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见证了中国由追求“民族—国家”独立到“民主—国家”成长全过程。新中国70年历程,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实践中始终坚持在党的领导制度框架下开展协商合作,坚持在独立平等的法律架构中开展协商合作,坚持在执政参政的政治格局中发展良性互动关系,彰显出自身独特的演化逻辑和内在价值。进入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决定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必须不断加强改革与创新。为此,一是立足时代要求,加强新时代新型政党制度理论创新研究;二是对标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着力提升新型政党制度效能;三是加强政党制度交流互鉴,构建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
关键词:新中国70年;新型政党制度;演化逻辑;前景展望
中图分类号:D26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001-862X(2019)05-0013-007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1]作为充分体现人民民主的顶层制度设计,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中国构建现代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回顾新中国70年来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实践经验,展望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发展的未来趋势,对我们在新时代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坚定“四个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中国70年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历程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黨合作关系就已全面形成。与共和国同成长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相继经历了初步发展、曲折探索、恢复完善、创新发展等重要阶段。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新型政党制度的初步发展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初步发展时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国社会政治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各民主党派作为国家主人积极参与国家政权建设和相关方针决策制定
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党派成员作为主人直接参加国家各级政权工作,其中绝大多数成员都集中在国家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检察机关,并担任重要领导职务,在新成立的国家各职能机构中,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所占比例也都在一半以上。[2]这一时期,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不仅直接参加国家政权建设工作,而且积极参与讨论、制定国家的大政方针。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历次重大决议颁布前,党和政府都会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进行协商讨论。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集思广益,提出许多富有建设性的真知灼见,从而为日后重要议案的制定与颁布提供了科学依据。
2.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家治理发挥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在推动党治国理政方面彰显出自身独特优势。一方面,同中国共产党一道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贡献力量。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利用自身智力密集和联系广泛的整体优势,积极医治战争创伤,协助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科学正确的经济决策,为争取财政经济的根本好转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民主党派成员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直接参加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土地革命运动、抗美援朝和镇压反革命运动,顺利完成了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并成功地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安全。土地革命中,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积极参加,有力地组成和壮大了反封建力量,促进了土地改革顺利推进;抗美援朝中,各民主党派根据中央精神,号召各自成员及其所联系的群众,团结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广泛开展宣传教育,表现出高度的爱国主义情怀;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积极参与,通过发布公告和声明来号召和动员各界群众,利用社会关系规劝、检举、控诉反革命分子,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积极行动有力地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镇压反革命运动,为实现人民政权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型政党制度的曲折探索
从“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遭受破坏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左”的错误的持续影响,执政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受到冲击,开始了长达20年的曲折探索。
1.“八字方针”的提出奠定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各民主党派赖以存在的经济和阶级基础随之消失。民主党派和多党合作制度的存废问题在执政党内部和各民主党派成员之间不断被提及。为了消除疑惑,发挥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毛泽东指出:“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3]随后,在党的八大上正式确定处理党派关系的“八字方针”。“八字方针”的提出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继续发展的重要体现,对发扬人民民主,巩固和扩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持续推动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2.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被严重削弱
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后,致使中国政党关系发生了急剧变化。一是反右派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对党派关系和党派性质进行了重新定位。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后,民主党派被看成是“资产阶级政党”,新中国成立初期和谐党派关系已不存在。二是各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和自身建设也遭受到严重破坏。一大批民主党派人士被打成右派,党派成员开始萎缩。三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下降,党领导的新型政党制度遭受到巨大挫折。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新型政党制度的恢复完善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中国共产党立即着手恢复、发展与民主党派的合作关系,重建多党合作机制和平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1.从“八字方针”到“十六字方针”,新型政党制度理论得到丰富和发展
改革开放后,基于对中国政党制度历史和现实的客观思考,邓小平将多党合作制度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指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多党派的合作,这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4]在此基调下,1982年党的十二大正式把“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确定为新时期中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八字方针”上升为“十六字方针”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多党合作实践的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在科学分析和认识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特点和优点的前提下提出来的,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都丰富和拓展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
2.从恢复到完善,民主党派组织建设不断加强,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注入新动力
一方面,各民主党派在大多数省、市、自治区建立层级不等的各类组织。据统计,至1986年底,各民主党派省级组织共达164个,市级组织685个,县级组织182个,基层组织更是达到12200多个,民主党派组织发展达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好水平。另一方面,民主党派成员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绩。截至1987年10月,各民主党派成员的总数已达到23万余人,大约是1979年其成员之和的4倍。[5]107这为新时期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丰富和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源”。
3.从疑虑到自信,民主党派政治地位和作用不断凸显,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迎来新的发展时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统战工作方面大力开展拨乱反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一是民主党派成员参政议政规模迅速扩大。以1986年9月为例,在全国31名政协副主席中,民主党派成员有13人;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的19名副委员长中,民主党派成员有7人。[6]二是多党合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开始步入正轨。党的十二大将“十六字方针”确立为正确处理与各民主党派关系的基本原则,党的十三大首次完整地提出“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概念。《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中发〔1989〕14号)明确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列为中国基本政治制度。党的十四大,多党合作制度被写入党章,1993年被写入宪法。《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中发〔2005〕5号)的出台,更是展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框架下多党合作的发展路径及未来前景。一系列意见、建议的出台,推进多党合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标志着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在理论与实践上趋向成熟。
(四)新时代新型政党制度的创新发展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多党合作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注重制度的顶层设计,规范“黨政关系”“党群关系”以及“党内关系”[7],多党合作制度呈现出深层次、多形式、宽领域的发展形态。
2012年,党的十八大再次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写入政治报告,并在报告中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载体和实现形式——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作了专门阐述。进入2015年,关于多党合作制度的相关意见不断出台,年初中共中央出台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5月印发《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6月出台《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实施意见》,12月印发《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上述文件的出台明确规范了不同协商的主体、客体、形式、程序、渠道等,丰富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内涵,为持续彰显新型政党制度优越性提供了保障。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8],并首次明确将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纳入“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中。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明确提出“新型政党制度”这一概念。“新型政党制度”的提出既充分表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自身政党制度的高度自信,也深刻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创新发展世界政党政治方面的高超智慧,引领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深入发展。
二、新中国70年新型政党制度演化逻辑
新中国70年来,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政治经验和政治智慧结晶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始终坚持践行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理念,在保障国家政治稳定、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社会和谐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彰显了自身独特的演化逻辑和内在价值。
(一)始终坚持在党的领导制度框架下开展协商合作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人民依据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需要所创造出来的新型民主形式。新中国70年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虽然经历了一定时期的曲折发展,但从整个历史长河看,仍然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新时代以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无论是在协商形式,还是在协商规模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更是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些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根本政治保障。
正是政治上坚持党的领导、多党合作理论和实践才能取得如此巨大成就。尤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在理论和实践上向纵深发展,很大程度上都源自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党的十八大把“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加以推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更是强调要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党的十九大又首次明确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纳入“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当中。
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多元利益整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民主形式和手段。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重要的创造者、建设者和推动者,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既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实践顺利开展的根本政治保障。
(二)始终坚持在独立平等的法律架构中开展协商合作
纵观当代世界政党政治发展史,无论是竞争型政党还是合作型政党,要构建一种稳定、有效的政党体制,就必须建构一种受到国家法律保护的政党关系。
独立平等合作既是中国多党合作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得以开展的前提和基础。从新中国成立到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这期间为了更好地规范多党合作,中共中央先后七次召开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相继通过了《关于民主党派工作的决定》《中央关于统一战线工作的指示》等一系列文件,这些指示和文件在涉及政党法律关系方面作了一定阐述。比如“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的提出和确定,就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政党关系的一个重要标志,其内在包含的逻辑,即各民主党派享有宪法范围内的政治自由和组织的独立性,在法律上与共产党处于平等地位,是平等合作的友党关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中国共产党开始着手恢复“文化大革命”期间被严重破坏的平等独立的政党法律关系。这种关系的恢复和发展突出表现在中发〔1989〕14号文件的出台、1993年八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发〔2005〕5号文件的出台以及2015年颁布出台的各项旨在规范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实施意见和相关条例。这些意见和文件在涉及政党法律关系等方面主要包含以下内容:一是一系列法律和文件的出台使中国多党合作制度既具备了法律性基础,也具备了通过法律范围内的实际作为而被公众所认可的条件。二是明确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的法律地位及其参政权利,指出各民主党派是“同中共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其参政的基本点主要是“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9]三是规定了执政党和参政党在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等方面所享有的权利和义务。需重点强调的是,1993年八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纳入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平等独立的合作关系。这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发展进程中的一次质的飞跃,也是中国各政党在独立平等的法律架构中开展多党合作的一次最好诠释,为日后中国多党合作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进入新时代,随着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不断推进,坚持在独立平等的法律架构下开展多党合作既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独特优势。
(三)始终坚持在执政参政的政治格局中发展良性互动关系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在否定竞争型政党制度和一党独裁政党制度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以“执政参政”为主要特色的合作型政党制度。这种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新型政党制度既避免了竞争型政党制度所带来的政治分裂和阶级对立,也避免了一党制政党制度所导致的过度集权和无法制约。作为世界政党制度发展史上的一大创新,“一党执政和多党参政相结合”的政治模式是70年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发展的又一个显著特点,具体表现在政治协商、参政议政和民主監督三个方面。
一是在政治协商中发展良性互动关系。政治协商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提升执政能力、实现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和途径。7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完善和践行政治协商作为彰显中国政党制度优势和价值的重要举措。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通过人民政协及其他途径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决策前和决策执行中就国家大事和国家重要决策共同商讨,各民主党派也积极发挥自身知识密集和联系广泛的优势,围绕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各项重要提议和决策发表自己观点、看法和建议。
二是在参政议政中发展良性互动关系。在多党合作制度框架中,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行使参政议政职能,既是中国多党合作实践经验总结,也是执政党健全民主决策、降低社会政治风险、实现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途径。70年来中国共产党通过充分发挥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在国家政权中的参政议政作用,积极支持他们在人民政协中发挥优势,推动政府各部门同不同界别民主党派成员进行对口衔接,加强民主党派成员作为人大代表在人大协商中的作用等一系列举措,将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推向了新的高度。
三是在民主监督中发展良性互动关系。“绝对权力就是绝对腐败”[10],在民主化进程中,对政治权利开展有效监督和制约,是实行政党政治国家共同面临的,同时又必须解决的问题。针对权力监督,西方国家采取了竞争型政党制度,以执政党和在野党相互对峙来防止权力沦丧。我国人民则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选择了合作型政党制度,这种合作型政党制度所选择的监督模式是建立在社会主义民主基础上的一种制度设计。7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监督作用,作为坚持和完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一环。为了充分发挥和彰显民主党派监督优势,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系列举措,如组织人大代表中的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参加有关问题调查,组织政协委员中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开展专题调查研究,推举符合条件的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担任特约监察员、检察员、审计员和教育督导员等等。[5]256
三、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未来展望
新中国70年来,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推动中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推动中国民主政治体制改革和完善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着力点。随着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作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基本框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若要继续发挥其自身特色和优势,就必须根据新时代要求不断改革和创新体现这一基本框架的各项具体内容。
(一)立足新时代,加强新型政党制度理论创新研究
政党政治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理论思维的成熟。进入新时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被赋予了更多新的特质和要求,亟须在原有理论基础上开展理论创新,以期更好地引导和滋养新型政党制度实践。为此,一是在现有理论基础上深入分析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缘起,总结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演变的历史经验及其发展规律,探讨新型政党制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间的内在契合性及其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作用,深入开展政党文化研究,培育新型政党制度文化,研究新时代新型政党制度“新”在何处,探索提升新型政党制度建设路径等。通过一系列的理论探索实现理论上的清醒,进而实现理论创新带动实践创新,为增强新型政党制度自信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
二是要形成完善的政党理论体系,厚实新型政党制度理论根基。强大的理论自信不仅仅需要专业和完善的理论基础,更需要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进入新时代,面对新的历史方位所带来的各种挑战,要更加充分彰显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功能和优势,就需要在回答好“建设什么样的政党制度”的基础上继续回答好“怎样高质量地建设好这一政党制度”的理论命题。作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主体,不论是中国共产党还是各民主党派,都应持续加强理论研究,既要做好新型政党制度建设理论研究,也要做好新型政党制度功能运行理论研究,从体系建构的角度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的整体框架作出系统全面的阐述,最终形成以成熟的理论体系建构推动我国多党合作实践不断向前发展,在充分彰显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优越性中提升我们的理论自信。
(二)对标国家治理现代化,着力提升新型政党制度效能
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将实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国家治理的实效取决于民主建构的能力。[11]作为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制度安排,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政治功能、价值理念、多元主体、共生要素以及开放模式等方面都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和内生关联性。面对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新要求,积极激活新型政党制度的内生潜能,充分发挥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在国家治理中的功能和价值,既是新时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
为此,一是以体制创新为重点,积极推动新型政党制度主体政治层面上的合作与协商。发展政党制度主体政治层面上的合作与协商既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本身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代中国政治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迫切要求。实践中,一方面应进一步贯彻落实好各类相关文件,发展好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现有政治性合作的形式和内容。新中国70年来,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策意見出台了很多,如何贯彻落实好这些文件,成为当前发展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个关键问题。另一方面,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并创造性地发展新的政治性合作形式。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要实现国家制度和制度体系的现代化,就是要通过完善具体制度的实现形式来拓展制度效能。我们需要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历史和现实出发,创造性地总结和利用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实践的成功经验,实现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主体政治性合作新的突破。同时,也要具有开放性思维,积极吸收和借鉴西方国家政治发展的成熟经验,结合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实践进行转化和利用,进而拓展新的政治性合作形式。
二是提高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体制张力,积极发展多层次的协商合作。发展多层次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国政治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一方面,鼓励支持加强民主党派自身建设,凸显民主党派的党派属性,发挥民主党派政党职能。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代表了不同阶层的社会利益,支持各民主党派成员加强自身建设,就是要更好地发挥民主党派参政党职能,为新时代实现协商治理提供充分的智力支持。新中国成立以来,民主党派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许多组织,发展了相当数量的成员,但在自身建设和党派属性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作为政党制度主体,这对发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功能和优势是不利的,也不符合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因此,支持加强民主党派自身建设,凸显民主党派的党派属性就显得十分必要。另一方面,依托各级人民政协,不断拓展政党协商合作新的渠道和领域。人民政协是我国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也是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组织形式。当前,上至中央,下至各省、市、县都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人民政协组织,这为我们拓展新型政党制度实践提供了重要基地和活动场所。发挥好这一平台组织的政治功能,创造性地推进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实践,将成为日后完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三)加强政党制度交流互鉴,构建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是中国统一战线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政治建设中原创性的制度设计。与西方政党制度相比,经过70年的发展与创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支撑更为扎实,实践形式更为丰富,效果也更为显著,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发挥出了巨大优势,为我们在新时代以自信姿态建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话语权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和条件。
首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贴近人民实际,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话语认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逐步形成、发展、成熟和完善的。这一政党制度来自于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服务于人民群众实践。新时代我们要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就必须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话语认同。为此,实践中,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情怀,优化和建构一种人民群众能够听得懂、学得会、用得着、跟得上、可操作的新型政党制度模式,充分实现人民群众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同时,加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舆论宣传,在依托传统媒体宣传基础上,注重加强对新媒体的运用,变严肃刻板、不易走进人民大众的政治话语和学术话语为生动活泼、感染力强的生活话语和大众话语,从而提升人民群众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话语认同。
其次,立足中国国情,彰显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打破西方政党话语霸权。一直以来,定义、阐释和评价政党政治的标准都被西方国家所把持,他们凭借自身在政党政治方面的话语权,极力美化、包装和推销所谓具有“普世价值”的西方政党政治制度模式,打压和排挤甚至武力颠覆与其价值理念不相符的政党政治制度模式。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本土化、制度化的民主制度形态,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促进人民有序政治参与、推进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实现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等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优势和价值。新时代,立足中国国情,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故事”,彰显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功能和作用,展现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成功实践,成为当前我们打破西方政党政治话语霸权、确立中国政党政治话语体系的关键问题之一。
结 论
政党政治在国内外政治舞台上的作用愈加明显。[12]作为一种政治理论和民主政治建构范式,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不断丰富内涵,拓宽外延。作为一种制度安排,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政治基础、制度保障、程序机制、价值原则、实践旨趣等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政治优势,实现了同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其它制度形式的有效互动。“一个政党制度是否先进,关键还得看其是否促进了社会进步。”[13]新中国70年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巨大成就,展现出独特的演化逻辑和内在价值,有力地回应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推动中国“五位一体”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进入新时代,我们更加有理由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随着理论层面的创新、实践层面的拓展、战略层面的话语权掌握,中国新型政黨制度一定能够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中彰显出更大的优势。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持多党合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18-3-5(01).
[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1949—1978)上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18.
[3]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4.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5.
[5]萧超然,晓韦.当代中国政党制度论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6]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资料组.新时期统一战线大事记[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96.
[7]张燚,阎占定.习近平新时代“制度治党”思想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
[8]党的十九大文件汇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15.
[9]统一战线知识手册[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6:128.
[10]高兆明.制度公正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248.
[11]常桂祥,赵俊梅.互动与融合:国家治理与协商民主的内在逻辑[J].行政论坛,2017,(2).
[12]韩喜平,张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党功能[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
[13]田改伟.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9,(3).
(责任编辑 吴 楠)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