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海边》中的流散与身份认同: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流散文学视角

时间:2023/11/9 作者: 海外文摘·艺术 热度: 22397
□刘逸群/文

  流散文学是一种描绘人们因战争、灾难、迫害等原因而离开故乡,流散在外,寻找新的生活和身份认同的文学形式。这种文学形式关注的是流散者的生活经历、心理变化以及他们与新环境的互动。流散文学的主题通常包括流散、归属、身份认同、记忆和历史等。在流散过程中,流散者不仅要面对身份的转变,还要面对文化的冲突和融合,因此会产生复杂的心理。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Abdulrazak Gurnah)的小说《海边》是一部以流散与身份认同为主题的作品。小说的主人公萨利赫·奥马尔(Saleh Omar),是一个以假护照进入英国的流散者,他的生活经历和身份认同问题构成了小说的主线。在这部作品中,古尔纳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流散者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变化,展现了流散文学的独特魅力。

  本文旨在探讨《海边》中流散与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主要角色的流散经历和身份冲突,探讨后殖民主义对流散者的影响,以及他们的身份重建问题。

1 背景

1.1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生平和作品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是坦桑尼亚裔作家,他的生平和作品都贯彻着流散与归属的主题。他的人生经历如同一条曲折的河流,源头在非洲的桑给巴尔,经过一段漫长的流浪,最终汇入了英国的文化大海。

  古尔纳1948年出生于桑给巴尔,这是一个位于非洲东部的岛国。然而,这个看似宁静的岛国却在1964年发生了一场血腥的革命,古尔纳在革命爆发前的一年,以学生的身份离开了家乡,前往英国求学。他的流散经历就此开始,这也成为他后来作品中的重要主题。在英国,古尔纳在肯特大学获得了英语和美国研究的博士学位,后来在同一所大学任教,专攻现代英语和后殖民文学。他的学术生涯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他的文学创作之路。

  古尔纳的作品主要集中于描绘非洲的历史和文化,特别是桑给巴尔的历史和文化。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流散、身份和归属的深入探讨。他的第一部小说《离别的回忆》(Memory of Departure)就是以他的家乡桑给巴尔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在革命前夕的生活。这部作品揭示了桑给巴尔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展现了古尔纳对故乡深深的怀念。古尔纳的其他重要作品包括《天堂》(Paradise)、《海边》(By the Sea)和《最后的礼物》(The Last Gift)。这些作品都以桑给巴尔为背景,通过讲述主人公的生活经历,揭示了桑给巴尔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的生活困境。他的作品深入探讨了身份、流散和归属的主题,展现了他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古尔纳的作品在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被誉为“后殖民文学的瑰宝”。他的生平和作品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流散者的内心世界。他的文字如同海浪,时而平静,时而汹涌,带着读者在历史和文化的海洋中航行。他的作品不仅是对桑给巴尔历史和文化的深入探讨,也是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反思。他的文字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读者对流散、身份和归属的理解之门。

1.2 《海边》情节概述

《海边》(By the Sea)是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第六部小说,该作品以其深入的人物描绘和对流散主题的独特处理而备受赞誉。小说以萨利赫·奥马尔(Saleh Omar)和拉提夫·马哈茂德(Latif Mahmud)两位主角的视角,讲述了他们的流散经历和身份认同的探索。

  萨利赫·奥马尔的主人公是一位年迈的商人,他试图使用假护照进入了英国。在此过程中,他偷用了一个名叫拉贾布·沙班·马哈茂德(Rajab Shaaban Mahmud)的人的身份。这个人的儿子拉提夫·马哈茂德,即小说的另一位叙述者。萨利赫的流散经历充满了困扰和挣扎,他在新的环境中寻找自我认同的过程充满了矛盾和冲突[1]。

  拉提夫·马哈茂德是拉贾布·沙班·马哈茂德的儿子,他通过更合法的途径来到欧洲:获得了前往东德的学生签证,然后辗转来到了英国。他的流散经历与萨利赫的经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在新的环境中寻找自我认同的过程更加顺利和自然。

  《海边》的情节涉及复杂的人物关系和他们关于身份认同的探索。萨利赫·奥马尔和拉提夫·马哈茂德的故事交织在一起。作者在书中记叙了他们在桑给巴尔的经历,以及他们的家族因土地问题而产生的纷争。这场纷争和他们的流散经历一起,构成了小说的主要情节。

2 流散主题在《海边》中的体现

小说的主角是萨利赫·奥马尔和拉提夫·马哈茂德,他们都是桑给巴尔的移民,后移居英国。他们的流散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他们的生活和身份。

  萨利赫·奥马尔是一位桑给巴尔的难民,他在英国的一个未命名的海边村庄里生活,而拉提夫·马哈茂德则是伦敦大学的一位受人尊敬的诗人和讲师。他们的故事围绕着萨利赫如何通过欠债转让的方式获得拉提夫家族的房产而展开,这一冲突成为小说的核心情节[2]。

  这两个角色的流散经历也揭示了流散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它如何影响个人的生活和身份。萨利赫·奥马尔的流散经历揭示了他的生活是如何被他的过去、他的决定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所塑造的。他的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困扰,这在他对英国的适应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他的生活充满了挑战,但他也在不断学习如何在新的环境中生存。他的流散经历使他的身份变得模糊,因此他在申请英国庇护时使用了拉提夫的父亲的名字。拉提夫·马哈茂德的流散经历则更为复杂,尽管他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诗人和讲师,但他的身份也是不确定的。他的父亲欠下的债务导致他失去了家族的房产,这使他对萨利赫产生了敌意。然而,他最终接受了这个事实,并与萨利赫建立了一种基于种族和共享历史的微妙友谊。

  在《海边》中,流散的主题还通过一系列象征元素得到了深入的表现,这些象征元素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也使得流散的主题更加鲜明和深刻。首先,海洋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象征元素。海洋,作为一个既美丽又危险的地方,象征着流散和不确定性。海洋的宽广无垠,既代表了新的机会和可能性,也暗示了无尽的困扰和挑战。海洋的波涛起伏,既象征着流散者的内心波动,也反映了他们在流散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海洋的深邃,既代表了流散者内心深处的孤独和迷茫,也象征着他们在寻找身份认同的过程中的困惑和挣扎。其次,萨利赫·奥马尔的假名字也是一个象征元素。这个假名字不仅隐藏了他的真实身份,也掩盖了他的过去。这个假名字,就像一个面具,既保护了他,也限制了他。它既帮助他逃避了过去的痛苦,也阻碍了他寻找真实的自我[3]。

  在小说《海边》中,后殖民主义对流散主题有着深刻的影响。首先,后殖民主义的影响体现在主角的流散经历上。萨利赫·奥马尔和拉提夫·马哈茂德都是从桑给巴尔流散到英国的人,他们的流散经历是后殖民时代人们的身份困惑和流离失所状况的缩影。他们的流散不仅是身体上的,也是心理上的。他们在新的环境中寻找身份认同,同时也在回忆中寻找过去的自我。这种流散的经历是后殖民主义的直接结果,因为殖民历史打乱了他们的生活,使他们不得不离开家园,寻找新的生活。其次,后殖民主义的影响体现在主角的身份认同上。萨利赫·奥马尔和拉提夫·马哈茂德都是被迫离开家园的人,他们在新的环境中寻找自我认同。受他们的种族、文化背景,也包括他们的流散经历影响,他们的身份认同是复杂的。他们的身份认同是后殖民主义的产物,因为殖民历史改变了他们的生活,使他们不得不重新定义自我。最后,后殖民主义的影响体现在小说的主题上。《海边》的主题包括权力、欺诈和背叛,这些主题都与后殖民主义有关。权力的主题体现在萨利赫·奥马尔和拉提夫·马哈茂德的关系上,他们的关系是基于权力的不平等,这是殖民历史的遗留问题。欺诈和背叛的主题体现在他们的故事中,他们的故事是关于欺诈和背叛的,这是他们在后殖民时代的生活经历。

3 身份认同主题在《海边》中的体现

在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小说《海边》中,身份认同的主题贯穿始终,揭示了人类在寻找自我认同和归属感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挣扎和困惑。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人文关怀和精致的叙事技巧,展现了身份认同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小说的主角萨利赫·奥马尔,是一个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流亡到英国的东非人。在萨利赫·奥马尔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身份认同的多元性。他的身份不仅仅是一个东非人,也是一个英国人,一个父亲,一个丈夫,一个商人,一个流亡者。这些身份的交织和碰撞,构成了他复杂的身份认同。他的身份认同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他的生活经历中不断变化和发展[4]。

  萨利赫·奥马尔的身份认同也是使他困惑和挣扎的深层原因。他在新的环境中,不断地寻找自我认同和归属感,但他发现,他的身份认同并不能简单地归类为“东非人”或“英国人”。他的身份认同是复杂的,是多元的,是流动的,是不断变化的。他的身份认同是他的挣扎,是他的困惑,也是他的希望。

4 结语

通过对《海边》这部小说中流散和身份认同主题进行分析,可以看到流散对个体生活和身份的深远影响。同时,小说也强调了身份重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重塑,个体可以重新找到自我认同和归属感。《海边》提醒我们,身份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一个不断演变和重建的过程。这部小说对人类的身份探索提供镜鉴,同时也给予我们对流散和身份认同的深思。■

  引用

  [1] 黄夏,黄晖.何以为家:古尔纳《海边》的记忆书写与身份建构[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22,33(4):64-74.

  [2] 蒋晖.从“后殖民”到“后文明”——古尔纳《海边》中的世界主义[J].外国文学研究,2022,44(2):30-45.

  [3] 朱振武,陈亚洁.殖民主义阴影下的难民命运——诺奖作家古尔纳《海边》的主题考论[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22,30(2):62-67.

  [4] 周江义.心理创伤“自愈”的叙事复原力——《海边》的生命叙事学[J].大众文艺,2022(23):23-25.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