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已出现了不少经典历史小说,如孙皓晖的《大秦帝国》、陈文海的《康熙皇帝》、二月河的《雍正皇帝》、闲梦江南的《乾隆大帝》等。从这些小说的书名就可得知,这些书多是关注历史中的“大人物”。但历史并不只是“大人物”的历史,被史传抛下的“小人物”同样是建构历史的一分子。尤其是读者对于帝王将相的书写产生审美疲劳之后,以“小人物”为叙事焦点的历史小说便极具可塑性与建设性[1]。
《小人物,怎么办?》是德国作家法拉达的代表作,通过描写德国失业人员约翰内斯·皮内贝格和他妻子“小绵羊”的故事,揭示了20世纪20年代德国资本主义社会的冷血,小人物为了获得尊重与幸福在社会上苦苦挣扎,却受到各种不公平的对待和侮辱。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历史小说逐渐进入大众视野。“80后”作家马伯庸的创作起源于网络,其作品《长安十二时辰》《显微镜下的大明》《古董局中局》等关注宏大历史语境下的小人物,重视底层人物的命运,多次被翻拍成电影、电视剧等。他擅长把对历史的熟稔与现实关怀结合起来,深受大众喜爱。其新作《长安的荔枝》正是这样一部“以小见大”的当代历史小说[2]。通过描写我国古代“社畜”的职场生活,生动刻画了历史中的小人物形象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思考。本文旨在分析马伯庸历史小说《长安的荔枝》中的小人物形象,并揭示其对职场生活及现实生活带来的启示。
一、《长安的荔枝》的时代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在文学创作领域,作家更加注重展现中国优秀历史故事,呈现真实、富有智慧的人物形象。《长安的荔枝》是马伯庸的新作,创作于2022年。其小说创作更加关注个人的情感意蕴,作品对人物的描绘深刻、丰富、真确,使读者能在故事中找到认同感,引起读者对自己生存及发展的思考和启迪,并激发读者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2],有利于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长安的荔枝》描述的是唐朝天宝年间的故事,这一时期社会文化高速发展,唐诗开始风靡,市民生活也受到高度关注。但天宝年间,皇室贵族、上层官吏骄奢淫逸,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安史之乱”的爆发。小说主要描写了主人公李善德运输新鲜荔枝的坎坷经历,勾画出封建社会中小人物的无奈与不甘,赞美了小人物的抗争精神与智慧。
二、对《长安的荔枝》中小人物形象的分析
(一)小人物的“小”
1.平凡中的小人物《长安的荔枝》中小人物贯穿小说始终,体现了作者关注“职场”与“人性”,借助古代官场“社畜”的“缩影”——李善德运送岭南荔枝的经历,折射出旧社会官场的现实。
主人公李善德是一个从九品下的小官,在长安城工作了18年终于购置了一处宅子。由于受到同僚的糊弄,稀里糊涂接下了“荔枝使”的任务,采办岭南特贡新鲜荔枝。为保住自己的性命,李善德殚精竭虑,不断尝试荔枝保鲜的办法。在运送荔枝的途中,他遇到了许多生命中的贵人,林邑奴、胡商……他能够成功将新鲜荔枝运回长安城离不开这些贵人的相助,这也展现出小人物们的智慧与仗义。从表面上来看,李善德的生活是充满坎坷的,先是运送新鲜荔枝的巨大压力,又是后来功劳被抢,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李善德虽被流放,但也因此躲过了“安史之乱”。
通常的小说中,对官员的描写多显示的是其丑恶腐败的嘴脸[3]。而本书中的官员具有相当大的权力,属于所谓的“大人物”,如杨国忠,他曾言:“流程那种东西,是弱者才要遵循的规矩。”由此可见“大人物”的权势滔天及“小人物”生存的困难与卑微。在小说中,马伯庸对“小人物”表达了同情与尊重,如“可惜史书里是不会记录这些琐碎小事的”“我要把这些寂寂无闻的人与事都记下来,不教青史无痕”等。马伯庸笔下的小人物主要是由“大人物”衬托出来的,如“有右相的银牌在,谁也不敢有半句怨言”“流程那种东西,是弱者才要遵循的规矩”等。通过对“大人物”奢靡享乐场景的描写,衬托出历史语境下“小人物”的无奈与心酸。
2.精明计较的小人物
小人物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下,他们有着普通市民的精明计较,而这些在小说中均得到有力彰显,塑造了精明计较的小人物形象。例如:李善德在购置宅子之时从头到尾细细读过这两张借契,算出数字上的小花招。另外,小说中的小人物不止李善德一人,胡商给李善德提出荔枝保鲜的点子也是看中了他职务之便,方便售卖自己的货物。
小人物的生活自古以来就不容易,被生活“逼”出来的精明计较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不公与人们的愚昧,而李善德、胡商等都是当时社会万千苦难人中的小缩影。
(二)小人物的“大”
马伯庸的作品一直以来较为关注历史中的“小人物”,其文笔直击人心,使读者能从历史故事中看到自己。在小说《长安的荔枝》中,马伯庸则是勾画出了一个职场“社畜”拼命上岸的故事,体现了小人物对命运的不甘与反抗。此外,马伯庸还挖掘小人物身上的仗义与单纯,将善意的人性展现得淋漓尽致。作品中每个人物都有鲜明的特点,读者也能从他们身上看见自己的影子,从而获得强烈的共鸣。1.抗争的小人物
在《长安的荔枝》中,可以轻而易举地发现小人物对命运的抗争。即使身份再卑微,永远都有活下去的渴望与勇气。读者可以通过他们对命运的抗争看到生活的不易与人性的伟大,从而获得现实生活中的力量。
主人公透支生命的抗争深入读者内心。李善德发现“荔枝鲜”三个字的时候,“觉得浑身软绵绵的”,认为自己“已提前被判死刑”,但他依然决定拼一把,“尽量把香积贷偿清,好歹能给孤女寡妇留下一所宅子”;在实验运输方式的时候,李善德制订了多个不同方案,绞尽脑汁就是为了不让悬在头顶的“铡刀”落下。可见,在死亡面前,小人物也不甘心就此认命,都愿意抗争一次。
2.仗义的小人物
“仗义”是马伯庸在《长安的荔枝》中最为称赞的一点,主要体现在林邑奴和李善德之间。林邑奴“从来只由主人打骂凌虐、讥笑羞辱”,被旁人当作“畜生”一样对待,但李善德却将他当作朋友,还给他敬酒,这让林邑奴受到了尊重,而他最后也为了帮助李善德付出了生命。林邑奴的死不仅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吃人”的社会,揭示了人性的黑暗面,也衬托出李善德的真诚与仗义。
3.淳朴的小人物
阿僮姑娘不知道什么是权势滔天,只知道守好父母留给她的果园,兢兢业业。她在李善德最落魄的时候请他喝酒,帮他排忧解难。阿僮的行为表现出小人物的淳朴与善良,这些特点在“吃人不吐骨头”的封建社会中显得难能可贵。而李善德也记着阿僮的好,将她的果园列为皇庄,省得引起一些小人、豪强的觊觎。善良的小人物之间总是惺惺相惜,保护着对方的朴实与纯真,这一点在阶级社会中更显难能可贵。
4.充满智慧的小人物
《长安的荔枝》中曾这样描写李善德思考运送荔枝的情景:“灵感源源不断,毛笔勾画不断,李善德此时进入了一种道家所谓‘入虚静’的奇妙状态。”作者通过对主人公工作情景生动的描述,向读者呈现出一个全身心投入工作的人物形象。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李善德的聪明才智,赞美了他不向命运低头的高尚品质。另外,李善德向杨国忠介绍荔枝转运的法子时侃侃而谈,不仅内容充满逻辑性,还会借用格眼簿与舆地简图,由此展现出小人物的智慧。
三、启示
德国小说《小人物,怎么办?》描写的是资本社会下小人物的心酸,揭示了小人物生活的艰难与不易;《长安的荔枝》描写的是封建社会下小人物的身不由己。但两本文学作品又有不同,前者侧重对爱情的称赞,赞美“小弟”和“小绵羊”之间的真情,后者更欣赏小人物身上的抗争精神。《长安的荔枝》中小人物的形象不仅塑造得栩栩如生,更给当代职场生活、现实生活带来诸多启示。
(一)对职场生活的启示
1.创造出自己的不可替代性《长安的荔枝》中说:“他必须努力证明,自己有无可替代的价值,才不会在这个大盘里被挤出局。”职场中想得到多少取决于自己能创造多少价值,个人必须形成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2.李善德一说起庶务来“丝毫不怵”
“他以词头为纲要,侃侃而谈,先谈荔枝转运的现状与困难,再一一摆出对策。有时文字不够尽意,还现场画出格眼簿与舆地简图,两下比照”。这说明在工作中要注意思维的逻辑性,真正向外界展示“干货”才会获得对方的重视。在当今社会,实力永远是自己的立身根本,足够的实力不仅能让自己在工作中无法替代,还能收获别人的尊重。
3.实诚的话远比阿谀奉承更有用
如“杨国忠听惯了高端的阿谀奉承,李善德的这一段听在耳朵里,笨拙生硬,反倒显出一片赤诚”。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面具”,但这只是为了将最好的自己展现在别人眼前,只会油嘴滑舌的人走不了太远。
(二)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1.明确自己的不足之处《长安的荔枝》中说道:“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主人公李善德在试验不同运输方法的时候,总会坚持搞懂问题出在何处,他的这种恒心与毅力对现实生活具有很强的启示作用。
2.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李善德流放之后不久,“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沦陷。岭南虽远离京城,但也保护了李善德一家免受战乱之苦。正所谓福祸相依,暂时的祸事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可能是件好事,而就像小说刚开头李善德接下这门“福差事”的时候,暂时的福事背后可能隐藏着潜在的困难。
3.坚定信念
老胡商曾笑吟吟地叮嘱李善德:“跳胡旋舞的要诀,不是随乐班而动,而是旋出自己的节奏。”这里,小人物的智慧就在于“坚定信念”。在当今浮躁的社会中,我们容易受到大众影响,随波逐流,而这本书中的小人物教会我们的道理就是坚定自己的信念,不人云亦云。
四、结语
一直以来,人们善于依据社会地位划分“小人物”与“大人物”,像小说中的李善德、林邑奴、胡商、阿僮等人不属于“朝中重臣”,因此从身份上被划分为“小人物”。但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小人物”身上拥有振奋人心的力量,他们对命运的抗争、对朋友的真心都是“大人物”身上所缺乏的。马伯庸花在“小人物”身上的笔墨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的人格魅力,透过作者笔下的“小人物”,我们不仅能看到自己的影子,也能从中学习到职场智慧与人生哲学。马伯庸在《长安的荔枝》中以主人公李善德对命运的抗争为主线,借助独特的写作方式,勾画出如林邑奴、胡商、阿僮等真诚、善良的小人物形象。虽然事情发生于唐朝天宝年间,但在小人物的身上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中蕴含高尚美德,言行举止间无不流露出温情[4]。马伯庸对小人物的刻画使得他们走进了读者的心里,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化全面阅读活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需在全社会形成良好阅读氛围[5]。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滋润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而一份优秀的文学作品解读则能唤醒文字背后隐含的深意。在当今提倡“走出去”的时代,优秀的文学作品解读有利于向世界展现中国智慧。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