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一棵老槐树与两所学校

时间:2023/11/9 作者: 西部散文选刊 热度: 10980
何利军

  一个细雨蒙蒙的初夏周日早晨,我们一行5人到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名参观学习。

  我们慢慢从崇礼门(明城南门)驶入大名古城,观赏卧龙古槐。古槐原为明兵、工两部尚书刘遵宪后花园前之树。古槐树皮粗糙,树干约三人合抱才能搂住,因时代变迁,饱经风风雨雨,路面不断加高,几乎贴近地面左右分开,依然枝叶浓郁。古槐树树根的树皮里顽强地生长出一株新枝,挺直身子向上延伸,宛如新生的革命力量。看着左右匍匐着的古槐树干枝,我联想到了大名七师和台臣中学这两所学校。

  我们走出瑞智门(明城北门),驱车来到我心仪多年的大名七师旧址—现在的邯郸学院大名分院。苍穹晴朗起来,白云安静地分布在蓝色的天空。大名七师教学区中心广场上耸立着汉白玉谢台臣塑像,壮观、夺目。我情不自禁恭敬地走向前,其他几个同学也跟着我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了谢台臣纪念碑,拜读了碑文,碑文详细记叙了谢台臣先生的教育思想。谢台臣塑像下红色巨石上刻有宋任穷亲笔题词“革命教育家谢台臣同志”金黄色铭文。谢台臣这个光辉的名字最早留在我心中的时间,是我读初中替父亲写离休材料时牢牢存下的。作为行政17级县级干部的父亲。让我这个在肥乡中学读书的儿子抄写离休文字材料,告诉我:他在大名台臣中学读书时加入了党组织,介绍人是大名七师的。他在大名读书时就参加了革命工作。台臣中学是他人生的转折点。并要求我在将来的平凡工作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成绩。从那时起,大名台臣中学也就成为我少年时期心目中的灯塔,谢台臣的名字在我少年时期心目中也就成为了一个闪光的名字。我幼时听长篇小说《红旗谱》,保定第二师范学校进步学生们闹运动,那是在冀北。“北有二师,南有七师”,在冀南,大名七师和台臣中学的名字和郭隆真、王从吾等革命者名字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我崇拜有加,永生难忘。

  我们跟随王陪杰老师走上直隶省立第七师范纪念馆二楼,楼梯的墙上张贴着七师校歌、蓝色校徽。二楼正面是巨幅的红旗,头顶是火红的党旗。王老师开始向我们细心讲解。我们看着陈列着的七师古色的校刊、倒立盾牌型状蓝色校徽、行楷毛笔字校名、古老的校旗、精诚勇毅为内容的校训、泛黄课本、军训行军照片、“以作为学”和“师生打成一片”进步的教育主张,望着那一张张图片和一个个文物实物,心中被革命先辈们的坚定信仰和似火的热情及实干的作风所感染。我想,在这些许许多多先辈中间,就有我父亲的入党介绍人,把我父亲从一名普通的农民子弟,引领向革命的道路。王老师举手示意墙上一幅由几个年轻女学生组成的陈旧黑色照片,说那是五师女子学校学生的合影。听着王老师鲜活的讲解,我的思绪仿佛也被带到了战火纷飞的年代,仿佛听到了年轻知识分子爱国的呐喊声,仿佛感觉到了为国为民抗争的学生们热爱故土的情怀。

  大名七师创办于1923年,校名为“直隶省立第七师范学校”。早在1926年学校就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组织,大革命时期以谢台臣校长为首包括教务主任晁哲甫、训育主任王振华的学校领导人,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8年,改称“河北省立第七师范学校”。1933年学校改名为“河北省立大名师范学校”。创办初期,以谢台臣校长为首的广大进步师生,实行教育革新,培养了适合发展农村教育的合格教师。为推动直南、豫北、鲁西一带新文化运动,建立中共七师地下党组织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大名七师成为直南传播马克思主义、培养党的干部地下党校,成为造就革命志士,输送革命人才策源地。大名七师,就像那棵古卧龙槐的主枝,根深叶茂,生命力极其顽强,孕育出王从吾、平杰三、刘汉生、铁瑛、裴志耕、李大磊、成润、白映秋、刘镜西等革命职业者,有40余人为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瞻仰结束,王老师赠送给我们几本厚厚的《大名师范志》等书籍。

  我们接着参观现在的大名一中——大名台臣中学。进入校门,一尊长条景观石横卧着,镌刻着“立志诚朴勤奋成才”八个大字。右边不远处,树立着一块黑色石碑,石碑告诉我大名一中校名来历。1945年,冀南第三区抗日中学成立,简称大名抗中。1946年,为纪念我党教育家谢台臣先生,把“抗中”改为台臣中学……1975年至今,校名为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

  看着石碑,我不禁回想起,我父亲生前曾给我讲过的大名台臣中学的过往:1947年,冀南三地委抽调同学,参加三分区组织的武工队,开赴敌人刚撤离的柳园、孙陶地区,经过严酷的对敌斗争。这个地区日趋安宁。由于战乱,台臣中学先后辗转到广平张洞、肥乡的路庄、西落堡,成为流动的学校。大名台臣中学就像播种机,走到哪里就在哪里招收学生,就将革命的种子播种到哪里。在张洞、路庄等日子里,条件简陋,学生用两膝当桌椅坚持学习,成立了台臣剧社,排演了《烈火真金》《贫女泪》等剧目。在路庄,学校组织了纺织组、豆腐组、豆芽组等,全校范围的生产活动很快开展起来。我父亲活跃在生产委员岗位上。后来,学校撤回大名原址。我父亲开始在机关工作,后来在大名南街学校办的铁厂当会计,学会了记账和快速准确打算盘,并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父亲还曾告诉我,在解放肥乡县城时,他与其他进步学生步行100华里到肥乡县城东南屯庄村帮助護理受伤的八路军指战员。冥冥中,我也曾循着父亲的红色足迹工作,在肥乡区柴庄村任驻村第一书记期间,又到路庄村、北河马村从事紧张、繁忙的农村“五项重点工作”。作为支行党支部宣传委员,配合党组书记、党支部书记王会民先后组织全体党员到位于北西落堡村的肥乡县委纪念馆、位于南西落堡村的“初心课堂”参观学习。为人行邯郸中支两个科室全体党员到“初心课堂”和肥乡中心县委历史纪念馆参观学习联系讲解员并做向导,接受革命再教育。

  在大名一中——大名台臣中学旧址,保留下来的,一个是综合教学楼前面那两棵100多年的海棠树,另一个是综合教学楼后面的一栋蓝砖蓝瓦的建筑。大名台臣中学的学生们曾在此建筑物里学习过。为了寻根究底,我又查阅了大名资料,核实了父亲生前告诉我大名台臣中学故事的真实性:1945年,大名县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大名市委委员、团政委陈国光同志受上级党委派遣到大名县负责筹建“冀南第三区抗日中学”,简称“抗中”,校长陈国光,教导主任柏宏文,训育主任廉一波,总务主任赵一农。校领导和老师都是大名七师的老师。课程设有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自然学,基本没有教材,要有教师编写、刻印。语文课选印了鲁迅的《狂人日记》《孔乙己》,朱自清的《匆匆》等。政治课选自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及报刊文摘。历史课讲的是范文澜著的《中国历史简编》。教学任务繁重,为了减轻老师负担,同学们参加刻印。抗战胜利后,为了纪念教育家谢台臣先生,将校名改为“冀南公立台臣中学”。大名七师被日寇毁坏一空,将坐立在七师的谢台臣先生纪念碑迁移到台臣中学操场。大名党政领导把原七师30余亩实验场和飞机场拨给学校作生产基地。老师负责领导学生开荒种菜,自给自足。还开办了手工卷烟厂,“抗中牌”“台臣牌”“三角牌”等相继问世。后来为备战,学校搬迁,先到馆陶的西河堡、广平的张洞。后到肥乡的路庄、西落堡……

  大名一行,圆了我多年的梦想。如果说大名七师是红色摇篮,那么大名台臣中学就是红色教育基地。

  大名古城里那棵老槐树就像东方沉睡的卧龙,谢台臣先生就像老槐树朴厚沉稳执着根扎大地,大名七师和大名台臣中学好像是他分出的两支粗壮的枝干,根深叶茂。大名古城那棵槐树永远生长在我的精神原乡,大名七师和大名台臣学校永远矗立在我的灵魂高地。

  ——选自西部散文学会微信公众平台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