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蓬勃向上的力量

时间:2023/11/9 作者: 西部散文选刊 热度: 25566
刘志成

  九月,秋意渐浓,草木依然葱茏,鲜有颓意。

  王瑞明先生的作品,犹如一阵清风,掠过读者的心田。他的作品,盈满正能量。可以写出正能量的作家一定是灿烂祥和之人,本身就是小太阳,不但自己光明磊落,还能毫无保留地温暖他人。负能量的人正好相反,这种人心空每天都在下雨,即使苍穹放晴,他们也绝不抬头看风和日丽,只会盯着脚下的泥泞怨天尤人。我们从王瑞明的散文中,看到的皆是向上的、蓬勃的、希望的、有力的前进力量,给人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鼓舞。无论对社会和国家的赞颂,对人民大众的讴歌,对往事的怀恋,都让人读之欲罢不能,掩卷而思。这是文学作品中真正所需要表达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文艺工作发表重要讲话,做了一系列高瞻远瞩、精辟入里的阐述,深刻揭示了文艺与时代、文艺与人民的内在联系。2019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强调:希望大家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王瑞明先生的作品正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者的多次嘱托,通过自己的笔触,讴歌时代,书写人民。

  本期王瑞明作品小辑,我们精选了《回望西沟》《回忆我的奶奶》《一份特殊的入党申请书》《为人民呐喊,为祖国放歌》《我看黄河》《传承是最好的纪念》《我看神木博物馆》等9篇作品,这些作品内容多样,思想深刻,叙述流畅,尤其是作品贴近生活,接地气,皆具蓬勃的向上力量,催人奋进,鼓舞前行。

  这些作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藏匿在回忆中的那份比海深的情,一种描绘大时代下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两种题材,但反映的却是升腾在作者内心的浓烈情怀,他们有感伤,有欢喜,有对于时代发展带来巨变的感恩,有社会变革中寄存在于内心永不变动的真和诚。

  王瑞明先生很善于把生活场景运用在作品中的,并且很能抓住读者的瞳孔。他的创作,已经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语境开阔,意蕴深远,思想上很有见地。

  在散文《回望西沟》中,他这样写:

  我到园区上班,每每路过我曾经工作过的西沟中学,总要回首流连张望。实在耐不住了,今天下班,我绕道而行,回到了阔别二十五年的西沟中学旧址。踏进这片我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它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砖一瓦,一笔一纸都倍感亲切。

  在散文《回忆我的奶奶》一文中,他这样开头:

  昨天看到了奶奶一张罕见的遗照,便想起了奶奶生前的一切。一看这张照片,就让人联想到慈眉善目,慈祥和蔼,艰苦朴素,可亲可敬等词语。她的名字也叫王美人,人如其名,看上去真的很美。

  在散文《我看黄河》中,他的笔触这样写:

  黄河是刚毅的父亲,用其奔流不息不知疲倦的身驱浇灌着他的子子孙孙;黄河,是不屈不挠的战斗英雄,用他那不休的誓言捍卫了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黄河是钟情女子,他有细腻的心和美好的梦,为了这个梦,在不停地奔流着,向着远方,向着大海,在呼啸,在奔腾!

  在散文《传承是最好的纪念》中:

  我是来自神木的一名党员干部,我生活的脚下就是曾经的那块红色的土地—神府革命根据地。驻足在神府红军革命纪念馆里那一口饱含沧桑岁月的铡刀面前,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仿佛回到了八十多年前被阴霾笼罩了的菜园沟。

  在《我看神木博物馆》中:

  文物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是一种物化了的文化,文物的考古发掘只完成了一半任务,当然是最基本的任务。对陈列在博物馆里的文物,还需要我们用心解读、挖掘其中所包含的信息。如果没有最后一半工作,文物的价值就不能充分体现。

  王瑞明先生的散文,第一没有过多堆砌的辞藻,没有太多的比喻修饰,宛似一堆堆露天的石头,直勾勾地盯着你,让你的眼睛能够穿透进坚硬的质地,能够顺着作者的笔触一次次深入。你从中足以窥探出作家的功力。第二作品贴近生活,接地气。文学的创作首先真实,只有真实的东西才可以写得行云流水,才可以写得深刻。王瑞明先生的散文大多是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提煉和书写,对大时代的讴歌和在赞颂,以此表达内在的观点、抒发内心感情。

  列宾曾说:“灵感,那是由于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王瑞明先生一直从普通的场景中捕捉灵感,潜心创作,夙兴夜寐,他取得的文学成就来自于他的坚持,他的勤奋。而现在,他的创作精力依然充沛,时常能看到新作。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相信,他在不久便会取得更丰硕的果实,让我们拭目以待。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微信公众平台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