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将什么掖在平静的极处

时间:2023/11/9 作者: 野草 热度: 14706
唐翰存

  有那么一点感觉,在读人邻作品的时候,除了容易确定的评述之外,似乎还存在一些不太容易确定、于其诗却很重要的东西。

  我曾说,人邻的诗,沉静,干净,闲适,有一种精细过后的虚美。现在想来,这就是容易确定的判断,亦是大多数人可以确定的判断。在这种确定之外,我隐隐觉得,在人邻的诗里,在沉静、闲适、虚美的光影之下,似乎有一个无形之爪,深沉而又尖锐。

  读他近作,这种感觉再次加深了。这一组给《野草》杂志的诗稿,可以说是人邻近年来数量最多的一次。数量最多,发力似乎也最大。

  照例读诗,先看去年写成的这首《刀》:

  我得深深打好

  这把刀

  要掖好这把刀

  才能安睡

  世间不太平

  无论如何

  得有一把好刀

  古人说

  刀

  即是到

  前路叵测

  没有刀

  又如何到

  打好了刀的那一夜

  我睡得真好

  梦里

  我听到了刀

  还在生长的声音

  听到了刀说

  到了

  就要到了

  人邻开始玩刀了。这可不是一般的刀,它是赶路的、會说话的刀。这刀要“到”,并且“就要到了”,它要到哪里去呢?作者没有说,留下意味。这少许的意味,颇具魅惑力。世间有的人玩刀,玩着玩着,刀不见了。有的人一直磨刀,最后只剩下锋利,刀也不见了。人邻却还深深记着要打好一把刀,他不是去伤人,他是要到达,到达一把刀本该去的地方,那锋芒的极处。隐约之间,有形无形,有色无色,或许不为别的,是为艺术,达于宿铁鸣鸿,而绝然掖好的一把刀吧。

  无独有偶,这组诗里,还有《整整一箱子刀子》:

  刀子

  太紧了。

  积满了灰尘的废旧木箱里,

  它们无法

  取出自己。

  它们的呼吸隐秘,

  它们的呼吸

  带着深深的尘土,

  带着时间的悲哀秘密。

  这遗忘了许久的

  整整一箱子刀子,

  最后插入的那一把

  插入了整整一箱子的灰尘。

  这首诗落满了灰尘。这“一箱子刀子”究竟是什么样?“它们无法/取出自己”,它们被一把一把插入“废旧木箱”,插刀人在哪里?被“遗忘了许久”,最后一把不是新亮锋锐,而是“插入了整整一箱子的灰尘”,插刀人又是什么状况?可以说,插刀人蒙尘久矣,他不是一次次“亮刀”,而是一次次“封刀”,将自己“封”成了生锈的废人,此中隐痛,是可以想象的。

  无意之间,似乎也透露了一个写作者的心路隐曲,从出刀,封刀,再打好一把刀,掖刀上路。“刀”是不可丢的,有“刀”,才可能从容,安静,平和,才可以出手。对于一个写诗者来说,“刀”的指喻是不言自明的。“刀”变成人内在的部分,它不出示,也能挑起艺术的动静;不动声色,亦闪烁词语的锋芒。在似有似无、可有可无的事象中,那些闲适沉积和摆动的东西,因为有无形之刀的操作,就变得有叙述耐心,有艺术的穿透力。时间久了,一个书写者的内力,也就练出来了。

  此内力之于人邻,是重要的,已然存在的。他那温和的脾气、柔韧的言谈、包容度很大的处世风格,以及他诗歌的安静,如果缺少某种有去处、有方向感的内力,很容易就被庸俗的事物同化,变成一个“老好人”。人邻不是这样,他也深知“世间不太平”、“前路叵测”,他掖好自己的“刀”,一方面是为抵达艺术,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排除庸俗的乃至凶险化事象对前路的干扰,避免“非艺术抵达”。也因此,他应该看开了许多事情,不争不抢,不急不躁,笃定而宽容。或者,我们也可以反过来推证,人邻之所以那样笃定和宽容,除了性格、人品的因素,重要的一点还在于,他在诗歌的路途上已暗自打好了一把“刀”。

  再看下面这首《稻草》:

  我想抓住一根稻草

  就是稻草

  不是别的

  给我一根稻草吧

  我卑微的命

  需要一根稻草

  无以救命的稻草

  就让我抓住这根稻草吧

  让我痛苦地抓住

  抓住这痛苦的稻草

  那有用的,于我无用

  那有用的,真的于我无用

  我知道

  我会攥碎了这根稻草

  只有上苍才知道

  我是需要一根稻草

  才能活下去的人

  这一切

  你们无从知晓

  这是一首有点奇怪的诗。从“刀”而到“稻草”,里面的意思难以理解了。古人讲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人邻也说:“这一切/你们无从知晓”。可是我们分明感到,这首诗里包藏着人邻的“祸心”,他的“三观”,还有他的一些艺术观。这也是人邻诗歌中有气格、很用力的作品。说此诗有气格,是因为,诗人以决然的姿态,“独立”地呈现了他所要的、所谢绝的,重新抓起一般人所遗弃乃至嘲讽的东西,重新赋予事物以非常规的意义。“那有用的,于我无用”,他需要的只是“无以救命”的东西,是“无用”的稻草。何为“无用”?我们读庄子等人的辩论,知道“无用”乃是对时间的长有;读海德格尔,知道“无用乃是物的意义”。时间和意义,正是诗人的用力所在,只不过他有自己的语言动作。他在“攥碎了这根稻草”的过程中,已经使得物在为我的意义上,我在为物的意义上,获得了生命的自存、自在、自为。

  诗歌的用力,也意味着某种倾向性,让事物内敛,然后朝着某个向度突破。这其中,情绪的宣泄,往往是许多写作者难以避免的,有的会变成“啊呀体”。可是你看人邻的诗,从始至终好像都在保持冷静,即使流露出那么一点激愤,也以不影响诗的总体“和谐”为限。他的情感冲动与审美节制之间,存在张力。他的激愤与他的自存、自在之间,存在张力。“我是需要一根稻草/才能活下去的人”,这奇怪的辩白里面,是力的美学。

  力的美学在艺术中,既包括有所用力,也包括无所用力。

  钢铁抽象岩石,

  天消失于海,

  乌云繁衍闪电。

  而男人注定只能连接女人,

  像是水连接水,草木只能连接悲哀的泥土。

  从语感上,这首《五行》,前三句雄魄有力,是很警醒的诗句,到第四句,语言开始松弛下来,到第五句,已经是悲悯了。借助自然意象,动静之间,一幅生息图被构造出来。构造者超然物外,又隐隐“连接”于种的规定,受限为命。

  再看这首《冬瓜》:

  夫人的冬瓜

  切得有点厚

  我知道是因为什么

  夫人的冬瓜

  切得厚了

  我不说

  我也难过

  可不管多难过

  我都得把这碟冬瓜烧好

  把它烹调出人世的好味道

  有些事

  真的

  不是把冬瓜切好了燒好了

  那么简单

  不说

  也罢

  这已经是语感比较松弛的诗了,意味浓厚,日常性显眼。人邻有不少诗写吃的、喝的,也有散文专写这些东西。他写吃喝,大多也就只是吃喝,着眼于物,散发一定的美学品味。这首新作,承续了一贯的兴趣,可是又不太一样。他写切冬瓜、烹调冬瓜,似乎只是一个表面事象,在这背后,反映出人的心境、遭遇,以及处理家庭关系的态度,包含了那么一点生活哲学。有些事,的确不是烧饭那么简单,烹调的不仅是冬瓜之类,也烹调人的隐忍、耐心、宽怀,乃至与他人相处的艺术。这种内力的修炼,比烧饭还要艰难。

  可是你看,他似乎什么事儿都没说,看上去似有似无,可有可无。那样用心,又无所用心;用力,似乎又无可用力。

  过去人们曾说“愤怒出诗人”,这话,在讲究零度叙述的今天,在讲究诗歌细部呈现的今天,显然已经过时了。在人邻这样的诗人眼里,更加过时。诗歌不是用来跳起来的,它让人做明白人,而且明白到骨子里。因为明白,所以无可愤怒。

  消解了愤怒,才有可能空明。我们看到在人邻的诗歌里,有那么多写到寺院。这组诗里,亦有两首新作与寺院有关。人邻为何爱写寺院?此为小问,却也值得一问。爱写寺院的人邻,是有几分出世情怀的。新作《永明寺小住,饮茶所感》里,确有几分无作、无妄的意思,只是还有相,也就不能空。《给山寺送去萝卜白菜》一首,道出了半空半尘的状态:

  山寺之门,鱼肚白虚掩着。

  虚掩着的门,可以随意进去么?

  ——不,这不好,尽管我是熟客,

  还是要敲敲,敲敲之后,再进去。

  七寸之厚的门,敲敲,不响,

  不响——即是尘世安然。

  我知道没有僧人会责怪我,

  悄然而来,又悄然离去。

  我不是香客,不上香,不祈求。

  我是来送萝卜白菜的人,一脸喜气,

  带着泥土,和晨曦里的露水,

  带着肉身,和不多的尘世念想。

  这首诗的可圈之处,不是诗人写了空门,而是写了进入空门的新鲜蔬菜和肉身,带着“不多的尘世念想”。也因此,这首诗也就新鲜起来了,具有某种新鲜的张力。如果只写净地,那是老僧们干的事,老僧们真的遁空了,也许就不写了。人邻的有趣之处在于,他像做“试验”一样,要在一个非世俗的地方加一点世俗因素,看看什么效果。这不由得让人想起汪曾祺的《受戒》,想起明海和小英子。无论汪曾祺的小说还是人邻的诗,这种“试验”看上去是好的,是有人情味的。

  对此,人邻不可能“看破”,也不需要“看破”。他这样最好,这样写诗也最好。在出世与入世,动与静,自在与他在,冷性与热性之间,这些看似悖拗、实则浑然的状态,可能就是他最得心应手的状态。

  看破需要眼力、内力,同样,一个人看破,又坚持不看破,也需要眼力、内力,甚至需要一种美德。有后在的修为,他才能将俗世事物写得那么值得去爱,那么干净,深澈。哪怕是寻常事物,让它们在诗的语境中真的抵达寻常,其实也就不寻常了。

  诗是人间的东西,也是诗人手中的神器。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