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潮汕英歌舞

时间:2023/11/9 作者: 西部散文选刊 热度: 21010
林钊勤

  英歌舞是潮汕地区的特色民俗,今年春节,英歌舞走红网络,舞者们脸涂油彩,和鼓而舞,步伐铿锵,气势如虹。可能是人们急于肆虐三年的疫情阴霾,亦或是人们正在希冀一个欣欣向荣、未来可期的复苏时代。

  起源于古帷舞,在潮汕大地已经流传了三十多年,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英歌舞融汇了戏剧、音乐、舞蹈、南拳等元素,表演阳刚豪放、雄浑粗犷,又被誉为“中国汉族最男性的舞蹈”。

  明末清初,爱好武术的武者将原来从福建传入的英歌舞,经过当地武术师的指点、完善及扩展,形成有独特风格的英歌舞。

  他们头插金花,脚穿草鞋,系上铃铛,舞动每一步脚上就发出铃声,更能彰显出队伍步行的一致。

  鼓点起,槌声响“英歌头前景后畔”英歌队来了!里三层、外三层的家乡人都伸长了脖子,往同一个方向眺望。只见“梁山好汉们”倏然一齐跃起下磕,双膝内侧面触地接着双手握槌发声砸地后趁势迅速弹起,动作迅猛,威气逼人。他们个个令旗舞动,脸涂油彩的英歌舞者和鼓而舞;舞者时而稳如泰山,时而舞若银蛇,时而如雄鹰展翅,时而如猛虎下山。那锵锵锣鼓声,与感召力极强的螺号声、舞者的吆喝声此起彼伏,震撼大地,气冲蓝天。

  英歌舞基本是走街串巷式的,贯穿全程的是“咚咚察”鼓和槌的音律,整齐划一震耳振奋。舞动木棒的舞者,时而在宽阔的街面围拢而舞,不断的变化队形队列;时而在窄巷行进游走,不拘一格。

  “武畔”(武队)24人在前,手握双棍。“文畔”(文队)12人在后,手拿小棍和小嗦鼓,阵势威武雄壮。当36人在“穿龙”的时刻,“忽而腾龙、忽而伏虎、腾挪闪跃、气势纵横”极具阳刚之美。由打二十多棒到三十多棒的“敲击组合”,突出“武”的威勇,使得场面更加雄奇壮觀。双植清脆的击打声,奔放、磅礴,响彻云霄。天地间即刻弥漫一种昂扬的气势,人们情不自禁地跟着吃喝起来“嚯嘿嚯嘿、嚯嘿嚯嘿”。英歌舞的动作大方舒展,腾挪跳跃,加上两槌相碰发出清脆悦耳的撞击声,使人的心情更加愉悦、欢快。

  五彩缤纷的绑带,在红裤上绽放得绚丽多彩,特显年气。潮汕的老一辈说:这红艳艳的喜气有两大特点,一是招财气,二是避邪气。最前头的是醒狮、挑花篮等热闹场面。再接着是由两小男孩扮孙二娘和扈三娘的“花鼓婆”和“花鼓公”,小男孩独脚站立在扮演的“张青”和“王英”肩膀上或头部上,用花鼓槌划着画圆圈的动作。上身穿上白襟环花束袖黑衫,更加显赫英雄们的气概!英雄人物塑造的各位英雄腰上都佩戴与《水浒传》书中描述的一样的兵器,腰间还系上水泊英雄姓名小牌。我的眼珠子却一直在寻觅,老在那个大鼓旁边转溜。是不是真的还有一套舞服藏在鼓里呢?是不是卢俊义突然从天而降呢?

  好几回在我脑子里“天马行空”时,都被英歌鼓点加速地敲击而惊起。紧接着手握“神蛇”的时迁即穿梭于英歌队列中间来了。虽说那条大蛇是高仿蛇身,可也那蛇头一旦舞起来,也令人胆颤巍巍。

  在农村,英歌被群众看作是英雄的化身、吉祥的象征、祛邪的魔力。跳英歌舞历来被视为吉祥的化身,人们认为跳英歌舞是“好彩头”。这年谁能够进入英歌队,这年办事就顺利,事事如意。村民认为跳英歌能把妖魔鬼怪、歪风邪气驱赶净尽,以正压邪,确保平安。

  面对着英歌舞,难免有点心潮澎湃。一声哨响,鼓声像春天里的惊雷,轰然响起,向四周迸射出巨大能量,是那样响彻云霄,惊天动地。像风一样怒号,旋转而升腾在茫茫宇宙之间爆发出无坚不摧的冲击波,横扫一切。锣声也伴随着鼓声响起,是那么有力,像一把永不熄灭的火,燃烧在每一位潮汕人民的心中。是一只巨大的手,在风口浪尖紧握住日月的旋转。锣鼓杂响,有一股掀起苍穹的力量,不断壮大,更响,像千万匹奔腾的马,声势排山倒海,欲撼天地。与此同时,英歌队员也闪亮登场,他们的面容更是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有的以鼻梁为对称轴,一为黑,一为白,那不是单纯的黑与白,黑白中间,线条的勾勒与色彩的渲染更是独具匠心。他们身上的潮绣作品无论是从材料,颜色上的搭配都是无可挑剔的。放眼一望,他们的形象三分像神,七分像鬼,令人心生敬畏。表演开始了,队员们依照鼓声舞动手中的双槌,灵异而动,不断地变化出新的动作与花样槌花的精彩变化着绚丽的光芒。脚步的刚健,有力,与鼓声和槌花构造一幅阳刚恢宏的画卷。

  表演进入高潮了,锣鼓声修而急促,更为强烈,像万均雷霆肆虐苍穹,无遮无拦。惊天动地的吼声不断响起,仿佛是一头愤怒的狮子,朝着天际发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潮阳的世纪强音。正是:

  “英歌舞动海滨城,演绎梁山好汉声。

  鼓点铿锵如急雨,荡平尘雾见清明。”

  ——选自西部散文网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