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七六年的深秋初冬吧,那时我才六岁多。爸爸骑着他的老永久牌自行车,带着我,从三中的后门出发,穿街走巷,左拐右转,骑了好久好久。
“爸爸,我们要去哪里啊?”
“去八境台。八境台是一个古迹,很宏伟,有九百多年历史了,刚遭了火灾,我想看看它怎么样了。”
自行车上了一个长长的陡坡,爸爸累得气喘吁吁。终于,我们来到了一个公园里。可能因为是寒冷的阴雨天,公园里就看不到几个游客,到处是萧瑟荒凉的景象,只有几棵光秃秃的大树,在北风中摇晃着,发出”呜呜”的声音。公园里的喇叭里,正在有气无力地播发着一首样板戏歌曲。
眼前是一片断壁残垣,一些过火后烧得黑黑的木头,寂静无声地伫立在长满了青苔的老城墙的后面。这就是八境台啊,我不禁大失所望。
“你不要小瞧了八境台。”爸爸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解释说,“它在历史上是很有名气的。苏东坡、文天祥都为它题过诗。苏东坡看到八境台后,为八境台上所见的赣州八个景点各题了一首诗,所以就叫八境台了。以前,它是很宏伟壮丽的。我年轻时就登过。”
“可现在,它看上去多破旧啊。”我嘟嚷着说。
“那是因为前些年太混乱了,破四旧,打砸文物,没管理好,加上前段日子又遭到了火灾。”爸爸痛惜地凝视着那些残垣,说:“相信以后党和政府一定会重修八境台。”
我读初一的时候,听大人们在兴奋地议论着,政府要重修八境台了。那是一九八三年,正是改革开放初期,农村搞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工厂里经济效益也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到处都是一遍欣欣向荣的景象。广播电视里,经常会播放一些朝气勃勃的歌曲,比如,“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属于你,属于我,属于我们80年代的新一辈”。人们心情舒畅,就像歌曲里唱的那样,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我读高一的那年,听说八境台修好了!于是,爸爸带上我和弟弟,又一次来到了八境台。
好高大啊!站在新建好的八境台下,仰望着这座宏伟的建筑,我们不禁称叹。
只见一座古色古香的三层楼台,飞檐斗拱,画梁朱柱琉璃瓦,兀自独立在紧靠着江边的城墙旁。那时,八境台重修不久,还没有挂上槛联题匾,里面游客也不多,显得空荡荡的。
为什么要重新建八境台呢?爸爸告诉我们,八境台是赣州的象征。不仅仅因为是北宋大文豪苏轼为它写过《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序》以及《八境图后序》,让它驰名一时;南宋丞相民族英雄文天祥也为它写下了《石楼》诗,其中就有“八境烟浓淡,六街人往来”的名句,还有历代名人的题咏,让它闻名天下;最重要的是,八境台几经兴废;开始,是北宋在赣州太守孔宗瀚,发现这个位置上为贡江、章江交汇成赣江之处,最容易发生水灾,于是就“伐石为址,冶铁钴基”,建起坚固的石城墙,就是现在的老城墙,然后建石楼于上,即八境台。每当国家衰落的时候,它就破烂不堪,甚至被毁掉,如清代初期,就曾被焚毁;每当国家兴旺发达的时候,它又会被重建,凤凰涅槃一般,如康乾盛世的时候,就曾重修。现在又重建,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国家开始兴旺发达了。
“爸爸,这八境,到底指那些景致啊?”我们终于气喘吁吁地爬上了顶楼,望着楼外烟雾缭绕的江面,不禁问。
“你们来看!”爸爸拉着我和弟弟,指点着,“看到远处的郁孤台了吧?它和八境台,拜将台,合为‘三台鼎峙’;再往下看,贡江章江如同两条玉带,在楼下汇合,为‘二水环流’;更远处,是通天崖,北宋名士阳孝本在那里隐居,苏轼曾和他夜谈,即‘玉崖月色’;还有‘宝盖朝云’,说的是峰山;‘储潭晓镜’,说赣江奔流下去,形成一个储潭,就像镜子一样平静;‘天竺晴岚’,指东郊的天竺山;‘马崖禅影’,是指水东的马祖崖,唐代高僧马祖道曾在那里修行;最后一景,是‘雁塔文峰’,指城里的慈云塔和文庙。你们说,我们家乡美不美啊?”
“美是美,可就是房子太矮太旧了,市区太小了。”我指着城里一片片矮小破旧的房屋,和郊外空旷的原野。
“现在国家刚刚走上正轨。只要坚持不断努力,我们的家乡一定会越来越美丽。”爸爸坚定地说。
不久之后,我就去了外地读书,紧接着就去了外国留学,定居国外。很多年就这样过去了。但我一直很思念家鄉和家乡的亲朋。听说家乡变化很大,赣州老城是越来越美丽和现代化,在以前的郊外建起了一座新城,比老城大了很多,俨然是一座现代化城市了。我非常向往。
今年春天我带着孩子,从国外回到家乡。弟弟也从广州回来了。我们一家三代人,相隔三十多年后,再一次来到了八境台前。
这一次,我们是从西津门那里上的古城墙。古城墙已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它被家乡人民精心呵护,修复一新,成了一处游人喜爱的场所。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古城墙向东走去,一边走,一边欣赏两旁的景色。城墙外侧是奔腾不息的河流,里面却是一片片的绿荫、民居;一路都是秀美淡雅的自然风光,和众多的古迹遗址,如蒋经国旧居,郁孤台等等,确实叫人赏心悦目。
我们在一栋富丽堂皇的高台下停了下。
“呀!漂亮,宏伟,还多了不少槛联题匾,显得更加古色古香。这简直就是逆生长啊!”我感叹地说。
“政府这些年对八境台做了许多维修、改进,所以,它就越来越美丽了。”爸爸解释道。
走进八境台里,只见游客如织,热闹非凡,大家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有人还轻声哼着“我和我的祖国”的歌曲。墙壁上挂满了名人字画。苏轼的《八境图八首并序》制成屏风,醒目地立在大厅中央。我们一边欣赏着这些字画,一边向顶楼登去。
“爸爸,要不要我们扶你上去?”我和弟弟有些担心八十岁的老父亲。
“别小瞧了我。我虽然老了,人逢喜事精神爽,我精神可好呢!”爸爸健步登上了顶楼,我们也紧跟而上。
“爷爷,爸爸,叔叔,这里真美!”在国外长大的孩子,兴奋地指着楼外,“你们看,有两条碧玉般的河流,汇合在一起,浩浩荡荡地,向北奔流而去,还有那数不清的桥梁,就像飞虹一样架在河流上!再看看远处的隐隐青山。爸爸,你的家乡真美!”
“这也是你的家乡,好孩子。”父亲慈爱地抚摸着孩子的头,“你知道吗?八境台有快一千年历史了。”
“一千年?天呐,这太悠久了,比美国历史长了五倍!”孩子惊叫起来。
“赣州的历史有两千多年,中国的历史有五千多年。你算算,比美国的历史多了几倍啊?”弟弟笑着问。
“多了十倍和二十五倍!”小家伙低头想了想,大声回答。大家都会心地笑了起来。
在笑声中,我往远处眺望,一座现代化新城,屹立在以前空旷的荒野上。新城里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高速公路上车水马龙,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再往老城里看去,老城的古迹,如慈云塔、文庙、嵯峨寺、古巷子,历历可见,保存完好;而以前矮小破旧的棚户区,都已经改造成了现代化的街区。人们安居乐业,幸福地生活和工作着。
“三十多年前,就站在这里,你说家乡不够现代化,房子太矮小太旧,市区太小。”爸爸拉了拉我。
“爸爸,家乡完全改变了模样,才三四十年,变化居然如此之大。这简直是人间奇迹!”我由衷地说。
“是呀,四十多年的发展,比过去几百年的变化还要大。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了!孩子,以后你一定要带小孩多回来看看呀!”父亲殷切地看着我。
四十年三登八境台,看着父亲已经苍老的容颜但依旧坚毅的眼神,想起家乡的沧桑变迁,我的眼睛湿润了。
“我一定会的!”我回答父亲说。这,确实是我的心里话。
——选自西部散文学会微信公众平台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