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育人,思政先行。在当下高校跨学科、跨专业的学术发展趋势下,思政课程与音乐专业的学科融合型教学得到推行实践。长笛重奏训练作为长笛演奏专业的教学延伸内容,蕴含着优质、丰富的德育资源。本文着眼于此,对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挖掘德育元素,让其与课程知识有机融合,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展开研究,探讨长笛重奏专业课程建设在未来实践发展的新思路。
1 课程思政融入高校长笛重奏训练的优势
1.1 课程主体优势
长笛专业是高校音乐学器乐专业的主干必修课程之一,多以一对一小课或一对多小组课形式进行授课,而长笛重奏训练课作为长笛演奏课程的补充延伸内容,在多数高校以选修课或社团课的形式开设课程[1]。相比于长笛专业课,其在融合课程思政理念教学上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和主体优势:其一,按照教学大纲要求,长笛专业小课在教学重点上应着重于学生基本演奏技能的训练,因此需要教师用大量的时间在基本演奏技法的讲授上,无法对思政等专业之外的内容做到合理充分的课时分配。而长笛重奏课要求选课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演奏基础,其教学重点更多的是训练学生的合作演奏能力,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在基本演奏技巧的教学上,因而在教学内容的分配上具有较大的把控空间;
其二,长笛专业小课授课人数多为1至4人,教学主体人数较少,而长笛重奏训练课由于重奏乐团组建规模编制的要求,授课人数多为12人以上。对于专业演奏技法的教学来说,显然小课的教学模式更适合,但是对于课堂拓展的教学内容,如思政专题作品赏析教学等专业课堂之外拓展的教学内容,教学主体较多的重奏训练课,显然在提升教学效率和课堂活跃度上会更胜一筹。
1.2 教学资源优势
长笛作为西洋木管乐器,于民国时期引入我国,其演奏的作品承袭西方艺术文化脉络,以西方经典作品为主,部分中国作品多为近现代国内长笛演奏家、作曲家根据中国传统古乐改编移植而成,数量不多。随着近年来国内西洋管乐艺术的逐渐兴起,长笛重奏艺术作为西洋器乐室内乐的艺术形式之一吸引了众多拥趸,一些当代国内长笛演奏家、作曲家开始创作一些能彰显中国审美气质和传统文化特色的优秀长笛重奏作品,如:金塔创作的《白玉兰》《阿里山的姑娘》等,或是将一些耳熟能详的乐曲或红色经典歌曲进行重新编配而成为长笛重奏版本,如:单欣改编的《大鱼随想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大量优秀的作品充实丰富了长笛重奏学科的教学资源,有效提升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为课程思政在高校长笛重奏训练中的开展与融合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材料保证,并成为其优势所在。2 课程思政融入高校长笛重奏训练的难点
2.1 教学重点缺乏明确规划
长笛重奏与合奏能力,是长笛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综合基础素养之一,但在国内多数高校长笛重奏训练课程并未写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而是以选修课或社团课的形式开设,其原因在于培养重奏合奏能力是对长笛专业演奏能力培养的内容补充,并非必修[2]。没有大纲的指导要求,让多数高校长笛教师对于长笛重奏训练课程的教学定位为兴趣的培养,对学生的训练要求多沿袭专业小课的要求,重视技巧而轻视思政内容的讲授,对教学重点缺乏明确规划。学生也会因为没有学校考核制度的制约,而对重奏课程的学习缺乏积极认真的态度。因此,课程教学整体效果单一,未实现应发挥的德育功能。2.2 教学融合方式较为生硬
作为艺术类且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长笛重奏课相比于理论类专业课程,在教学内容更强调个性化、感性化,在教学模式上更需要启发式引导的教学手段,是重于训练学生自我审美表达的美育类学科。与思政课程的部分理论知识融合度不高,致使思政内容在教学中切入困难或切入过于生硬,这都是长笛重奏课当前所面临的难题。此外,思政课内容知识体系庞大、知识点极多且覆盖面较广,对于音乐专业学科的学生,甚至是教师都无法做到完全的理解和融入。2.3 学生对思政教育积极性不足
音乐教学强调引导学生释放想象力,调动感官来获得演奏上的灵感和启发。长笛重奏教学亦遵循这样的教学模式,在鲜明生动的旋律和节奏基础之上,营造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来启迪和感染学生,最终实现同频共振,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体现出音乐在德育中所释放的形象性的典型力量。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则是要求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通过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过于具象化的思政知识,特别是具体明确的思想政治理论,如果强行融入到音乐技能类专业教学中,一定程度上会削弱音乐教学的形象性,容易让学生较难理解,甚至出现逆反心理,积极性不足,不利于课程思政在教学的有效融入与开展。3 课程思政融入高校长笛重奏训练的实践策略
3.1 明确教学重点,技艺与思政并重
课程思政理念结构立体多元,对所在教学课程结构化、系统化有较高的要求。因而长笛重奏课教师需要首先明确课程的教学重点,系统整合课程体系,对于本课程特点插入相应的思政知识内容[3]。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思想和行为上的引导者,是育人方略的实施主体,因此,课程思政的融入应当从加强教师思政教学理念开始。身为专业教师要自觉加强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学习优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强化思政融入教学、技艺与思政并重的教学意识,使其潜移默化成为日常教学习惯。有了明确的教学重点,才能给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对日后的学习有所规划,从而提升课堂兴趣,提高授课效率。3.2 深度挖掘适合教学的思政音乐作品
现今高校长笛重奏的教学内容以西方传统音乐作品为主,但是深度挖掘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会发现其中包含的爱国主义、民族情怀、理想信念、文明和谐、道德信仰、艺术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有其共通之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中国特色的思政理念,某种程度上,其与诸多音乐作品是在思想和理念上可以同频共振的。因此,教师要在西方长笛重奏音乐作品中挖掘出可以作为音乐思政的设计元素,来进行核心价值和文化导向的训练教学,让学生可以在演奏技巧的训练以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进行充分的思考与理解。如今文化自信深植入每个中国人的心底。用西洋乐器演奏中国旋律,讲好中国故事已成为国内西洋器乐研习者们共同的艺术理想。当代国内长笛演奏家、作曲家创作的一些能够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优秀长笛重奏作品,以及将中国传统音乐或红色经典歌曲移植或重新编配而成的长笛重奏作品,都是适合高校长笛重奏课程作为思政教学引入的最佳案例。学习由我国传统民歌曲调改编的作品,让学生深刻感受音乐作品的民族特性和不受地域及演奏乐器局限的包容性;学习由红色经典歌曲乐曲改编的作品,让学生充分了解作品背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程,实践家国情怀与时代精神品质的传承,在演奏学习中与革命先辈们同频共振,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责任与使命担当。
3.3 切实贯彻学艺立德为先的思想理念
学艺立德为先。没有良好的德行操守,即使掌握再优秀的技艺也是徒劳,对社会无法贡献出自己的价值。当代高校素质教育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其中美育和德育是素质教育两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二者再教育过程中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培养高尚的品德作为学生的思想“地基”,用音乐等美育教学来添砖加瓦,直至建起高楼大厦,这与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根本理念是一致的。长笛重奏训练教学,首先应当要求学生贯彻学艺先学德的正确思想观念,充分挖掘音乐教育中所蕴含品德与思政教育一致的价值观;再以德促学,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基于此进行重奏演奏学习,达到更好理解音乐作品内涵、领悟作品艺术文化价值的理想境界,并获得升华。“音乐育人,思政先行”。课程思政在高校长笛重奏教学中的融入,能够促进学生专业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发展,提升政治思想觉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潜在渗透德育教育,将思政知识内容与优美的音乐作品相结合,让学生从不同的学科观念和角度对音乐之美有更具象化的认识,促使其形成高尚的审美意趣和道德情操,以达到融合教学的目的和效果。
3.4 巧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我领悟
音乐学科是感性的学科,更着重于通过作品来进行情感上的传递。长笛重奏专业的教学沿用音乐专业教育中启发性诱导的教学方式,在教师的启发性引导下,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掌握独立分析思考的能力,通过自身来领悟体会与所演奏作品在情感上的共鸣。这种独立式的领悟比被动接收教师一味地输出要更加符合音乐教育的初衷与教学原则。作为教师,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适时融入课程思政教学,也应当注重巧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如鼓励学生在指导下讲课或指挥排练,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与自主学习中,积极领悟正确的学习观和价值观,有效提升政治思想高度。此外,在高校支持下,教师可组织学生统筹举办“课程思政”主题或“中国作品”专题的长笛重奏专场汇报音乐会,利用舞台艺术实践,切身做一次思想政治理念和优秀文化艺术的传播者。其目的既是对学生专业演奏能力的锻炼,也是对课程德育功能的展现,全面达成课程思政理念中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4 结语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教育理念,是有效释放音乐专业德育潜能的关键路径[4]。在高校长笛重奏专业训练中渗透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既丰富了本专业课程内容,为授课教师增添了多样性的授课方向选择,又使本专业学生在所渗透的德育学习中得到启迪和收获,培育了自身的审美气质和文化自信。当前,师生对于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的发掘尚处于不断深化的过程,高校课程思政理念和音乐学科的融合课程体系建设仍然处于萌芽阶段,需要更多的理念和方法补充。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课程思政的不断实践,美育与德育协同教学将成为高校音乐教育的主干方向,未来将会培养出更多新时代适应社会和音乐教育需要的“德艺双馨型”人才,为我国的音乐艺术教育发展添砖加瓦。■
引用
[1] 郭正航.课程思政在高校音乐钢琴教学中的运用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4):128-129.
[2] 关怡,赵兵.课程思政视野下对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考——以忻州师范学院为例[J].黄河之声,2022(5):152-155.
[3] 韩占坤.以红色音乐文化提升器乐合奏课程思政质量的实践探寻[J].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2022,35(2):107-112.
[4] 苏文斌.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究[J].艺术家,2021(6):50-51.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