲治病的钱,是那个每天在你眼前伸手乞讨的人本来应该得到的钱。

  它该不该盖?该花多少?钱给谁了?有没有招标?人大有没有监督?……

  唉,我看到你的表情了,你摇摇头,那个意思是——我又能怎么样呢?

  二

  还记得吗?

  你中考的政治题里有一道“公民如何行使监督权?有什么意义?”

  标准答案你背得滚瓜烂熟:“在我国,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

  但是,权利不去伸张,就只是一张纸。

  三

  1945年7月4日下午,毛泽东问黄炎培,来延安考察了几天有什么感想?

  黄炎培坦率地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亲眼所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个周期率的。”

  毛泽东答道:“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四

  从明天起,如果你经过它,拿起你的相机,拍下来,或者用笔记下来传给我们。

  你是公民,也是记者。

  [选自《新浪·博客》]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