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舞学科源自中国传统戏曲舞蹈,创建于20世纪50年代,是具有鲜明中国传统文化基因的舞蹈种类。作为古典舞教学体系中的一门核心课程,中国古典舞基训(基本功训练)课程在传统戏曲之外,还融入了武术、芭蕾舞等不同元素。在创新中求发展,努力实现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兼收并蓄,是培养中国舞蹈专业人才的重要课程。
然而,长期以来,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程的发展与改革,一直局限于本学科、本专业的范畴,课堂教学重点是身体训练与技巧传授,对中国古典文化内涵、民族思想与政治教育在课程教学实践的融合,一直处在相对待开发的状态。2016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2020年6月,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在高校的各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发挥每门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作用,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1]。在这一指导思想引领下,探索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程课程思政改革,成为推进本门课程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命题。
以下将从课程思政的新时代教育理念切入,探讨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程改革路径,指出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程思政改革有利于舞蹈专业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实现“美育”代“教育”的艺术教学目的与“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目的。基于当前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程课程思政改革中思想认识、教学实践与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的问题,本文提出,改革应致力于提升思政素养,挖掘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探索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程思政改革提供持续动力。
1 中国古典舞基训进行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性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简称“基训”)课程是中国古典舞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长期以来,中国古典舞基训的教学方式、课程设计等都以提升学生舞蹈技艺为核心,被当作一门纯粹的技术指导性的课程。但从艺术的角度看,任何一门艺术,其表面形式下都包含着丰富深刻的文化底蕴、思想内涵与历史传统,舞蹈艺术也不例外。中国古典舞发源于中国传统戏曲,汲取了中国传统戏曲中的舞蹈元素,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技艺的统一体,历史赋予了它丰厚的人文底色与精神传统。高校中的中国古典舞基训教学不应局限于“技”的层面,而应让学生充分理解中国古典舞内在的文化底蕴、精神传统。教师的教学任务,一方面是传授专业性知识,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另一方面更应利用专业课程,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的思想品德,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具体而言,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意义有以下几点。1.1 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舞蹈专业学生思维活跃,肢体表现力强,但相对缺乏对思想文化课程的兴趣。模式较为传统的思政课程教育,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容易走神,致使上课成为“煎熬”的任务,教育效果因此不大理想。而课程思政显然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钥匙。通过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程的训练,有意识地导入思政教育,能引导学生提升中国古典艺术审美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身体的形、神、韵律进行系统的训练,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的情感熏陶、道德熏陶,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互联网越发发达的总体趋势下,学生接触到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也是多种多样,传统文化面临现代性冲击,各种亚文化层出不穷,泥沙俱下,良莠不齐,如果不能对大学生的错误价值观予以及时纠正,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要充分发挥舞蹈专业道德承载力的作用,让舞蹈学生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不仅关系到舞蹈艺术的发展,而且关系到舞蹈艺术学生的未来,民族的未来。
1.2 有利于实现德育与美育的结合
20世纪初,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提出“美育”对“德育”的重要性,他指出:“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2]”教育包括智育、体育、德育、美育等多个面向,何以“美育”同时也是“德育”“智育”?这是因为“美”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常常与智慧与德行并肩,人们常常在创造美、感受美的过程中,得到品德的熏陶,获得智慧的启迪。这在舞蹈类课程中体现得尤其明显。毋庸置疑,舞蹈是一项美的艺术,它通过肢体的美,展示生命力与精神之美、灵魂之美。作为一门艺术类实操性课程,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程的教学目的,不应局限于打牢学生古典舞基本功,而应包括通过品德的熏陶、人格的养成,助力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程,不仅是要在身体层面上注重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更要从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范式出发,将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气韵、民族精神有机融入中国古典舞基训课堂的教学过程中[3],最终要达到的境界是情感的熏陶与思想的升华。1.3 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有一技之长的人,而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以“德”为先,已经是被广泛接受的教育观念。有才而无德,其危害远甚于无才。但很长一段时间里,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局限于大学思政课本身,这显然是不够的。大学生虽然已经成年,个性品质仍然相对没有定型,是需要进行思想引导的群体,尤其是在价值观趋向多元的社会转型期。思政教育在大学生学习过程中占据着核心位置,而仅靠思政课程本身,很难高效地实现价值观引导作用。课程思政理念则致力于让思政教育贯彻于各门专业课程中,让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形成合力,共同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程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专业技能与品德素养兼而有之的舞蹈艺术人才,舞蹈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后,多从事舞蹈创作与表演及舞蹈教育工作,具有传播与传承中国古典舞民族文化及精神内涵的使命,因而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且需要有良好的品德修养与政治觉悟。2 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程思政改革面对的问题
2.1 对课程思政认识不足
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程中“教”与“学”双方对“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方面,舞蹈专业学生思维较跳跃,不喜欢枯燥的说教,部分学生提及思想政治就容易跑神,学习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中国古典舞基训是一门注重技术技巧的综合性技能课程,专业课程教师以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为主,未能以德育为己任,他们片面地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于思政课程,未能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在中国古典舞基训课堂上也是可以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现阶段大多数教师过于专注于专业教学,在舞蹈专业课程中未能真正形成自觉培育学生思想道德的模式,忽略在思想上对学生的培养和影响,有“重技轻德”的倾向[4]。2.2 教学实践与教学经验积累有待加强
古典舞基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普遍以引导学生进行专业技术技能训练为主,这是由这一课程的特性所决定的。但专业技术技能实际上并不是基训课的全部内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本动作及其整体所包含的民族文化精神,教师理应展开多种多样的教学实践,采取多样性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思政教育在中国古典舞基训课堂上“润物无声”式的实现。传统的教师授课、学生听课模式,讲解的内容存在生搬硬套的迹象,无法真正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因而也就无法实现思想引导的教学效果。当前基训课教师即使有意识要在课堂上进行课程思政实践,却常因为实践经验的不足,使得教学方法单一化、形式化,要不就是仍然以传统的教师授课、学生听课模式进行教学,要不就是讲解的内容存在生搬硬套的现象,无法真正调动学生的思考和积极性,因而也就无法实现思想引导的教学效果,造成了课程思政的阻力。
2.3 教学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教学评价体系起到了引导教学的实质性作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思考、对教学方式的探索以及教师对自我教学能力的培养。当前就部分高校中国古典舞基训开展课程思政实践的效果来看,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常流于形式化、单一化,教师在考核学生思政教育成果时,未能充分考虑到思政教育本身潜移默化的特性,常常只是通过书面开卷考试、口头问答等固定的考核方式[5]。长期以来,教学评价体系缺乏对课程思政注重过程、注重言传身教、注重引导性的相应体现,而以专业课程技能评价机制体系来评价课程思政取得的教学效果,这显然是不够的。量化的成绩分数,并不足以成为衡量学生在基训专业课程中是否获得有效思政教育的标准。3 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程课程思政改革措施
中国古典舞基训教学进行课程思政改革的主要实践者是教师,同时也需要在教学制度、评价体系等层面,获得学院或学校的支持。就教师而言,应努力挖掘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的思政教育元素、探索将思政教育引入教学,改变以往的课堂模式。就学校而言,应制定合理的教学成果评价体系,为课程思政改革提供政策和制度上的支撑。3.1 提升思政素养、挖掘思政元素
在中国古典舞基训进行课程思政改革的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领者与主导者,提升教师的思政素养也是关键所在。中国古典舞基训教师应加强个人学习,与学生共成长,不断提升自我的思政修养与授课能力,对课程思政的意义有明确的认识,并付诸实践,在授课过程中自觉探索思政教育的融入。从中国古典舞及基训课程本身中汲取思政元素,是课程思政改革行之有效的路径之一。中国古典舞作为一门实操性课程,强调肢体的技术能力、集体团结协作等,教师可尝试从这些面向切入,挖掘其中对学生思政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对原本即蕴含于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加以有意识的强化与提升。
首先,从中国古典舞本身的特点来看,中国古典舞的技巧、身法、神韵,都与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与文化密不可分,讲究柔中带刚,兼具优美与阳刚之气的艺术特质。学生在训练中国古典舞基本功时,自然要明确每个舞蹈动作与肢体要求背后所体现的文化特质与精神性,教师应予以引导,帮助学生牢固树立文化自信。其次,中国古典舞与许多其他舞蹈种类一样,都讲究集体协作,学生在进行基本功训练的过程中,提升个人能力是一方面,提升在团体之中互相配合协作的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6]。这要求学生要学会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明确个人在集体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共同为舞蹈的效果努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抓住这一点,重点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意识。
3.2 探索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
在对中国古典舞基训“思政”元素探究的基础上,探索更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将舞蹈专业技能与思政教育互相融合,去提升学生的接受度,是获得课程思政改革成果的有效途径。探索改变以往单一化的讲解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学生自主探究、集体探究、合作探究的能力,充分地参与到课堂之中,从而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在专业教学工作中,以专业教育为锁钥,针对学生当前的思想状态,增加符合本专业的实践探索环节。如在基训课堂中,可尝试让学生在学习古典舞技能的过程中,一方面了解其民族精神与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从基础训练延伸至古典舞优秀作品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只有扎实的技术能力,才能演绎好作品的民族精神与风格,实现寓教于乐,春风化雨。教学模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有赖于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学情,予以灵活性的设计。诸如集体讨论、合作学习、多媒体教学、户外实践等各种模式,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考虑。3.3 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掌控教学开展情况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机制,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有利于提高教师对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视度,同时也有利于及时了解学生在基训课程中受思政教育的情况,以便教师不断进行思考及完善课程的教学内容、模式及方法。具体而言,针对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检验专项小组,对课程思政改革的总体实施状况予以考察评价。小组成员可以包括院系领导、思政专业教师与高职称舞蹈专业教师,以期形成全面、专业、具体的评价资料。二是对中国古典舞基训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改革后的课堂实践情况进行考核评价,褒奖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形成示范作用。三是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了解课程思政改革后,学生在思想品德与政治素养上的改变与成长。让评价机制突破以往书面考核形式,而以教师评价、同学评价、自我评价为抓手,更全面真实地掌握教学成果。
4 结语
立足于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程本身,充分认识进行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与面临的问题,才能为中国古典基训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找到切实可行的道路。探究舞蹈课程的课程思政改革,不仅关涉到舞蹈的发展,更关涉到“立德树人”的百年大业。充分发挥中国古典舞的“中国特色”,让基训课程成为思政教育的阵地,让艺术与人生和谐统一,让学生成为品学兼优的艺术人才,是课程思政改革的根本目的。本文从中国古典舞基训教学实际出发,结合面临的问题,提出从提高认识、加强教学实践、积累教学经验、探索教学模式以及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着手,加强课程思政改革。“实践出真知”。必须指出的是,能否促进中国古典舞基训“思政改革”的有效进行,归根到底需要依赖各高校的中国古典舞基训教师的课堂实践,只有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才能不断为课程思政改革注入生机和活力。■引用
[1] 郝佳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探析[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120.
[2] 高平叔.蔡元培美育论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3] 宋海芳,李秋竹.艺术教学中的思政魅力——以中国古典舞女班徒手身韵课程为例[J].文化月刊,2021(11):147-149.
[4] 许岳军,江峰.拓展中国古典舞教学“课程思政”新境界探微[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2(5):116-121.
[5] 李玥,兰庆炜.高校舞蹈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探究[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4(5):124-128.
[6] 高鸣.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J].艺术评鉴,2021(4):109-111.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