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三重逻辑

时间:2023/11/9 作者: 江淮论坛 热度: 18894
蓝春娣 冯霞

  摘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光輝历程中,我们党对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进行了长期的实践探索,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思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们党明确提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新目标和新任务。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蕴含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对于新时代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全体人民

  中图分类号:D616?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001-862X(2022)03-0142-006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的必然要求。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强调,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出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习近平指出:“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2]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习近平再次强调,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共同富裕”[3]73。可见,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问题。近年来,学界围绕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实践路径和重大意义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并取得了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研究成果。然而,对什么是共同富裕、如何推动共同富裕等问题仍有较大争议。如有的学者将对资本无序扩张、行业垄断行为和个别民营企业家的限制与处罚等误认为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而进行的“杀富济贫”,是要消灭私有制,是“养懒汉”。有的学者认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具体措施是征收房地产税等,诸如此类的争议不断。因此,有必要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蕴含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只有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三重逻辑,才能深刻领会其科学内涵、实践路径和现实意义,才能更好地统一行动。

  一、共同富裕思想的历史逻辑

  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蕴含着深刻的历史逻辑。梳理我们党共同富裕思想形成的历史逻辑,探讨共同富裕思想的历史渊源,揭示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追求,全面把握我们党共同富裕思想演进的历史脉络,深刻领会我们党对共同富裕的不懈追求和使命担当,正确认识在新发展阶段我们党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必然性。

  180多年前,因西方列强入侵,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遭受列强蹂躏,国内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曾经拥有上下五千年灿烂文明历史的中国,逐渐失去光彩与活力。在内忧外患的境遇下,人民群众食不果腹、居无定所,但是中国人民始终渴望实现国家强盛与生活富裕。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曾国藩等先是打着“自强”旗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后是打着“求富”旗号,创办系列民用工业。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梁启超等提出“兴民权”,主张人人权利平等。辛亥革命的领导人孙中山大力倡导“三民主义”,主张利益共享等。但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抑或是辛亥革命,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面临的困局。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习近平总书记说:“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4]1。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摆脱饥饿贫困、实现生活富裕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三座大山”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困苦不堪。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不断进行革命,改善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深入农村、工厂,了解社会底层穷苦人民的真实生活现状,并积极号召广大劳苦大众参与推翻军阀斗争,领导广大劳苦大众开展革命,这些革命斗争有利于提高广大劳苦大众的思想觉悟。在土地革命时期,在敌人力量薄弱的地区,中国共产党人通过“打土豪、分田地”等方式调动广大贫苦农民的积极性,使大量贫苦农民获得土地等生产资料,为提高广大贫苦农民的生活水平奠定了物质基础。在解放战争时期,为实现人民的真正解放和幸福,中国共产党人在解放区深入推进土地改革,发布“五四指示”,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实施“耕者有其田”等政策。这一系列革命实践都充分调动了广大劳动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为改善广大劳苦大众生活创造了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华民族实现了民族独立,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但由于中国经历长期战争,百废待兴,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并未得到显著提高。为了改善这一状况,中国共产党进行“一化三改”,废除了私有制,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彻底根除了社会不平等的根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华大地上逐步建立起来,并为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供了制度保障。在进行农业改造时,毛泽东指出,通过“合作化”,“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5]437。毛泽东的这一重要论述,不仅对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而且深刻回答了广大农民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即通过合作化的方式,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与优势,使广大农民逐渐实现共同富裕。在“合作化”实践过程中,虽然也出现了一些偏差,但是这仍然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如何实现共同富裕进行的重要的实践探索。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共同富裕问题。一方面,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我们党历代中央领导集体都高度重视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强调,“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6]28,而发展生产力的途径就是要对内进行全面改革,对外逐步实行开放。江泽民认为,“社会主义应当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7]70。因此,要积极推进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胡锦涛指出,发展是第一要义,要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等战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8]624。另一方面,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制度保障。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显现,我们党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努力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方式和途径。邓小平主张先富带动后富,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他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6]64。针对因发展而带来的贫富差距问题,江泽民主张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保护、鼓励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所带来的收入,又调节过高收入,严厉取缔非法收入。胡锦涛主张以人为本,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统筹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差距,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随着政策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不断提高,为推进共同富裕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共同富裕问题。2012年11月,习近平同志刚刚当选为党的总書记时就明确指出,要“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9]4,这充分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的初心与使命。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大力实施精准扶贫,丰富和拓展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不断开创扶贫开发事业新局面。在无数中国共产党人的辛勤劳动与无私奉献中,我国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胜利,这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为新时代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逻辑

  中国共产党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伟大政党,我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根本遵循。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目标,实现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期盼和诉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其奋斗目标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从理论上说,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源于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和价值追求。因此,在迈向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新阶段,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赋予共同富裕新的时代内涵,努力开创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理论基础。在19世纪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广大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被资本家进行非人的剥削、压迫与蹂躏,生活极其艰苦,毫无保障。对此,马克思、恩格斯进行了科学考察和分析,进而对未来社会的共同富裕提出了初步设想。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设想未来社会应是共同富裕的社会。马克思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鲜明指出,未来社会“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10]222。马克思的这一重要论述指明了未来社会将是一个所有人都平等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社会,是一个所有人都富裕的社会,而不是资本主义社会那种两极分化的社会。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对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做了初步的、原则性的设想。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11]45,这为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指明了经济所有制形式,即实行公有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不平等的根源。其不平等问题包括社会两极分化等问题,而社会两极分化是严重阻碍共同富裕的现实问题。因此,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才能缓解社会两极分化,才能推动共同富裕的逐步实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恩格斯只是追求单纯的公有制形式。正如马克思所说,只有在“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12]436。这就明确界定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前提条件,即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产品极大丰富。换言之,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充足的物质条件作为其重要基础,而充足的物质条件,除了占主体地位的公有制充分发挥重大作用外,还包括各种处于非主体地位的非公有制经济,这也是发展生产力和丰富物质产品的重要发展力量。尽管按需分配是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人及绝大多数人所追求的目标,但是,马克思认为实现这一目标应在生产力极大发展、物质财富充分涌流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不能超越历史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同富裕的这些设想,为新时代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思想。新中国成立以后,如何让人民生活富足这一问题摆在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的面前,他们认为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并在这一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但是,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在具体的探索实践中,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有鉴于此,邓小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在深刻反思前人探索实践的基础上重新思考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这一现实问题,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6]373,“不能有穷的社会主义”[6]172。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邓小平在深刻反思前人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做出的科学结论。这就是说,社会主义是富有的,而非贫穷的、落后的。“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6]364,这表明邓小平旗帜鲜明地反对社会两极分化,认为这既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初衷,也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就是说,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为了使广大人民群众都富裕起来,而不是为了使少数人十分富足,而大多数人民群众极端贫困。但是,邓小平又明确指出,“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6]172。换言之,我国实现共同富裕是有阶段的、有先后的、有步骤的,而不是同时富裕或者同步富裕。江泽民在邓小平有关共同富裕论述的基础上,把扶助贫困人口、帮助困难群众作为渐进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方法。胡锦涛则进一步深化了党的共同富裕思想,提出在社会分配中应该高度重视效率与公平,将公平作为社会分配的重要原则。这些重要论述都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思想来源。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共同富裕问题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习近平强调,“必须更加注重共同富裕问题”[13],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路径。这为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新的战略任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负责、对人民尽责的政治责任。习近平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14],这充分彰显习近平对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深刻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习近平深入思考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问题,提出了新时代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并多维度地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进行科学的系统的重要论述。首先,以共享理念为引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共享理念的内涵进行了科学的系统的论述和阐释,强调坚持“全民”“全面”“共建”“渐进”的共享理念,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思想指引。实际上,落实共享理念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其次,通过勤劳致富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习近平认为,“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2]这就是说,共同富裕是广大人民群众干出来的,是广大人民群众依靠自身的智慧与劳动创造出来的。再次,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物质与精神的共同富裕。习近平认为,共同富裕不仅体现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口袋”富裕,也体现在“脑袋”富裕,二者缺一不可,离开了“口袋”富裕或者“脑袋”富裕,都不能称为实现了共同富裕。因此,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我们要高度重视物质与精神同步发展。最后,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只有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主体地位,才能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习近平认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公有制主体地位不能动摇”[15]。这要求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必须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我国公有制主体地位不能动摇。

  三、共同富裕思想的实践逻辑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百年以来的不懈追求。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付诸实践,带来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路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如果说从历史逻辑来梳理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是为了深入理解我们党共同富裕思想的历史脉络;从理论逻辑来探讨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是为了深刻认识我们党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基础;那么,从实践逻辑来认识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就是为了深刻把握我们党共同富裕思想的时代性、人民性和实践性。我们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深刻认识和理解新发展阶段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面临的现实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中国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虽然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条件已经具备,但是共同富裕并不是“敲锣打鼓”就能轻轻松松如期实现的,只有在统筹谋划和合理布局的基础上才能逐渐实现。

  党的坚强领导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习近平强调,“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16]。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党的坚强领导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始终有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有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主要是源于中国共产党勇于进行自我革命,不断净化党内风气,从而把我们党建设成为一个强有力的无产阶级政党。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明确提出“两个务必”,为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行动指南和行为准则。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内逐渐出现一些突出问题和不良作风,为有效解决党内存在的问题,党中央开展了“三反”“五反”运动。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指出,“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6]314;江泽民强调,要“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17]43;胡锦涛则要求,要“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18]533。这些重要论述都充分彰显党对自身建设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持续推动反腐,不断加强查处力度,勇于“正视问题、刀刃向内”[19],并取得了一系列反腐败斗争的重大胜利。我们党历代中央领导集体都高度重视党的建设问题,这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根本保证。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不是某一地、某一人的问题,而是全国范围、全体人民的重大问题,因而需要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来统筹谋划、步步推進。试想在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如果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来领导,并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能够如期实现吗?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经验总结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党的坚强领导,共同富裕是不可能如期实现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奠定了良好基础。中国人口基数大,地区发展水平不均衡。基于不同的客观条件,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差异较大。在建党百年之际,我们党庄严宣布,小康社会在中华大地上历史性地全面建成,彻底解决了我国长期以来的绝对贫困问题,较大程度地解决了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差异较大的问题,这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极为重要的现实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20]531。换言之,生产物质资料是历史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党的百年历史进程充分证明发展社会生产力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告诫我们不可脱离客观物质条件,抽象空谈社会经济发展。因此,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应以生产力发达、物质基础较好为前提条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获得较大提升的重要标志,更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的阶段性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而且极大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信心,使得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能够在较好的物质条件和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下获得可持续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和重要特征,关键在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主要体现在中国的现代化具有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特征,这就是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必须以实现共同富裕为奋斗目标,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中国式现代化,优越于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为了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而西方现代化强调的是以资本为中心,遵循的是“资本逻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资本逻辑”的支配下大力发展生产力,其目的是为了实现资本增殖、榨取剩余价值。而我国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主要是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辛勤劳动,努力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还优越于苏联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一方面,我国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仅强调形成合理的分配格局,也强调大力发展生产力这个重要的物质基础。苏联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更多地强调社会产品的分配及公有制形式。另一方面,我国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注重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生产积极性,强调让全体人民共享劳动成果;而苏联社会主义在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更多的是强调集体的利益,较少强调甚至忽视个人的合法权益和正当利益。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我国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正是在超越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与苏联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探索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现代化道路,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模式。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现实需要。诚然,由于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几千年来人民群众的绝对贫困状态被彻底扭转,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普遍过上了较高水平的生活。2020年底,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虽然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但是相对贫困问题和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依然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相对贫困问题仍然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缓解相对贫困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后迈向共同富裕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有鉴于此,我国在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之后,最重要任务就是逐渐解决我国存在的相对贫困问题。因此,我们必须下大力气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健全收入分配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使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分配格局更加公平合理。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蕴含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确定为具体奋斗目标,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篇章,迈向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推动共同富裕的有效机制,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逐步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和相对贫困问题,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总之,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N].人民日报,2020-11-04(02).

  [2]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4-8.

  [3]中共中央關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5]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8]胡锦涛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确保“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开好局起好步[N].人民日报,2021-01-30(01).

  [14]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2-26(02).

  [15]习近平.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J].求是,2020,(16):4-9.

  [16]《求是》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N].人民日报,2021-09-16(02).

  [17]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8]胡锦涛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9]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22-01-21(01).

  [2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焦德武)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