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

时间:2023/11/9 作者: 翠苑 热度: 13947
王毅芸

  生活中有这样一个幼儿群体,只要是他想要的东西,就一定会用各种办法来让你屈服,让你最终满足他。这种“自信”会蔓延到他生活的各个小细节中:吃饭、睡觉、看电视,和同伴玩耍,一旦他的愿望受到阻力,他就会出“拿手绝活”。在他看来,当时他的行为原则只有一个,就是“我想要……”或“我不想要……”,他不会过多考虑到其他人的愿望或感受。这便是幼儿思维的一个显著特征:“自我中心”。幼儿园的教师常常可以听到孩子们跑来告状:“老师他抢我积木”“老师他抢我的椅子”……可见,儿童间的游戏往往是由于儿童各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而无法正常进行下去。

  一、孩子“自我中心”的产生的原因

  祖辈过度溺爱,是导致幼儿“自我中心”产生的主要根源。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是家庭中众多成人关怀照顾的对象,更是祖辈眼中的“小皇帝”,由于父母工作忙,孩子从小基本上由祖辈带,此时正是幼儿个性社会化的初始阶段,是个性形成的奠基时期,而老人带孩子常常有这样的心理:若出差错,怕儿女会责怪。于是老人们事事依着孩子,处处维护孩子,孩子有错误也不及时纠正,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也常常无原则地得到满足。时间一长,孩子便养成一种习惯:无论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都会发脾气,觉得什么都是别人不对,没有自己不对的地方,到了幼儿园,与同伴有纠纷,也总责怪别人的不对,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还有就是父母在对孩子的错误行为进行教育时,祖辈们也是出面干涉,时间一长,孩子会以为自己是家庭的“主宰”。

  成人教育误导,是导致幼儿“自我中心”滋长的催化剂。有些家长认为,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要使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站得住脚,从小就应培养孩子不能吃亏的意识,所以他们对孩子“自私自利,惟我独尊”的行为非但不制止,甚至助长气势,教孩子:“别人攻击你,你就要还击,告诉老师没用的”,使孩子从“以牙还牙”发展到欺负弱小,还有的家长亲自“上阵”,看到孩子与他人发生冲突时,便不由分说上前偏袒自己的孩子,不肯让自己的孩子吃一点亏。

  教师不够重视,是导致幼儿“自我中心”保持的强力胶。教师由于受自身观念、教育能力以及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更多进行的是知识方面的传授,在儿童智力开发上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当幼儿彼此发生冲突争执时,便马上以“和事佬”的身份去解决,而没有引导孩子去分析如何解决这些纠纷。教师对幼儿的情感教育重视不够,或者也涉及这方面的教育,但由于没有时间、课程上的保证,收效不尽如人意。

  以上所述仅仅是生活中存在的部分现象,实际情况可能还要严重。很难想象一个缺乏谦让精神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将来能承担建设祖国的重担,因此要通过教育,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更好地适合社会生活的要求。

  二、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的方法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未经社会化过程的个体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追求过程满足,但一个人如何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变为具有利他人倾向?笔者认为可以在环境中向他人学习,在游戏等情境中互相学习,然后经过幼儿的思想行为融入自我。

  端正父母育儿观念,运用科学的育儿观念。常言道“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教师”。同理,没有养不顺的子女,只有不善养的父母。过度的溺爱与放纵决不是真正的爱。孩子既然是家庭的一分子,那么他在享受父母及祖辈给予他爱的同时,也需要有所付出,成人要以一定的行为规则来约束孩子,使孩子也能时常考虑别人的需要,绝不能任其随心所欲。当然,成人也应看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幼儿的行为不是一朝一夕便可彻底纠正,成人也无须操之过急,而应给予孩子更多的耐心和时间。最好的教育方法是父母以自己对人宽厚的行为来感染他们,让孩子充分体验给予及被给予带来的快乐和满足。

  提高教师教学素质,促进幼儿良好个性的养成。教师是幼儿每天接触最多的成人之一,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全面实现幼儿利他行为的目的。教师可以鼓励孩子在故事中体验,发展亲社会行为。如,在中班故事《金色的房子》中,教师就小姑娘的行为及其情感体验展开讨论:“小姑娘为什么拒绝小动物们到她的房子玩?”“小动物们被拒绝后心里觉得怎么样?”“小姑娘一个人玩快乐吗?她为什么不快乐?”“小动物们受到小姑娘邀请时心里觉得怎么样?”通过这一系列的提问,让幼儿既体验小动物们被小姑娘拒绝和邀请时全然不同的心理感受,也让幼儿体验到小姑娘拒绝和主动邀请小动物们分享时的情绪变化。通过体验,让孩子意识到小气、自私不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只有与同伴分享,才能收获更多的快乐。

  在游戏中体验,发挥“寓教于乐”价值。陈鹤琴先生指出:“各种高尚道德几乎都可以从游戏中学的,没有再比游戏这个利器来得快来得切实的。”教师应该明白游戏的过程其实就是幼儿互相学习的过程,教师可以设置适合的教学活动以及游戏。比如,教师可以让幼儿观看表演:小弟弟摔倒了怎么办?在公共汽车上看见老人站着是不是要让座……让幼儿看后进行思考、讨论。幼儿也可以自己表演,亲身体验其中的思想矛盾斗争过程,由此,让幼儿能发现并且学习别人的良好行为。

  在生活情境中体验,学习、感受分享行为。在生活情境中体验指在日常生活中随机或有意识地创设相应的环境条件,让幼儿通过参与活动,体验分享情绪、情感。如一次“交通畅想”活动,教师投放17辆汽车(全班共25人),并明确告诉幼儿,所有人只能玩汽车,不可以闲坐,结果17辆汽车很快就被取走,那些未拿到汽车的孩子便产生了强烈的需求,纷纷向老师求助。这时老师没有直接干预,而是对他们说:“你们要自己想办法,看看是否有小朋友愿意和你们一起玩。”这些孩子采取了两种方法:一是直接抢夺别人的汽车,二是请求别人和自己一起玩。而另一方也有不同的反应:被抢的有的是回抢,有的是求助老师;被请求的则是有的很痛快答应,有的则拒绝。结果有人合作着玩,有人单独玩,有人一直没车玩。活动结束后,教师以情感体验入手,组织孩子交流讨论,许多孩子认为几个人一起玩比一个人玩更开心。在学期中期,举行“玩具分享日”,这一天幼儿可将自己喜爱的玩具带来和同伴分享,孩子们不仅因分享到其他小朋友带来的玩具而高兴,也因为别人分享了他带来的物品而自豪。

  重视良好的大众传媒,发挥其不可低估的作用。幼儿期孩子社会生活范围较狭窄,大众传播媒介对于他们的影响主要来自于影视片、广播、音像制品和部分图书杂志。如果这些传媒内容健康,会对幼儿良好情感的形成起积极作用。有关理论认为:儿童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的。他们的这一特征,决定了他们会去模仿大众传播媒介中的人物及其言行举止。而内容不健康的传播,则会从反面为幼儿树立某种学习标版,因此成人要善于选择和引导,使大众传播媒介发挥其积极因素。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顾顺着他继长增高的培养上去,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倘使培养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所以,作为成人在发现孩子有不良倾向时,一定要及时纠正,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作者单位:常州五星街道中心幼儿园)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