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3日,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来到了人们中间。近两日,我从家乡的微信“情系隆盛庄文化艺术群”中,陆续拜读了李敏老师和众多乡友的端午诗作,深受感染,我想,如果九泉之下的屈原有知,也一定深感欣慰吧。
就在端午节来临之际,不禁使我想起了李敏老师作于1999年端午节的散文佳作《端午节情愫》。这篇端午散文是我有幸从李敏老师2021年4月25日惠赠我的她的小说散文集《河套情故乡情》(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出版)一书中读到的。这篇虽然只有一千一百多字的散文,图文并茂,因为是忆述作者童年时端午节的情景,因而就更加纯真感人;又因为是忆述作为我的家乡隆盛庄端午节的情形,那就更加亲切。读这篇作品,使我不由地联想起了自己童年时在家乡目睹的端午节,那些人、那些景、那种情。常言道,亲不亲,家乡人。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以一个同乡的眼光,在二十多年后的端午节,再来品赏《端午节情愫》一文,则倍感生动而温馨,并且一缕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故乡隆盛庄,她是值得我一生魂牵梦绕的地方。是李敏老师的散文《端午节情愫》,又把我的思绪带回了童年的故乡,仿佛在端午节这一天又闻到了家乡粽子、凉糕的味道,闻到了端午节的味道,闻到了家乡的味道……
《端午节情愫》一文,好就好在它更像几幅民俗风情画,白描式地勾画出了作者童年过端午节时的记忆图景。文中,作者或是描述端午节前几天,母亲在编五彩缤纷的“符”、在缝小巧玲珑的香袋;或是描述母亲在端午节前夜的忙碌——泡粘黄米(当时江米在一般人家难得一见)、红枣和粽叶,为包粽子做准备;或描述在端午节这一天,母亲为孩子们在脖子、手腕上拴上五色线,在衣襟上缝上鲜艳的“符”,在纽扣上挂上香袋。还有,端午节这一天要用艾叶水洁面洁身,太阳未出前到河边洗脸(为的是清火解毒,也为了洗去“晦气”),采新艾回来,母亲随即把艾草连同彩色祥符挂到门楣(为的是防止蚊虫叮咬),还把艾草插在瓶子里,摆放在家里的柜上(当时家乡每家每户都有一个体积很大的大红柜,用于放置衣物等,摆在房间的正中位置)。作品写到这里,接下来才盼到分食粽子。那些未曾经历过那个短缺时代的年轻人一定会问,到现在该随便吃粽子了吧?但令年轻读者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文中出现了如此这般的情景:母亲把连夜包好煮在锅里的有数的二十几个粽子捡出锅,给孩子们分发,四人每人分到三个,大人们舍不得吃,说是剩六、七个,送给长辈亲戚。从文中的描述,我们已然看到四小兄妹“狼吞虎咽”般的吃相,不禁感到一阵心酸。现在的孩子们哪能想到过去他们长辈的童年、少年时代的生活是如此的艰辛。在这篇散文的结尾处,作者这样感慨万千地写道,“灰绿色的毛茸茸的艾叶发出清香微苦的味儿,弥散在整个屋子里。就像我们家当时的生活,清苦中充满甜蜜,甜蜜中充满温馨”。文章写到这里,作者却笔锋一转,既是告慰自己,又是在告诫读者:“我童年时过的端午节,教给我永远热爱生活、憧憬美好!”与此同时,统览作者其他咏叹端午节的诗作,如《七绝·端阳抒怀》(“凉糕米粽舌尖爽,彩线香囊系汝襟。”)、《七律·端午节抒怀》(“汨水楚天怀屈子,中华习俗纪深长。”),以及《七绝·端午裹粽的习俗》(“竹叶精包米枣瓤,虾兵蟹将请先尝。虔诚夙愿流传久,屈子忠魂万代芳。”)等,就能进一步感受到作者描绘家乡端午习俗和家庭亲情的诗与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缘于此,作者有过如此的自述:“在逆境中跋涉过的人,总是心有良知,知恩图报。因此,为了感恩,我不亦乐乎地忙碌,愉快的心向着诗和远方”(诗集《拾花集·自序》)。这表明,一方面这种感恩,我们从《端午节情愫》一文中作者处处赞美母亲的文字中看到了;另一方面,作者的感恩不仅体现在她的求学、工作经历中,而且表现在她退休后的创作生涯中。2008年、2019年,李敏老师先后出版了小说散文集《河套情故乡情》和诗集《拾花集》。近三年来,她仍笔耕不辍,并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精神,写下了大量让读者喜闻乐见的各类诗歌作品。她创作的歌曲《医疗队赞歌》,被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授予“最受欢迎抗疫歌曲优秀奖”。李敏老师现在虽已年届八旬,仍迸发出青春般的创作活力,是目前内蒙古文坛上年龄最大、最活跃的女诗人之一。在教育部组织的全民终身学习活动中,她被誉为“2020年全国百姓学习之星”。这些都凸显了李敏虔诚的“感恩”付出和社会对她的丰厚回馈。
读罢这篇情真意切的端午美文,也使我联想到童年时在家乡隆盛庄度过的端午节。那时,我们家虽不做粽子,但常能从邻居家吃到馈赠我家孩子们的香喷喷的粘黄米粽子。那时邻居家阿姨做粽子,我们就在旁边看,还在邻居家看到了文章中写到的“符”、香袋和艾草等端午“标志物”。可以说,随着阅历的增加,时至今日,我才真正懂得了端午的含义。从夕日院子里,邻居家送我们小孩子的粽子、炸糕等食品,都可见出当时隆盛庄小北街回汉民族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美好社会风气,至今使我难以忘怀那种邻居之间的亲情和友情。
总之,读了李敏老师的《端午节情愫》一文,使我受到了一次家乡端午文化的洗礼,使我更加感谢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同时,也使我感到进一步挖掘、保护、传承包括端午节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非遗文化的极端重要性。文化是我们的根脉所系,一定要弘扬光大,并促进其融入到地方文化产业发展中去,努力使家乡——“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隆盛庄的端午、中秋及“六月二十四”庙会文化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走向全国,为振兴家乡经济文化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做出更多的貢献,这应是我们义不容辞的时代责任。
——选自西部散文学会微信公众平台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