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民精神需求不断增加和文化活动数字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文化馆的活动不能仅停留在建设文化场地的基础设施上,还需要多维度调研群众的兴趣活动类型,提升文化活动和本地群众喜好的匹配度。本文将简单介绍文化馆建设的现状,了解基层文化馆在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内涵、促进文化消费、提升群众的精神文明方面的作用,并进一步推进文化馆在群众文化活动建设过程中的实践路径,以此更好地开展实践,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文化生活。
1 文化馆建设的现状
2023年,国家越来越重视各个文化节日与文化馆的结合,通过打造基层文化馆,集合各地特色的文化,再通过云平台资源共享的方式,汇总到全民艺术资源总库的建设当中。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2021年中国文化馆机构数量及增速”显示(图1),中国文化馆的数量在2017—2020年达到高峰,但在2021年开始极速下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其主要原因是文化馆建设的数量较为饱和[1]。自从2021年起,国家便更加注重文化馆对文化活动建设体系成熟度发展的功能作用,要求文化馆满足群众基本精神需求。
图1 2015-2021年中国文化馆机构数量及增速
大多文化馆的管理人员存在对于群众活动的质量以及与当地的贴合度不重视的问题,他们往往认为群众文化活动实践对群众生活的影响微乎其微,因此不注重活动的创新研究,导致文化馆的发展水平不能够达到预期。科学研究显示,文化馆作为群众活动的重要场所,不仅能够丰富群众的日常生活,有利于人民群众在活动中强身健体,还可以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 文化馆对群众文化活动建设的作用
2.1 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内涵
文化活动的顺利举办能促进地区发展,文化馆数字化的建设与服务落实在文化产业的方方面面,具体而言,少部分先行开展数字化文化产业建设的地区在特殊时期,通过线上的方式有序、定期举行文艺活动。国家公共文化云就是承载这一文化活动的载体,不仅包括聚集行业公共文化信息,还包括了连接手机端和个人电脑端的不同端口。目前在全国两千余家的文化馆中,文化馆直播举办了三千余场,并在不同的媒体矩阵中产生了文化的传播和影响,直播这种形态也成为了传播的主要形态。理论知识是为实践活动服务的,文化活动质量的提升关键是在多大程度上能将基础的理论应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由于我国文艺活动的发展起步比较晚,一直是根据固定的文化建设模式制定相对应的文化活动类型和区域,这就导致文化馆在建设期间容易忽视当地居民不同的文化需求和文化偏好,进而造成群众难以喜爱枯燥乏味的文化活动形式的现状。文化馆在“十三五”期间迈出了数字化建设的步伐,在“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文化馆的建设不仅有利于提升文化项目的内涵,还能与全平台的云智能相联接,拓展文化类型的宽度和广度。通过打造地方)网络互联协议(IP),建设创新性的地域资源、名人和活动场馆,并以营销的手段在各大媒体矩阵进行传播,也有助于区域间的公共文化资源和服务融合发展。
2.2 促进多种模式文化消费
文化馆的成立主要是为了提升全民艺术的欣赏水平和创造水平,与此同时,还对全民艺术的普及具有重要作用。根据不同的地域文化,文化馆可以“艺术创造高质量人文生活”为使命,针对不同群众的需求,创造出不同的艺术服务品牌,并将成功的艺术产品和活动上传到云平台,有助于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并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文化基因的分裂,让智慧化文艺服务普及到每一座城市,并将不同文化兴趣的人融汇到一起,从分散化服务到系统化服务,从节目资源到用户资源的互动,再从系统化服务到统一化服务,这不仅是对文化馆新模式的探索,更是对线上线下服务模式的融合[2]。文化馆不仅能促进多种模式的文化消费,还通过了解人民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服务和产品,在新的居民环境中了解人民不同的文艺状况和需求,并在反馈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文化场馆的智能化、个性化和体系化的服务水平,更好地加快文化场馆的创新速度,探索文化活动培养方法。系统的服务转变要从单一、分散和模式化的服务向连续的、系统的、相互联系的方向转变,提升用户的黏性,秉持“以人为中心”的原则更有利于提升文化场馆的使用效率。具有影响力的群众文化活动应该从群众生活出发,例如举办乡村村晚、群众歌咏比赛、广场舞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投票活动来促进多种模式的文化消费。2.3 提升群众的创新意识
现代很多文化馆都开始了数字化的体验探索,不仅能通过多种科学技术与科学反馈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拓展到了活动改革的方方面面,还会对文化馆模式化问题有更加精准的应对方案,对全国范围内的制定和管理也有了较大的支持。“十四五”期间公共文化在技术方面的升级正朝着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的方向转变,沉浸式成了提升群众居民体验感的科技武器,用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作为基础技术辅佐,更有利于高清直播实验室的成立。在数字文化馆体验区,群众居民不仅可以使用更加智能的科技产品,还可以通过更多的巧思创新科技的应用场景,促进文化与科技的结合。由此可见,文化馆作为科技与文化的承载体,成为社会经济进步过程中群众文化活动的新元素。在文化馆跟随时代发展的趋势下,对于用人工智能建设的文化场馆,可以提高文化馆的科技感和与群众的互动性。文化馆不仅能够提升群众的文化基础,还能唤起群众的创新意识。3 文化馆对群众文化活动建设的现实路径探索
3.1 制定群众文化生活发展评估体系
文化馆管理人员进行考察探究的活动效果,目的是提升文化场馆的自主运营能力。具体而言,很多文化场馆的活动需要通过创新方式,突破传统活动束缚。群众文化生活发展评估体系是通过收集群众参与文化馆中活动的数据,进而了解群众在工作后的精神状态,清楚群众在什么活动中的最大满足,度什么样的文化活动类型能够更好地提升群众的综合素质和水平,让群众在参与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放松和社交。从系统的建设体系来看,群众文化生活发展评估体系不仅包括群众意见的反馈平台和渠道,还包括文化馆管理团队和志愿服务人员对文化馆中群众活动设定的反馈。通过制定群众文化生活发展评估体系,不仅会增加文化馆自有平台访问量,还能够提升其社会知晓度,这本身就是空间的拓展。进一步而言,文化馆可利用网络上已有的各种平台,推出自身的服务和品牌,进而带动自有平台访问量的增加,提升自身的社会知晓度,以实现服务空间的拓展。另外,单个用户在文化馆所提供的服务上的驻留时间延长,也是一种空间和时间的拓展。文化馆可以营造更多能提供文化服务的空间,这些空间可以利用数字化手段进行内容嵌入。比如东营的数字文化广场。全国各地都有文化广场,老百姓非常喜欢,经常在文化广场上参加活动,而东营的数字文化广场中记录了群众的参与反馈数据,从而让反馈数据汇集到反馈平台,成为群众文化生活发展评估体系的一部分。3.2 用创新意识提升文化馆建设水平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文化馆的建设也需要与时俱进。对于群众文化的组织和管理而言,就需要进行必要创新性的转变。由于文化馆在全面文化普及中的主要任务是文化定位,如果文化馆忽视群众不断变化的文化需求,容易导致群众在进入文化活动后对活动产生一定的厌倦感。只有符合时代发展的文化,才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文化馆的建设才会达到汇聚群众的作用,并在群众文化活动中促进群众的沟通,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随着文化创新意识的迅速发展,文化馆应通过吸纳群众创新意见的方式不断增强群众的文化活力。与此同时,在文化活动中注入传统文化能够激发传统文化与不同年龄群众的感受力和创造力,需要文化活动的设计团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因此,我们可以参考一些国外对于文化场馆创新的培育方案,倡导以增强群众文化活力为主导的建设考核标准,激发群众对于精神状态的了解,以此培养群众对参与文化活动的兴趣与文化创新能力[3]。3.3 培养文化创新人才
除了对一些有着日常参与文化活动的群众以外,群众的文化生活场馆还应该多从公益性文化事业中汲取营养,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文创人才,培养一些更加具有潜质的创新者。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通过一些文化保护机构鼓励开发文化创新指导,以团队的方式让策划人员进行有计划的训练,利用智能设备的某些记录功能提高文化创新的质量和水平。国家在对文化创新人才培养的目的是满足群众对于日常文化生活的需求。因此,对于高素质人才素养的考察与发现也是文化管理人员需要了解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管理人员可以对标国际统一标准,对高素质的人才进行考核评估,并对国际人才需求管理者进行调查提问,以此调整文化馆的培育体系,适应当下的群众需求,真正地做到为群众服务的目的。
4 总结
现如今,对于正在成为热点讨论话题的文化馆文创项目的建设来说,文化馆对于群众文化生活的作用十分重要,不仅能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内涵、促进文化消费,还能提升群众的精神文明。基于对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视,文化馆的建设也在数字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开启了新的发展阶段。因此,重视群众文化艺术,支持创作者不断地从各种文化活动中吸取人民群众的反馈意见,并以创新意识提升文化创造力,将新鲜的血液注入到文化馆中,才能让文化建设和文化管理顺应时代的发展。文化馆的建设需要吸纳优秀的人才,还需要结合国际标准来制定相对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的培训目标,只有与更高的水平接轨,学习具有创新性的文化活动方式并应用于实践,才能真正提升群众的生活质量水平,达到推动文化馆文创事业迅速发展的目标。■引用
[1] 谈祖应.中国文化馆学概论[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
[2] 陈凌云.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9.
[3] 郭佳.文化馆的职能探索[M].银川:黄河出版传媒集团,2014.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