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我的朋友们说周末我大多跑回乡下的老家度假,确实如此,我有回老家的习惯,回去见见亲人,看看那片熟悉的土地。由于近期事多感觉有好长时间没回老家了,但那个充满感情的村庄时时让我心心念念魂牵梦绕。前段时间好友建平给我来电话,说他路过在旧乡政府圪梁上往东看,你家那个地方是有看头了,满眼看到的就是绿色。那还用说了,这个地方不看不知道,一看你就忘不掉。青翠的树碧绿的草,郁郁葱葱通天漫遍。朴实的乡亲淳朴的民风,唯善唯美人情至真。上次高中刘老师在回乡的酒席间饱含深情地背诵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我今天也借此一句表达我对家乡的感情:“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村子里的康叔经常和我说咱们的阿拉布就是风水宝地,有机会你给咱们写上几笔。我的老家是在一个叫乌兰什巴台乡阿拉布的小村子,名不见经传,图不见经纬,在撤乡并镇中并入了图克镇,村子也与另一个村合并。前几天老家亲人来电话,说周末要给大侄女订婚,大姐家新房也要搭楼板封顶吃饭了,好事堆在一起没有不回的道理,于是乎周五下午接上放学的女儿后便踏上赶往老家的路。
“烈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今年是个旱年,入春以来没有正正经经地下过几次雨,看新闻报道多地干旱草木枯黄,近期旱情尤其严重,各界都在纷纷发起倡议想方设法共同抗旱,解决牲口的饲草料问题成为当务之急。走往老家的路清楚熟悉,每个拐岔都印在脑海里。天际间几缕如丝带般的薄云轻拂着夕阳,像一幅精美的沙画在眼前舒展。路边的风景从车外疾速掠过惊艳依旧姹紫嫣红。干旱程度没有想象里的严重,因为有几次龙王爷给老家这边吃了点偏饭,雨相对别地是大了點。车过了原来的乡政府便拐入了回老家的乡村路,高处俯瞰老家所在的村庄,震撼人心的绿将整个村庄包裹着,就像一个妈妈用爱紧紧地拥搂着自己的孩子,那么无私那么深情。绿意吸扯着眼球,让人有种让绿窒息的感觉。放慢了车速行走在回家的路上,任由微风裹挟着草香冲进车窗扑入心脾。挺拔的杨树整齐地屹立在水泥路的两侧,极目远眺似层层屏障,能在如火的夏日给行人以无限荫凉;茂盛的柳树已撑起了巨大的树冠,浓密的树枝随风摇晃向人致欢;沙柳沙蒿海海漫漫,沙际地畔露展葳蕤;田间青苗长势喜人,不枉农民昼夜经营;偶有草滩呈现眼前,油油寸草绿意盎然。此时正与诗句“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应景。天逐渐暗了下来,收工的老乡们正急速地回家安顿着圈里的牛羊牲口鸡鸭家禽,抱草添料饮水一项都不能少,因为这些张嘴的都是他们的希望、他们的伙伴,虽然有时他们会以“牲口少钱不在饮喂上”做说辞,但是绝对舍不得少给吃喝一顿的。老乡们家里的灯亮起来了,烟囱里的炊烟急急地冲了出来,转了几个弯便消失在绿色的景致和遥远的夜幕中,女人做饭忙碌的身影不时在屋内灯光下闪现,好一幅让人怀念的农家生活图啊!
家乡的绿不是一直以来就有的,是经过多少代人的辛苦努力才有了如此的面貌。在记忆里,这里是以明沙梁为主,沙进人退现象比较普遍,据说我们家当时在魏大路壕那就是因为沙把房子掩埋了才搬出去的。以后植树造林开始,积极培植“造林专业户”,掀起了植树造林热潮,学校造林、家庭造林、大队造林,反正是感觉哪里造林都缺少不了我们这群少儿主力军,现在想想学校附近的几颗大沙梁、林场、西南沙、老家伙场真的还造了不少的林,记忆最深的就是造完林后又累又饿。每到春天,早早地就从柳树上把椽子砍下来,或从别处买回杨树苗,然后将其根部泡在水池里或在湿处挖个坑埋起来,等树干处发芽出枝后便拖拽着栽到适合这些树种生长的地方,过不了多久便抽枝出叶;最让人发愁的是栽柳,工程量大且程序多,早早地去柳地把大柳砍下来,然后车拉人背到栽种地,再进行第二步,就是把所有的长柳再一次用砍刀剁成短截,然后按株行距挖坑放入几根剁好的柳棍柳条。挖坑可是体力活,栽一行柳要挖好多坑,坑还要挖深,要有足够的水分这样更能容易保持成活,想想栽满一坡沙丘那是多大的工程量啊!那时候植被覆盖低,羊多草少是我们这群放羊娃暑假里最愁的事,满村子的羊就在那几块地里吃的草低地白,头羊领着众羊疯跑乱转,任凭我们喊打还是无济于事,于是我们就去一个和我们交界的伊旗的治沙站里去偷牧,那里的护林员特别敬业,早出晚归巡视着自己的林地,直到现在我还记得他们的名字:木龙、乌巴图、百音儿、李旺才……于是我们这群孩子就和他们展开了斗智斗勇的时间战,每天天刚放亮我们就赶着羊到了交界地里,让羊静静地吃着露水草,约摸他们快过来时我们便赶着羊群出来,这时羊基本吃饱不再乱跑,我们也可以躺在沙梁上看着远处的护林员独自行走的身影,估计嘴里嘟囔地骂着我们;当天空乌云密布的时候,我们知道大雨不久就要来到,于是我们就将羊聚攒在地界旁,因为我们知道护林员他们是要去避雨的,而我们为了让羊吃饱是不怕淋雨。雨从天而降的时候,我们就像急行军的游击队员一样,悄无声息地赶着羊从小路鱼贯而入进入腹地的好草区,我们根据地形特征给这些地方起了名字:木龙壕、一卜树……羊很通人性,它们也和我们一样紧张,急匆匆地小跑着不发出一点响动不叫唤一声,到了好草区以后低下头一动不动地开始吃草,只能听见“噌噌”揪扯草的声音,我们则躲在大柳底下避着雨,但滂沱大雨还是钻进柳缝淋湿我们,我们就索性脱掉衣服埋在沙里,当雨停后挖出后衣服干暖上身。有时我们在雨小时会规矩地将羊赶出去,也有时会让护林员逮个正着,正当羊吃得起劲的时候,猛不防沙顶上就传来“嗨嗨”的叫喝声,这时羊就赶紧竖起了耳朵攒在一起,我们就慌里慌乱地赶着羊往出走,好像做错了多大事似的,后面传来骂声和恐吓声,我们知道没事,虽然地处两地但都是不远的邻居。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也成了绿色的主基调,苍翠青绿笼盖四野,植被覆盖大幅提升,一段时间林沙产业竟成了主打业,变成了农民致富的“绿色银行”。我记得当时我在乡里办公室工作,那年让提一个地方特色口号,我当时构思的标语:“做强沙文章,再谱新篇章”,领导说一语中的,其实想想太过中矩。现在老家已是翠绿欲滴,走在乡间的小路满眼皆景,记得小学时上过老舍的《草原》,那种描述与我同感:“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但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美丽的小诗。”每次回去我总是要找着角度拍几张家乡的美:蓝的天、绿的景、明的月、亮的星……一景一物总能牵动着我思乡的情。
就在写作此文的过程中,鄂尔多斯大地普降了一场雨,久旱逢甘霖的喜悦挂在每个人的心头,看着降雨分布图,我仿佛看到了家乡的绿色更浓更厚更深更重!
家乡的那湾绿一直我的心头荡漾跳动!
——选自西部散文学会微信公众平台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