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俗称“水磨腔”,是说它细腻软糯,唱功精到吧?我理解的昆曲,却像旧时旗袍上点染的朵朵杏花,素素地开在丽人身上,然又无声地飘落在了江南的水池边,烟雨氤氲,湮成浓浓淡淡的晕,再艳丽也是浅的,而淡却是怎么都掩不住的柔雅。
人的生命里总有一些冥冥中的缘定,我与昆曲何尚不是呢?偶然一次蓦然相逢,竟发现彼此早已等候多时,如这人世亲厚,注定难舍难分。记得1985年夏天,我带着刚出生的女儿从湖北来到南京。窗外林荫密密,日影迢迢,我没有去观赏六朝胜景,却是津津乐道《新华日报》的“新潮”副刊上刊登的由美术大师马得所作的漫画《画戏·话戏》。虽然不经意的几笔,却是非常传神地勾勒出所画戏剧人物的性格和神态,看后忍禁不俊。尤其是“画戏”还配有画者诗性文字的说明,感性而生动。这“画戏”里就有昆曲折子戏里的人物,如 “游园”、“惊梦”、“寻梦”、“太白醉写”等。那个炎炎夏日,南京火炉的灼热,也因了这些漫画飘逸线条所营造的清幽意境而有了丝丝清凉,至今还感同身受、记忆犹新。
南京是昆曲艺术久居的家园。因为“画戏”,我好奇地走近昆曲,第一次观赏、聆听了折子戏《游园·惊梦》。伴着如水般的月色,竟是那般忘情。然而,谁心的落寞不是自知呢?台上的姹紫嫣红、良辰美景,在我的眼里只是隔岸的花树,是异乡的一道风景,是我回到故乡对它的一丝牵念。当笛、箫、笙、琵琶等伴奏乐器间或响起,清丽凄婉的唱腔轻轻飘来;当我看到儒雅巾生、裙纱明艳在台上玉指纤纤、水袖盈盈,才发现“画戏”在我的心里早已绽放出刻画好的一帧容颜。从他们深情流转的眼波里,便看到嘴角衍生的悲苦喜乐,暮色深浓似我心中化不开的情结,那是每个飘泊的人所隐藏着的一份沉淀。从他们细腻的表演里,我便理会了人物性格、心理情绪、故事主题等,恍然发现原来这就是被誉为钟灵毓秀、水韵悠悠的南昆苏韵?听着听着,便记起家乡的旧时光。梅子雨时,拉着外婆的手,随她走进茶馆听“楠管渔鼓”说唱。“楠管渔鼓”以汉剧道白程式进行,多是《西厢记》《二度梅》《宝莲灯》等历史神话故事。说唱里的才子佳人在疏烟淡香里游离辗转,外婆却沉迷在她自己的故事里,时而喜乐时而哀愁。我那时小,吃着零食,玩着风车,对着茶馆门前的对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出神。长大后才知,这是取之李商隐《锦瑟》的诗句,委婉朦胧,哀怨感伤,描摹了世间风情迷离恍惚。其实,说唱与昆曲有着异曲同工,就像此时这台上正唱着的昆曲曲牌“山桃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牡丹亭畔,前尘若梦,凄美皆不可说,只是再也回不去茶馆听说唱的日子。
“我欲去还留恋,相看俨然,早难道好处相逢无一言”,昆曲《惊梦》里柳梦梅一唱三叹,萦绕耳边。我倚船而立,逆水而上,江风吹拂,不觉思绪又回到这首曲牌里,随着滚滚东去的长江波动、起伏、流转,它带给我昆曲流淌的情韵和难舍的情结至今还记得。回到故乡,我不忍再去茶馆门前凝视那幅对联,也不敢再想那渔鼓说唱里的悲欢离合,只是心里的节拍不改,昆曲声声依然如梦,月儿升上树梢,箫声流泻。我与昆曲深深浅浅的缘,像风一样穿过生命,相逢相聚,若即若离。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是我1987年春天调到南京后看的第一场昆曲折子戏《太白醉写》里的精彩段落,它似乎更能表明我明媚的心境,语语浓艳,字字流葩。演员用声腔和身段,将醉酒后的才子李白的孤傲疏狂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醉态飘逸之美中蕴涵的优雅留给我铭心印记。从此,昆曲渐渐融入我的血液,成为我在这个城市的精神寄托和心中期待的盛大节日,它让我沐其恩惠,感其神秘,享其美丽……
秦淮河不远处的内桥,有一座精致建筑:廿一.煦园,白墙黛瓦,古色古香。若还没有走进就侧耳墙边,便有凄婉的昆曲飘来,若推开雕花木门,便找寻到了昆曲的传统文脉。典雅的戏台,昆曲牌名的包间,昆曲主题的墙面装饰,看着、品着,水磨腔便汩汩而出。这里是昆曲迷的天堂,也是外地人了解南京的窗口。在这里听戏是在体验,是在捕捉,是在感觉戏里的某个人物就是我自己;在这里听戏,我可以随着戏里的节奏轻轻拨动手指,俨然当是抖动水袖,再在心里默默亮那么一嗓子,真是过足了戏瘾。这不,昆乐丝竹渐渐响起,柔曼绵密的声腔回环耳边,就在我与牡丹亭畔的杜丽娘对视的瞬间,便发现我们早已相识,熟稔疏淡的,连同故事里的细节和唱词。就在我随同她步入后花园,只听得一句: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竟发现是如此的哀怨和凄楚,她的咬字、归韵和细碎的脚步似乎还停留在明朝,且轻且慢。她问我有心灵的园林吗?为什么不放缓脚步,静下来倾听美妙的声音,走进自己的心灵园林呢?我也试问杜丽娘:你心里掩映着一片园林,怎样才能打开那扇被遮挡着的无形的门呢?她回答:“没乱里春情难遣,蓦地里怀人幽怨”。她眼前的暗香浮动是唱了几百年的曲牌“皂罗袍”:“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这韶光贱!”这韶光在这样一个被锦绣屏风遮着的闺阁佳人的眼里,就像牡丹花一样,终归要凋零。然而,心意廖落间,缭乱和愁绪的她却渐渐入梦,于是《惊梦》《寻梦》《拾画叫画》便接踵而来。一生一旦,两个人寻寻觅觅,不经意间相遇,回头相望,发现前世今生的冥定都在电光石火的这一望之间。看到这里,我心里万千忐忑,生怕一声轻叹惊扰了这对粉衣飘飘于柳林花间的梦中人啊。《牡丹亭》用回生五折向我们讲述了故事的因果,脉络清晰,层次分明。两位生旦演员儒雅妩媚,唱念精到,情感递进、情绪涨落都有较好的把控。他们借梦寄情,以画谈心,用细腻缱绻的情丝和浪漫情怀,诠释了最真挚的情感,可谓“一生在场可以情丝绵绵,一旦在场可以梦境悠长”。它让我们从舞台的意象里,从声腔韵味里,从汤显祖的天地里,寻找到一种不可舍弃的至情至性;它让我们游离于梦境和现实之中,享受一种诗意、美丽、优雅;它让我们从中得到滋养而变得安阔和从容、笃定和淡然。就像此时走出煦园,“一钩残月天如洗”的静夜,昆曲一板三眼还在敲击,节点分明地落入我的心河,如零星漂浮轻漾,如灯盏摇曳明朗。我领悟到“素乏平生半面,则道来生出现,乍便今生梦见”的禅意,体味到曲牌“嘉庆子”里的细柔绵长。
南京兰苑剧场座落在江苏昆剧院内,是一个只能容纳100多人的小剧场。门前打磨光滑的青石路写满了岁月的久远,周边的民国建筑增添了古朴神韵。当微风吹拂门前“江宁府”的牌额,将月纱轻轻披上身时,昆曲《长生殿》开场。我凝望舞台灯光迷离下的雍容堂皇和透着隐隐贵气的繁华盛世,投去对远去大唐的深情一瞥。唐明皇那一身黄袍和佩戴的髯口、桂冠,那翩翩一扇开合之间,尽显君王之风采。杨贵妃的明黄长裙、珠翠满头、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间尽显无限的东方之美。俩人合曲“携手向花间”,细腻绵长,情韵悠悠,仿佛重回大唐爱。这轰轰烈烈的大场景给观众呈现了帝王与爱妃天上人间,永生相伴。然而,安史之乱,美好神话一夕之间被打破,君王马嵬坡下诀别爱妃,《闻铃》的著名唱段苍凉而起,“万里巡行,多少凄凉途路情”。此时,窗外的雨声和着铃声飘入君王的不眠之夜,将他心里的忧愁化为血与泪在这雨夜里悄然流淌,无不让人感到帝王情爱竟也如此悲凉。戏里的唐明皇是一个传奇人物,也是演员的传神写照。演员将他对人物的参悟化作美妙的舞姿、唱腔,引导观众徜徉在他的气场里,冉冉升华,使得整个情景既有写意也有写实,艺术处理相得益彰,把一代君王演绎得大千风流,安然神貌,视觉魅力感人至深。《长生殿》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人们早已熟稔于心,它从一个王朝的辉煌到变乱的过程,传达了帝王与爱妃的爱情。也许这份美好情愫不在于结果,而在于缜密的幽深过程;也许世上有那么一种情怀是不要求圆满的,只是属于两个人的一往情深和对曾经美好意境的深深怀想。《长生殿》留在我心中的,除了繁盛和凋零,便是感慨和苍凉,还有演员眉宇间的舒朗和唱腔的余韵悠长……
江南赋予了昆曲天生丽质。南京随处可见与昆曲萦萦相绕的情结。昆曲似乎成为了这座城市的表达方式,它记录了过去曾经发生的故事,也记录了今天即将发生的故事,这一切都让南京人不由得心凝神聚。在这看不尽的六朝金粉和十里秦淮里,在这精致的现代建筑间,无意间就能看见各个朝代散落的古迹。《桃花扇》《红楼梦》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还记得昆曲《1699·桃花扇》在南京江南大剧院隆重上演的盛况,人头攒动,一票难求;还记得昆曲《红楼梦》在南京紫金大剧院演出,座无虚席;而最让人心旷神怡的却是昆曲走进南京地铁,演绎了一场新昆曲时代的大戏,无不让人感到交错时光的爱恋。
南京地铁2号线,是时代文明演绎出来的又一个图腾,是现代人追逐行走速度的快捷交通。然而,就在这个摩肩接踵、步履匆匆之地,却上演了昆曲古典慢生活和都市快节奏的完美碰撞。“昆曲大美,地铁有戏”映入眼帘,《红楼梦》《虎囊弹》等折子戏在繁华的新街口站倾情上演。这些剧目在传统的基础上,加入了现代文化元素,制造叠加层次感和“混搭”色调,实现了古老与时尚的相契。演员的精彩造型,柔曼悠远的水磨腔,体现出灵动传神的优雅气质,给人以美的享受。“才子佳人穿越古今,昆曲不再孤芳自赏”,载着昆曲的列车风驰电掣,车厢里乐师伴奏曲响起,《牡丹亭》《桃花扇》里的经典人物悉数登场,完美演绎,在长长的铁轨后面,留下长长的梦境和缅怀,完成了昆曲品质与地铁气韵的融合,实现了与乘客的美丽邂逅。他们的万般柔情,千姿百媚;他们的英俊扮相,潇洒台风,让人们找回了昔年旧日的景象和现代生活的拥挤嘈杂中所遗失的那份从容和精致;尤其是“福禄寿喜财”五位昆装“神仙”给乘客送“福”字,更是增添了欢快喜庆气氛。与此同时,昆曲这门古老的艺术也似乎接到了地气,寻觅到了埋藏在地底的宝藏,挖掘到了珍贵的文化遗产,获得了新的体认而焕发出蓬勃生机使之得到了弘扬。
我天天乘坐地铁2号线上下班。列车由西向东经过莫愁湖,穿过秦淮河底,再依次经过明故宫、明孝陵、中山陵站向经天路延伸,南京遗留下来的历史印记,变成了一个个站名,它的厚重就这样被轻轻地串联在了一起。地铁内张贴的昆曲图片里的惊鸿一瞥,暗香浮动,仿佛在人来人往的地方设置了一个古雅的时空,调节着来往行人们原本等待所带来的焦虑心情;车厢拉手上的昆曲铭牌,美丽清新,日日陪伴,仿佛时间也慢了下来,使得旅程的过程也变得同样有意义。
昆曲是南京一张闪亮的名片,它以精致优雅的东方古典美吸引走近它的人。我热爱和迷恋昆曲,是因为它与故乡的“楠管渔鼓”说唱一样给了我传统文化的最好滋养,给了我心灵最美好的教益和启迪,也给了独属于我的那份幸福和快乐;它让生活在高速时代的我慢下来,沉潜、回望;它让我在一曲水磨的悠悠情韵和水袖的柔婉飘逸里,有所知、有所感、有所玩味;它让我调整出一块内心领地并细心地倾听、低吟慢唱……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