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龙头,是个村庄,也是地名。
位于大别山最南端的英山县方咀乡,与罗田县匡河乡林木河村隔河相望!80年代就知道这个地名,何谓石龍头?这石头是巨石还是神石?我想其中必有故事。
我是一个对山河大地非常有好奇心的人,可能是读《山海经》和《徐霞客游记》着了迷。为探究竟,一个夏日清晨,我从县城出发,大约半小时便来到了石龙头村。
雨后的石龙头,湖面云腾雾绕,白鹭翻飞,水鸭成群。早起钓鱼人,蹲在岸边草丛,正钓起一湖朝阳。
车绕湖边行,路沿水伸展,人坐车中,满眼都是浩瀚的湖水,波光粼粼。此情此景,足让你心胸开阔,神情淡定,心生欢喜!
可跑了好一阵子,也没见到石龙头,便去了村部找人当向导。碰见村妇联主任周保芹,我说明来意,她说:石龙头就是指十个小山包延伸到白莲河,如十条龙去河里戏水,所以叫石龙头。石龙头,石龙头,十个山包朝河走,当地人都这样说。
我想,地名传说由来已久,可白莲河水库尚年轻。1958年未修白莲河水库前,这里只有一条发源于大别山的东河水流经村南,周围这山与水八竿子打不着,所传应是近年来当地人的臆想。
从村部往南,走到公路尽头,有一民宿“福德锦山庄”,山庄主人叫方小怡,看上去是位精明干练的中年妇女。听说我要寻石龙头,她喊来八十多岁的婆婆。老人身体健壮,思维清晰,原是村里民办老师,她指着对面一座小山,说那就是石龙头。顺她手指的方向眺望,是座长约两百米,高约100米的小山,躺卧天地间。
沧海桑田,岁月如歌。传说中的石龙头上苍郁翠绿,已被千年的杂树和灌木掩埋。我想去山间触摸这条石龙,感受时光匆匆,历史沧桑。
去石龙头的路虽不远,但要绕行去山背面。方小怡很麻利地开了台越野车送我,傍山涉水,沿途隔三差五有白墙红瓦小洋楼散落山间。
灰白的水泥路延伸至一个两户人家小塆,前面是尺把宽的土路。小怡把车停在一棵百年皂角树下,粗大的树干枝繁叶茂,有的开着黄白色小花,有的已挂青涩小果。当地人叫皂角,用来洗头,使头发黑亮有光泽,难怪小怡满头秀发,黑亮飘逸。
下车,走在开满苞茅花的羊肠小道,步行约300米,拐过一道弯,豁然开朗。前方碧绿的湖水边有几间砖瓦房,依山而建,开门见水。石灰粉白的墙壁上写着“石龙头寺”几个黑色大字。原来隐蔽在这山水间还有一座寺庙,而且还是用石龙头命名的。
庙主是位年过花甲的妇人,忙迎出来,指着庙前杂草泥土覆盖的一块巨石,说:这就是“石拢头”。我不知她是否出家,可说起石龙头来头头是道。她说是这个“拢”不是那个“龙”。她给我讲述了“石拢头”的美丽传说。
她指向门前那块巨石说:古时候,这里只有一条河,叫东河,属长江支流。河的源头是大别山的仰天窝,这水呀,来到这里已走了很远的路,千回百转,沿途是一幅幅美妙的风景画卷,一道道美丽的风物传奇,一桩桩美好的乡村故事,一曲曲美不胜收的茶乡情歌,尽情地贯穿于始终,令人流连往返。
是的,美丽的东河,一个可称作英山的母亲之河、生命之流的河。河水来到这里,即将流去白莲,进入长江,河面变得宽阔起来,渺渺茫茫,望不见对岸。
那时候,大山里交通闭塞,除了古驿道,便就只有这条水路把大山与都市相连,两岸老百姓的盐巴等生活用品靠一叶小舟运来,山里的茶叶等土特产品从这里走向五湖四海。
一日,有一落泊商人,外出做买卖,乘小舟路过此地,见巨石上站着一位老人,白色布衣,腰间系白色飘带,面向南方,双手拢着花白的长发。
商人见老人慈眉善目,如白衣仙人,小舟前移,双手抱拳,拜了三拜。老人边拢头发边说:此去五至十年,必定发达,再来此处,修座观音庙,就叫“石拢头观音庙吧”(意为观音娘娘站在石头上拢头发)。话音刚落,踪迹全无,只闻檀香缕缕。
好生奇怪。商人一路向南,顺长江去了江南,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刚过五年,果然发了大财。想起了当年的奇遇,便发心回到石拢头上建观音庙,依当年老人的容貌刻了一尊白衣观音像,供奉大殿之上。
这小小地名,原来有这么多传奇故事,我都有点糊涂了。回到家里,翻开民国九年英山县志:石龙头:县南四十里,在砦基山之西。幽岩耸翠,有石如龙,从山顶蜿蜒而下,长二十余丈,首临大河,因名。就是说有一长二十余丈巨石横卧河边,头临河水。
现在才知道,地名都有时代的烙印,不同的传说,汇集了众多先贤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此时,我不再想去追根究底。如今的石龙头,道路纵横交错,田园锦绣,草美鱼肥,一栋栋小洋楼,散落山间水边,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
新时代的石龙头,正在打造脱贫致富的传奇,创造新的更加美丽动人的传说!
——选自西部散文网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