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文化生态视域下中国文化融入大学外语教育的路径分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海外文摘·艺术 热度: 21867
□高新艳/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讲话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因此,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华文明故事,让世界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大学英语教学既是语言的教学,也是文化的教学。《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2)》中指出:(学生要)学习和掌握英语,在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同时增强国家语言能力,有效传播中华文化。

  然而,从文化生态视角分析大学外语中国文化教学生态现状,发现由于大学外语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侧重西方文化、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意识薄弱、教学评价缺失文化检测等原因,当前英语教学中存在普遍的“文化失语”的现象。提升师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输入与输出的意识与素养,加强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中传统文化的输入力度与传播能力,侧重中国文化课程建设,完善中国文化在大学外语教育中的评价体系等创新路径,从而在文化生态视域下,使中国文化融入大学外语教育,是高校外语教学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1 文化生态学

文化生态学(Cultural Ecology)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指运用生态学的方法研究文化学。文化生态理论最早由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德(Steward)在1995年出版的《文化变迁的理论》(Theory of Culture Change)中提出,是指运用多样性、系统性、动态平衡性的生态理论研究社会学领域的问题(罗昌勤,2016)。

  文化生态系统的特征与内涵为:文化是一个整体,由多要素、多层次、多方面的内容共同组成。文化因子与周围环境系统、其他文化生态发生关联,并对文化因子和文化整体的产生、发展和变异产生影响。其次,文化生态系统具有多样平衡性,文化因子的能量交流和信息交流,推动文化系统的良好发展。第三,文化生态系统具有动态开放性,文化生态系统与环境的交换,外部因子的引入与内部因子的变异使系统处于动态变化中,促进系统的整体协调平衡,推动系统的稳定延伸。大学外语教育的文化生态系统是指包括学生和教师、教学环境、西方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既紧密联系又和谐发展[1]。

  近几年,国内学者对文化生态问题研究的理论和当代中国文化生态问题进行了介绍。王伟(2020)指出,忽略母语文化的融入将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失语现象,影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阻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2]。李洪修和刘燕群(2022)基于文化生态理论提出,创设课程体系、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建构课程要素等,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3]”在此背景下,本文从文化生态视角出发,分析“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原因,探索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和对策,增强学生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树立中国文化自信,学会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维护中国文化在全球语言文化生态系统中的民族身份,维护全球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

2“中国文化失语”现状及原因探析

为了解大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本研究对临沂大学非英语专业350名大一学生进行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测试和问卷调查。参加测试和调查的学生的所学专业为法学、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科学、教育技术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回收有效问卷及测试卷341份,回收率97.4%,代表性好。能力测试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测试时间为30分钟,考查学生中国文化词汇英语表达能力,选择代表中国文化的词语100个,包含饮食、传统节日、民俗、名胜古迹、成语五个方面,要求不得使用任何辅助工具。第二部分要求30分钟内完成一篇关于中国文化的汉译英翻译,不得使用任何辅助工具书。

  测试结果表明,学生在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方面严重欠缺,在中国文化词汇测试中,饮食、传统节日、民俗、名胜古迹、成语五组词汇的英语表达正确率仅为36.3%、56.1%、40.2%、37.4%、20.6%。一些常用词汇如雕刻、书法、压岁钱、手工艺、国画、瓷器等的英语表达正确率不足20.7%。以中国文化为内容的翻译能力测试结果也非常不理想,亟需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相当不敏感,放大了英语表达能力不足的问题:对测试翻译试题中的“南米北面”“药膳”“传统神兽”“逢年过节”“庆典盛世”“弘扬民族精神”“激励人们紧密团结”“积极向上”等表达不知如何翻译,甚至有同学不会英语表达“春节”,只将其翻译为“spring”,将“贴春联”翻译成“paste spring poems”,将“积极向上”翻译成“exercise the body and grow up”,将“传统神兽”翻译成“favorite animal”。虽然测试所选取的中国文化词汇及翻译并不能完全代表中国文化,但的确是在文化交流过程中经常出现及谈及的词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学生在测试中的不理想表现,反映出学生表达中国传统文化能力的严重欠缺,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造成以上现状的原因是:近年来,我国许多大学英语教学过分关注测试成绩,实施填鸭式应试教学,重视西方文化的输入而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输入与输出,致使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无法正确地使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在此背景下,如何在大学外语教育中,消除“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融入、传播、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扩大中国在国际的影响力,必将是一个长久的课题。

3 中国文化融入大学外语教育的创新路径

3.1 树立平等的生态文化观,提升师生中国文化素养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文化观等逐渐形成的阶段,鉴别能力与成年人相比,相对较弱,容易出现盲目全盘接受西方文化的情况,影响中国文化的传播。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平等的生态文化观。

  首先,师生应秉持中国文化自信,加强自身的传统文化学习,提升自身的中华传统文化修养,可以课内外、校内外融通,组织、参加实践活动,提高领悟、践行和宣传推广优秀传统文化的水平和能力。如参加校外实践剧场演出、参观,游览共文化设施、红色旅游景区等,以及参加相关会议或培训,开阔眼界,筑牢中国文化知识基础。其次,教师课堂教学中,要本着“融盐于水”的思想,有意识地加强中国文化的输入,对中国特色文化相关词汇进行分类解析,强化输入,促进输出;用英语介绍中国本土文化习俗、帮助学生在中西文化对比中,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只有这样,才能在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真正解决中国文化失语问题,实现中西文化平等交流和文化生态平衡。

3.2 优化文化生态平衡的课程设计

首先,在大学英语必修课程中,将中国文化知识和英语语言相结合,融入到各模块训练中去,例如在口语训练、阅读理解、写作、翻译、完形填空等练习中补充中国文化内容,从各个环节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其次,大学英语教师在提高自身的中国文化学识与素养的基础上,积极开设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英语选修课程,如中国文化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英语概论、中国旅游文化、民俗与中国文化、中西方文化对比等。为学有余力并且感兴趣的同学提供机会,提高他们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

  第三,开设与中国本土文化或地方文化相关的网络在线课程、精品课程。采用对比式教学法将英语语言学习、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从而加深学生对中西文化的理解和记忆,加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与本土化的区域服务意识,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3.3 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的文化生态平衡

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活动中,结合青少年的接受心理和习惯,创新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运用学生喜爱的互联网和新媒体等新的传播媒介,塑造文化新生态,丰富中国文化的表达与呈现,延续中华文脉。课前,用好“学习强国”的“每日一词”“每日中华文化专词双译”等栏目内容,使得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获得传统文化的滋养与熏陶,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培植学生的道德人格。课后,每周安排具体任务,布置学生收看“学习强国”的China Daily、CGTN、21世纪报等订阅号和China频道的EN以及传播中国频道的 “Culture”等特色英文栏目,沉浸式学习英文讲述中国故事,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文化。课中,教师剪辑、制作中国文化相关英文短视频,融入教学内容中,将中国文化立体、生动呈现,“培根铸魂”,强化学生爱国主义观念,助推中国文化传播。课外,鼓励学生制作中国文化英文短视频、微电影,上传抖音、西瓜视频、快手等平台,借助高科技,助力中国文化的跨国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魅力。实践活动中,组织开展中华经典中英文诵读比赛、中国文化词汇大赛、中国文化翻译大赛、板报、墙报文化比赛、沂蒙传统文化讲座等,调动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传承与传播中国文化、地方文化的热情。

3.4 实施文化生态平衡的评价体系

完善大学英语课程考核与评价方式,避免评价方式和内容的单一化,实施多元管理、强化过程性评价的文化生态平衡的评价体系。首先,改革考试形式,采取机考的形式,平时小测试中增加有关文化常识的专项测验;其次,在平时作业或期中测试中考核有关文化方面的内容,如中国文化英语词汇听写、中国文化短文翻译等,并将其纳入形成性评价中;第三,期终测试中将考题与文化灵活结合,例如在听力测试和阅读理解测试中融入有关中国文化的试题;增加中国文化的翻译试题以及有关中国文化方面的写作试题等。以上评价改革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的中国文化知识,也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积极性,以科学评价提升大学英语中国文化教学效果。

4 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包含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其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有专业知识、有正确价值观和高度文化自信的主体。本文在文化生态理论的指导下,分析目前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及其原因,进行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从师生文化素养、课程设计、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课程评价四方面探析外语教学与学习融合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与方法,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坚定学生文化自信,锻造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引导其成为传承文化、弘扬文化的主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引用

  [1] 郭金秀.文化生态学视野下中国红色文化的当代发展[J].理论导刊,2021(11):118-124.

  [2] 王伟.从文学生态学角度探析英语教学中我国传统文化失语现象[J].陕西教育(高教),2020(3):33-34.

  [3] 李洪修,刘燕群.文化生态学视角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课程体系的路径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22(2):124-130.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