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中国共产党领导贫困治理的百年历程与世界贡献

时间:2023/11/9 作者: 江淮论坛 热度: 14964
摘要: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贫困问题的破解,取得了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2020年消除了绝对贫困。纵观中国共产党领导贫困治理的百年历程,由中国共产党成立至改革开放之前这段时间的救济式贫困治理,到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之前这段时间的开发式贫困治理,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精准式贫困治理。在这一百年历程中,中国贫困治理积累了丰富经验,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的多元主体协同联动的贫困治理模式,尊重群众在贫困治理中的主体地位,这不仅为新发展阶段我国相对贫困治理提供有益经验,而且为世界脱贫减贫贡献中国经验,为“一带一路”沿线贫困治理贡献中国方案,并提升中国共产党的国际话语权,为美好世界建设提供引领示范。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贫困治理;以人民为中心;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616?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001-862X(2021)03-0019-008

  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各个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实现了巨大历史性突破,2020年我国消除了绝对贫困。我国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关键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而中国共产党是坚持人民立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其在实践中必然能够把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党的目标和使命。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都能够坚持这一目标和使命,并在实践中发挥我们党集中力量办大事、办成事的优势,这种优势还体现在发挥党中央权威的理性化优势,形成了政府主导的多元主体协同联动的贫困治理模式,有效激发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方贫困治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确保2020年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中国共产党领导贫困治理取得的巨大成就,意义重大,不仅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了基础性准备,也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对世界脱贫减贫作出了巨大贡献,为发展中国家走出一条以人民为中心的脱贫减贫道路贡献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基于此,有必要研究中国共产党領导贫困治理的百年历程和世界贡献,为发展中国家脱贫减贫贡献中国经验和中国力量,从而助力美好世界建设。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贫困治理的百年历程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救济式贫困治理(1921—1978年)

  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摆脱贫困的贫困治理史。但是在不同阶段,中国共产党根据主要任务、主要矛盾及贫困群体的贫困程度等方面的不同,领导贫困治理的侧重点存在不同,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对三座大山的压迫,广大劳苦大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封建地主阶级、官僚资产阶级等掌握着中国的大部分土地,在这种情况下要解决农民的贫困问题,必须没收地主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共产党发布实施了《井冈山土地法》《二七土地法》等,这些方针政策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的贫困问题,也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贫困治理积累了丰富经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面对新中国成立之前三座大山压迫造成的百废待兴、民生凋敝的困局,继续实施系列举措进行贫困治理。当时贫困群体面临的主要是生存性贫困问题,要通过贫困治理解决贫困群体的生存问题,而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因此,要想解决贫困问题,必须把重点放在解决农民的贫困问题上。基于此,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土地改革。毛泽东同志指出:“土地问题不解决,经济落后的国家不能增加生产力,不能解决农民的生活痛苦,不能改良土地。”[1]而且毛泽东同志还就土地问题作了系列意见和决议,如作了《关于土地改革和财经工作》《征询对待富农策略问题的意见》《关于春耕、土改和干部整训工作的意见》等意见和报告。同时,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贫困治理除了通过土地革命、土地改革等方式解放农村生产力,提升贫困群体生活水平,还注重发动贫困群体参与到改变自身命运上来。毛泽东同志指出:“土改工作主要应注意是否真正发动了群众,由群众自己动手(由上面派干部帮助)推翻地主阶级,分配土地。只要合乎这个方向就是好的。”[2]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通过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及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等,为贫困群体的脱贫减贫发挥了重要作用,提供了制度保障,也为这一时期开展救济式贫困治理奠定了重要基础。救济式贫困治理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当时主要是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这一问题不仅存在于农村,也存在于城市。对此,为了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救济工作,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系列论断,进行了系列实践,如注重顶层设计,成立了中国人民救济总会,同时,中国共产党在当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还投入了巨大财政支出用于救济。“从一九六〇年到一九六三年的四年间,国家共发放农村社会救济款4.8亿元,超过了一九五〇年到一九五九年十年发放救济款的总和,帮助许多农民群众度过了三年困难时期。”[3]

  可见,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贫困治理的新路径,为贫困人口减少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贫困治理不管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30年,都是以注重解决贫困群体生存能力为主要目的的贫困治理,因为在这段时间人民最主要的需求是基本生存需要。中国共产党是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其在贫困治理实践中必然注重解决人的生存需要。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开发式贫困治理(1978—2012年)

  总体来讲,从实行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之前这段时间,中国共产党领导贫困治理是以解决贫困群体生存和发展需要并重的协同联动式的开发式贫困治理。在这一时期为了解决贫困问题,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贫困现状采取了不同的贫困治理政策和方式方法,但是初心都是为了消除贫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实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并率先在贫困问题聚集的农村地区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贫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实践平台和政策保障。关于贫困治理,邓小平同志也有系列论述,进行了系列实践。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4]在这一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也出台了相关文件,国家还专门发布了帮助贫困地区脱贫的相关通知,如1984年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1987年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贫困地区经济开发工作的通知》。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系列论断、进行的系列实践可知,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贫困治理是以解决贫困群体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并重式的开发式贫困治理。

  进入改革开放新阶段,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开发式贫困治理推向新高度,如1994年我国发布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2001年我国颁布实施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这一扶贫开发纲要的颁布和实施与以往扶贫政策不同的地方在于,这一《纲要》明显注重贫困群体的发展能力和生活质量的提升,这表明我国在这一时期的开发式贫困治理已经向注重贫困群体发展能力提升的方向发展,对标的标准更高。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贫困治理继续推向深入,这一时期更加注重人的发展,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且这一时期把城乡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到新高度,这些都有利于贫困问题的解决。为了解决好贫困问题,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还提出了系列论断,进行了系列实践。胡锦涛同志指出:“要继续加强扶贫开发工作,提高扶贫开发成效,加快贫困地区脱贫步伐。”[5]这一时期经过中国共产党30多年的开发式贫困治理实践,我国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为党的十八大后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积累了丰富经验。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精准式贫困治理(2012年至今)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贫困治理实践,解决了大量的贫困人口,到2012年剩下的都是深度贫困问题,这就对贫困治理提出了新要求。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也有重要论述,为解决深度贫困问题提供了重要指导。他指出:“今后几年,我国脱贫攻坚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越往后脱贫难度越大,因为剩下的大都是条件较差、基础较弱、贫困程度较深的地区和群众。要把深度贫困地区作为区域攻坚重点,确保在既定时间节点完成脱贫攻坚任务。”[6]可见,消除绝对贫困,解决贫困问题,越往后难度越大。为了解决这一现实问题,提升贫困人口的發展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精准扶贫战略。为了推进精准扶贫战略取得实效,取得脱贫攻坚的胜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行了系列部署和系列实践,如2018年6月15日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这一意见的发布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起到重要作用。

  在精准扶贫战略的实践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布局,形成了中央层面统筹、省级负总责、市县抓落实抓推进的工作机制,并有效调动了社会各方合力共同参与精准扶贫,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大扶贫格局,正是由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贫困治理方面的重视,使得我国2020年取得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消除了绝对贫困。

  但是,我们还要看到2020年我国尽管消灭了绝对贫困,取得了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但是相对贫困问题将在一定时期长期存在。因此,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后,应着手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之所以在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后要着手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主要在于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也是全面的乡村振兴,是‘一个都不能少的乡村振兴,如果仍有部分地区部分人口还处于相对贫困线以下,将直接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的实现。”[7]可见,乡村振兴是关系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全局的大事,而相对贫困问题又是乡村振兴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基于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不断推进贫困治理创新,推进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这表明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贫困治理将转向注重脱贫群体发展能力的培养,以乡村振兴作为促进相对贫困问题解决的主要抓手,为实现共同富裕,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助益。

  二、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贫困治理的主要经验

  (一)始终坚持发挥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引领作用

  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贫困治理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坚持正确的思想引领,这一思想是中国贫困治理效能得以充分发挥和彰显的思想保障。具体来讲,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贫困治理主要坚持了如下思想理念。

  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贫困治理思想。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贫困治理的价值指向,更是脱贫减贫的核心。中国共产党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革命根据地领导的贫困治理,还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领导的贫困治理,始终都坚持这一思想理念的引领。在消除贫困中始终把群众是否满意、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提高作为主要标准,正是在贫困治理中坚持这一思想理念,我国的贫困治理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形成社会各方齐心参与贫困治理的大格局。中国共产党领导贫困治理坚持的以人民为中心的贫困治理思想,如能在全球贫困治理中得以彰显,必将能够助力全球减贫事业取得新成效。

  二是着力在发展中解决贫困问题。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贫困治理中始终坚持发展的思想理念,在发展中推动脱贫减贫不断取得新实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贫困治理注重通过互助合作等方式,集中农村已有农具等资源进行互助合作提高生产力水平,在促进生产力发展中改善农民生活;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也注重在发展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如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到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时就体现了这点。

  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针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系列实践,如提出了“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发展是硬道理等论断,这些都为中国共产党在贫困治理事业中注重发展导向、坚持发展思想理念提供了重要指导。进入改革开放新阶段,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也注重在发展中解决贫困问题,如提出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通过对聚集性区域进行经济开发或者设置开发区等方式带动贫困问题的解决;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也非常注重在发展中解决贫困问题,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在这一时期更加注重贫困人口发展能力的提升,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扩大中等收入人口比重。

  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剩下的贫困都是深度贫困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精准扶贫战略,更加注重贫困人口发展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当前,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对于相对贫困问题的解决更加注重相对贫困人口发展能力的培育;可见,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贫困治理始终坚持发展导向,以发展理念引领贫困治理,这种发展导向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贫困治理坚持的在发展中解决贫困治理的理念,如能在全球贫困治理中实践,必然能够助力全球脱贫减贫事业取得实效、助力美好世界建设。

  (二)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的多元主体协同联动的贫困治理模式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贫困治理始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多元协同的治理模式。这种模式经过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的实践和积淀,成功将党对贫困治理的领导力转化成现代化贫困治理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发挥了重要作用,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苏维埃临时政府,还是新中国成立后领导的中央人民政府,都坚持这一治理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各方协同联动共同促进脱贫减贫的发展格局。具体来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府主导多元治理格局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是充分发挥政府在政策制定、资金支持等顶层设计方面的作用。无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贫困治理,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贫困治理都注重政策、机构等顶层设计,为贫困治理的有效推进提供政策制度依据。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中央到县设立了国民经济部,在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成立了国务院“三西”地区农业建设领导小组、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国务院扶贫办、国家乡村振兴局等机构。正是这些机构的成立,为我国贫困治理取得实效提供了重要保障。在政策法规方面,自2004年至2021年中央每年的一号文件都是以三农为主题,以及为了有效推进脱贫减贫取得实效,国家财政资金也为脱贫减贫提供了坚强保障。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为贫困治理提供了大量的财政支持,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财政实力显著提升的背景下,还专门设立了专项扶贫资金、贫困地区发展资金等。正是这种可持续的资金支持使我国能够消除绝对贫困,为政府发挥宏观调控效能提供重要支撑。这些经验将为全球减贫事业提供有益借鉴。

  二是经过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的实践,形成了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为贫困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力量之源。中国共产党具有强大号召力,这种号召力在贫困治理中也得到体现,贫困治理是一项任务繁重、资金需求量大的系统工程,这些工作要想很好地推进,必须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贫困治理格局。基于此,中国共产党充分动员社会各方齐心参与贫困治理,形成了社会各方、各种力量齐心参与贫困治理的扶贫大格局。企事业单位都积极参与到贫困治理之中,推动贫困治理取得实效,有的企事业单位还定点扶贫,建立常态化定点扶贫的体制机制。

  三是贫困治理中形成了高效的贫困治理推进机制。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贫困治理方面积极创新举措和方法,形成了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共同抓贫困治理的格局,确保了中国共产党对贫困治理的领导。这就是一种对百年来坚持党对贫困治理领导的传承,也是一种治理方式的创新。这种五级书记共抓贫困治理的格局,有利于发挥党集中力量办大事、办成事的优势,从而为贫困治理效能的彰显和脱贫攻坚取得实效提供重要保障。这种经验如能在全球减贫事业中实践,必将加速全球减贫事业进程。

  四是将国内贫困治理纳入全球贫困治理等可持续发展议程之中,从而形成了贫困治理的大局观,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府主导多元贫困治理格局具有开放包容性等特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8]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贫困治理也是坚持开放包容原则,不断回应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而进行不断创新的实践过程。中国共产党领导贫困治理的这种开放包容性,也是坚持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体现。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任何国家的贫困问题也都具有世界历史意义。因此,中国的贫困治理问题和世界贫困问题也紧密联系在一起,正是基于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贫困治理纳入了全球贫困治理等可持续发展议程之中,形成了贫困治理的大局观。

  (三)始终坚持群众在贫困治理中的主体地位

  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进行贫困治理取得巨大历史性成就,关键在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充分发挥群众在貧困治理中的作用,尊重群众在贫困治理等经济实践中的发明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对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有相关论述。如马克思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9]正是基于此,建党百年来,在不同时期的贫困治理中,中国共产党始终能够坚持群众在贫困治理中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是尊重群众在贫困治理中的发明创造。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互助合作运动就是属于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才溪镇农民的发明创造,这一发明创造能够解决农具、劳动力不足等问题。互助合作运动不仅在当时对解决贫困问题、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也为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互助合作运动提供了重要经验借鉴。改革开放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始于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农民的发明创造,最后在全国推广。可见,中国共产党领导贫困治理的实践历程就是一部不断尊重群众在贫困治理中主体地位发挥和彰显的过程,由于能够坚持群众在贫困治理中的主体地位,所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贫困治理中能够更好地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真正在贫困治理中落实好农民的主体地位,维护好农民利益,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二是注重满足农民在贫困治理中的需求。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进行贫困治理尊重群众在贫困治理中的主体地位还体现在注重农民需求的满足。为了满足农民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中国共产党实施了不同的贫困治理方略。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满足农民对土地的需求,提出了实行农村土地归农民所有的土地革命,有力地调动了农民参加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贫困治理中也围绕满足农民需求进行政策的调整和落实,如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改造,其中就有关于农业的改造,以及改革开放后实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目前推进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改革,都是围绕着不同时期农民的不同需求和发展现状而展开的政策调整。面对目前农民生态诉求日益强烈等问题,如果不进行乡村生态治理体系创新,将不利于更好地满足农民这一需求。“基于此,必须通过建立和完善现代化乡村生态治理新体系,才能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10]

  三是注重农民在贫困治理中内生动力的培育。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注重农民在贫困治理中主动脱贫意识的培育,解决贫困群众主动脱贫问题。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培育贫困群体主动脱贫意识方面成效显著,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了提升贫困群体的脱贫意识,建党百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贫困治理还注重培育贫困群体的市场意识,让贫困群体在市场竞争中提升自身脱贫能力,走向共同富裕。

  中国共产党领导贫困治理中形成的这种尊重群众在贫困治理中主体地位的经验将为全球脱贫减贫提供有益借鉴。

  三、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贫困治理的世界贡献

  (一)为“一带一路”国际减贫提供中国方案

  目前全球减贫问题依然任务艰巨,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尽管二战后走上了独立道路,但是由于他们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影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奉行以资本为中心的逻辑,最大限度地追逐剩余价值,而不顾及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造成了全球生态环境恶化,南北国家发展差距日益加大,发展中国家日益贫困,这些贫困问题主要集中于“一带一路”沿线区域。据相关数据显示:“全球7亿多极端贫困人口中,1/3生活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南亚,一半生活在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地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贫困治理任重道远。”[11]可见,“一带一路”沿线区域贫困问题凸显,即便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也是贫富差距日益凸显。而且西方的这种以资本为中心的逻辑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全球价值链的形成,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本身和广大发展中国家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是以资本为中心的逻辑使得西方的霸权逻辑和趋利性更加凸显,这不仅会加剧“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也会对沿线的贫困治理进行掣肘。以资本为中心的逻辑使得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基于其单边利益到处进行经济扩张、资源控制和财富掠夺,试图把广大发展中国家控制在全球价值链中低端,使其始终处于贫困状态,这就决定了其对沿线的贫困治理必然会进行掣肘。这些都表明以资本为中心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仅不会在全球贫困治理、沿线贫困治理中有所担当,还会通过各种举措掣肘贫困问题的破解。

  二是“一带一路”沿线广大发展中国家也会受到西方以资本为中心逻辑的影响。二战后,“一带一路”沿线广大发展中国家走上独立后,经过实践探索,很多国家都走上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并深度融入全球化,这就决定了这些国家不可避免会借鉴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加之西方国家大搞模式输入、意识形态渗透等,导致沿线一些国家受西方模式影响,过分关注利润,追求效益,而忽视贫困问题的破解。因此,要想更好地推动沿线贫困治理,必须超越以资本为中心的逻辑,既要利用资本为贫困治理提供助益,又要限制资本的消极影响。

  而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领导的贫困治理就走出了一条以人民为中心的脱贫减贫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必然能超越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逻辑,实现共同富裕。建党百年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一直为世界的脱贫减贫贡献中国力量,即使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我国自身还非常贫困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也为世界贫困治理贡献中国力量,如对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为发展中国家脱贫减贫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相关数据显示:“最高年份1973年,对外援助占中央财政总支出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高达6.9%和2.06%。”[12]随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推进,中国对世界脱贫减贫将贡献更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银行有关报告认为,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有望帮助全球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我们将本着开放包容精神,同愿意参与的各相关方共同努力,把‘一带一路建成‘减贫之路、‘增长之路,为人类走向共同繁荣作出积极贡献。”[13]同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还发起设立了丝路基金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这对于解决“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将起到重要作用。可见,中国共产党一直为世界脱贫减贫贡献中国力量,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一直以“一带一路”為平台,把“一带一路”建成“减贫之路”。这一“减贫之路”要想建设好,还应充分分享中国的减贫经验,具体通过如下举措:

  首先,在“一带一路”沿线产业国际合作中融入中国共产党贫困治理经验。中国共产党领导贫困治理的百年历程表明,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必须通过产业的发展,解决贫困群体的就业问题,为贫困群体提供可持续的收入保障。基于此,应坚持在发展中解决“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不仅可以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繁荣和发展,也能为沿线贫困问题的解决提供可持续保障。其次,建立“一带一路”沿线政府主导、社会各方协调联动的贫困治理格局。建党百年来,中国贫困治理的重要经验就是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府主导社会各方协调联动的贫困治理格局,这种经验可以在沿线进行推广,形成沿线各国政府主导,调动各方充分参与的贫困治理大格局,在治理中坚持发展导向,注重贫困群体发展能力的培养,激发贫困群体的脱贫动力。同时,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各项国际合作中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指导,践行好“以人类整体利益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就是说在沿线贫困治理中既要强调普遍性发展,又要保护好、关照好贫困群体的发展。如在各项合作中应有效规避资本的负面作用,充分利用资本为人类生活水平提升服务,为贫困问题的解决服务。

  (二)提升中国共产党的国际话语权

  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贫困治理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一成就的取得不仅对于中国意义重大,对于世界脱贫减贫事业也起到重要作用,同时,还有利于提升中国共产党的国际话语权,为开辟人类文明新道路提供价值指引和经验启示。而且中国共产党还以实际行动为发展中国家脱贫减贫贡献力量,这些都有力地提升了中国共产党的国际话语权,如中国和柬埔寨、老挝及缅甸三个国家实施了“东亚减贫示范合作技术援助项目”,还援建非洲水利基础设施,帮助非洲打造农业合作示范区,在这些合作中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精准扶贫、以人民为中心等理念,有力地提升了中国共产党的国际话语权。

  二战以来,国际话语权长期被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西方的国际话语权是一种以资本为中心的霸权式国际话语权。在西方的这种话语权之下广大发展中國家,尤其是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具有意识形态差异的中国共产党的国际话语权面临西方的战略挤压。有的西方大国甚至污名化中国的成就和贡献,尤其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资本和技术全球扩张和垄断机会,实施话语霸权。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要想改变目前的话语困境,一方面应自力更生,提高自身综合实力,另一方面,还应对自己的成就和合作共赢理念等进行充分的阐释和宣传,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话语体系,提升中国共产党的国际话语权。但是,中国共产党的国际话语权从根本上有别于西方的那种霸权逻辑下的国际话语权,中国共产党的这种话语权是一种以人民为中心、以人类整体利益为中心的新型国际话语权。通过这种话语权构建,让世界更多的国家了解中国、读懂中国。为了增强话语宣传的实效性和精准性,中国共产党应选取具有重大世界意义的经典实践案例作为依托讲好中国故事。如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脱贫减贫故事,阐释清楚中国共产党如何进行贫困治理实践,带领中国人民消除绝对贫困的实践历程。

  具体来讲,一方面,中国应加快与其他国家的减贫合作,在减贫合作中传播好中国减贫经验,传播好中国如何发挥中国共产党在贫困治理中的作用,如何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凸显中国担当。同时,还应引导中国的企业积极参与到国际减贫实践中,当然这种减贫合作也应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进行,在这一过程中既能展现中国企业的良好国际形象,又能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建立中国贫困治理方案的对外传播机制。例如,应充分利用联合国等国际机构推介宣传中国贫困治理方案,力争把中国贫困治理方案纳入联合国各项决议之中,为世界各国贫困治理提供经验借鉴,并利用各种重大外交场合积极推介宣传中国贫困治理方案。同时,还应利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设立无息或低息贫困治理基金,用于发展中国家进行贫困治理,从而展现中国担当。

  (三)为美好世界建设提供引领示范

  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一直在致力于改造世界,通过改造世界,把世界建设成远离贫困、共同繁荣的美好世界,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重大场合多次强调要推动美好世界建设,展现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担当与使命。美好世界顾名思义包括远离贫困,实现共同繁荣。因此,要想更好地推动美好世界建设,必须推动贫困治理。

  广大发展中国家之所以会如此贫困,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原因:一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在近代以来也经受了西方列强的殖民和半殖民统治,二战后,这些国家尽管走上了独立道路,但是在经济上仍然受到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不平等性待遇,导致这些国家贫困问题日益凸显。二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新自由主义道路,造成资本的主导性和趋利性,因此其无力遏制资本的趋利性和扩张性道路,这就决定了这种道路不仅使得广大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不能得以破解,也会导致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受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控制。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导致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日益凸显,影响了美好世界建设。

  基于此,要想推动美好世界建设,必须加快进行发展中国家的贫困治理。但是如何来进行贫困治理,实践已经证明西方的所谓现代化道路是行不通的,其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道路注定只会造成贫富两极分化日益加剧,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人民为中心的贫困治理道路才能为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的解决贡献可行方案。而且中国取得脱贫减贫的伟大胜利本身就是对世界减贫事业和美好世界建设贡献了中国力量。建党百年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不仅注重通过自身贫困问题解决,助力美好世界建设,也积极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中国力量。如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期,当时的中国财政非常困难,但是仍然为巴基斯坦援建喀喇昆仑公路项目,为助力该国贫困问题的解决、推动美好世界建设贡献了中国力量。因此,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形成的贫困治理方案和贫困治理经验能够破解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推动美好世界建设。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3.

  [2]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38.

  [3]崔乃夫.当代中国的民政(下)[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86.

  [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25.

  [5]胡锦涛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8.

  [6]更好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N].人民日报,2017-02-23(01).

  [7]陈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视域下相对贫困治理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5-13.

  [8]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5-5(02).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7.

  [10]陈健.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乡村生态治理新体系构建[J].现代经济探讨,2020,(6):121-126.

  [11]王志章,李梦竹,王静,等.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反贫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7.

  [12]《方毅传》编写组.方毅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503.

  [13]习近平.同舟共济克时艰,命运与共创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开幕式上的视频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21-04-21(02).

  (责任编辑 吴晓妹)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