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四库提要·中州杂俎》疏正

时间:2023/11/9 作者: 名家名作 热度: 29342
叶晓慧

  《中州杂俎》是明末清初汪价编撰的一部方志。四库馆臣视其“采摭繁富,用力颇勤,而多取稗官家言,纯为小说之体。又事皆不著所出,人亦往往不著时代。编次繁复,漫无体例,可谓劳而鲜功者矣”[1],故编入存目书之列。但《中州杂俎》中的内容常被古人借以训诂中州的事物,且当前对于汪价和《中州杂俎》的研究较少,与之相关的研究仅见赵春晖的《汪价著述考》[2]和《草木春秋》作者初探[3]。前者是对汪价编撰的著作和参与编撰的著作进行版本和散佚进行考述,后者是考证《草木春秋》的作者与《中州杂俎》作者实为一人,即汪价。以上研究均未对汪价其人及《中州杂俎》进行考述,本文从汪价出发,通过梳理其个人情况、交友情况、著作情况,试讨论汪价《中州杂俎》的学术成就,希冀对汪价及其《中州杂俎》有更深入的理解,弥补四库馆臣对此书的不当评价。

一、作者汪价的字号与籍贯问题

《四库提要》称《中州杂俎》的作者为吴人汪价,但现在通行版《中州杂俎》的著者为汪介人,未对其字、号进行详细考证,给予定论。查阅魏源的《皇朝经世文编》(1794—1857年)第八章《姓名》总目二中说:“汪价字价人,号三农,里居未详,自称吴人,有《中州杂俎》。”[4]嘉庆年间的《直隶太仓州志》写道:“汪价,字介人,博学多著述,并居西城。”民国本《中州杂俎》(1921年)中说:“一如汪介人《中州雜俎乙書》,得自琉璃厂,书铺钞本八册,内分三类,曰地、曰人、曰物,披览循环似阙天部。”以上诸文献表明“介人”是其字,名“价”。

  汪价的别号至今未有定论。今人的研究中多认为其别号“三侬赘人”“驷溪云间子”或是“笑愚”,但并未详述缘由。四库馆臣说汪价别号“三侬外史”,“侬”字在古吴语中是“我”的意思,有时也会把“人”字读作“侬”。明代冯梦龙的笔记小说《古今谭概》中说:

  嘉定近海处乡人自称曰:“吾彼”,我侬称他人曰:“渠侬”,你侬问人曰:“谁侬”,夜闻有叩门者,主人问曰:“谁侬?”外客曰:“我侬。”主人不知何人,开门方认,乃曰:“却是你侬。”后人因名其处为三侬之地。[5]

  嘉庆《直隶太仓州志》的《嘉定县》中说:“古称三侬之地。”[2]

  由此可见,“侬”应为吴地方言,“三侬”表示嘉定这个地方,汪价以“三侬”来表明自己是嘉定县人,“外史”二字则与他身居河南的现实情况相呼应。

  古人常以别号标榜自己或表示自己的志趣,或是好友间取的绰号也可作为别号。他们或以居所为号、或以喜恶为号。苏轼在黄州城外的东坡上开垦土地,便自称“东坡居士”[3];欧阳修《六一居士传》中说:“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长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4],以“六一居士”自称表达志趣。是故,“三侬”应为汪价别号,而“三侬”后的“外史”“啸旨”“赘人”等称呼是作者创作当下的情绪用词。至于“驷溪云间子”“笑愚”等别号,暂无法证明是汪价的别号。

  汪价曾参与《河南通志》的撰辑工作,又作《中州杂俎》,可见与河南关系密切。汪价自号三侬,又上文可知“三侬”是嘉定地区的古称,令人不禁联想汪价与嘉定县之间的关系。

  清康熙《嘉定县续志》(1684年)卷二《人物·许自俊》自序中说:“与同邑汪价以诗古文辞相砥砺。”[5]文渊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1773—1792年)中介绍汪价时说:“价字介人,号三侬外史,自称吴人,其里居则未详也”。可见汪价与许自俊是同乡,即嘉定人,这与《四库提要》中所指的吴人身份相对应,可知汪价为嘉定县人,后因为其他原因居于河南。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嘉定县属于江苏省,因此,汪价是当时(清代)的江苏人。至1958年,嘉定县由江苏省划归上海市,所以汪价在今人的介绍中,常将其介绍为上海嘉定人。

二、关于汪价生卒年与生平情况

一般认为,汪价生于1610年,而关于汪价的卒年,学界目前没有达成一致,基本处于暂时空缺的状态。针对此问题,遂考证资料如下。

  在汪价参与编撰的文献中,编撰最晚的一部是康熙《嘉定县续志》。此方志目录前列附有“纂修嘉定县续志姓氏”的内容,而“布衣诸生汪价”被列在“纂修”条目下,表明汪价确实参与了此部方志的编撰工作。

  康熙《嘉定县志》是明代崇祯《嘉定县志稿》后第一部关于嘉定的地方志。在它的序《重修嘉定县志序》中,撰者许自俊序的落款时间为“康熙十二年”(1673年),与撰者的落款时间“康熙癸丑”(1673年),得到相互验证。可见康熙《嘉定县志》于1673年起修撰。书中又附有《详情修志原文》,其落款时间为“康熙十二年”[15](1673年)。《详情修志原文》中对修此部方志书的原因也进行了介绍:

  江南苏州府嘉定县为邑乘,久湮采风失考,公恳详。宪纂修以光大典事众看,得邑之有志,所以详政事之因,毕记土风之盛衰况。

  苏渊在书后序中指出:“嘉定志启修于癸丑二月至七月,而书成先是。”此外,这篇后序的落款时间为“康熙癸丑”(1673年),与前序在时间上符合。综上所述,可见康熙《嘉定县志》的编撰过程大致如下:1672年,地方官员上表修志请求;1673年,开始组织人员撰辑,并于1673年年底完成了撰辑工作;1684年,刊行。

  康熙《嘉兴县续志》则是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起撰辑。康熙《嘉定县续志》的主持者闻在上在序中说:

  嘉定新志成于前令,赵侯雪乘先诸邑报,最综核颇详,已十易春秋矣。当时簪笔之士尤有存者,只奉部文蠲条束帛,特延请许潜壶阚瞿亭吴铁庵汪三侬诸公……如出一手事半功倍。

  由可推断,汪价既参与了康熙《嘉定县志》的撰修工作,又参与了康熙《嘉定县续志》的撰修工作,因此他的卒年必然晚于1684年。由此可以认为,汪价为明末清初文士,出生于1610年,卒年最早为1684年。

  汪价在《三侬赘人广自序》中对自己的生平做了大致介绍,结合以上推论,具体如下[4]:

  1610年,出生。

  1615年,五岁。私闯酒室,醉卧于瓶罍之侧。

  1632年,二十二岁。随父亲经彭泽往楚地,并至荆州拜访惠藩。

  1639年,二十九岁。应试失利。

  1644年,三十四岁。崇祯元年。

  1645年,三十五岁。书为乱兵所夺,翻墙逃走,后寻回数百卷。

  1648年,三十八岁。通过乡试。

  1654年,四十四岁。任科考官员,拒绝同考官者的舞弊邀请。

  1657年,四十七岁。皂隶入室,书被夺走。

  1659年,四十九岁。入豫州,过老儿庄,遭盗贼打劫。

  1660年,五十岁。参与修撰《河南通志》。

  1664年,五十四岁。游富春山,遇老虎。

  1665年,五十五岁。经三衢前往汾水、开化途中,钱物告急。

  1673年,六十三岁。参与修撰《嘉定县志》。

  1684年,七十四岁。参与修撰《嘉定县续志》。

  汪价的生平大致如此,他一生漂泊、由明入清的经历令人唏嘘。

三、汪价《中州雜俎》的价值

汪价一生著作甚丰,他自序道:

  少辨方言,作《侬雅》四卷。蒙难时,作《火山客谯》十五卷,《广禅喜》一卷。会有感喟,作《鼠吓》五卷。豫游最久,作《中州杂俎》二十四卷。同人问讯,作《千里面目》六卷。老闲半舫,作《化化书》十二卷、《人林题目》八卷、《蟹春秋》一卷。《三侬赘人诗文全集》,未定卷数。

  由此可见,他少年时曾作《侬雅》,罹难时又作《火山客谯》等,《中州杂俎》是其居河南时所作。通过上文可知,汪价四十九岁时(1959年)入豫;五十岁(1960年)参与《河南通志》的编撰工作;五十二岁(1962年)隐于高台寺(今湖南)。

  因此,《中州杂俎》大约成书于1959年至1962年间。

  据《四库提要总目提要》记载:

  顺治己亥(1659年),贾汉复为河南巡抚,修《通志》,价与其役,逾年书成。

  可见,汪价当时受聘于贾中丞,参与了(顺治)《河南通志》的编撰工作,且于1960年完成。

  但查阅(顺治)《河南通志》的《序》,贾汉复写道:“顺治十七年(1660年)次庚子仲夏”;李先森提道:“顺治庚子(1660年)”;李粹然也写道:“顺治十七年岁在庚子五月之望”。还有一些编撰者在序中的落款“庚子五月既望”“庚子七月”“庚子秋捌月”“庚子中秋”等,可见序文并非一时所作。此外,《河南通志》的目录前,还载有贾汉复向顺治皇帝汇报工作的“进程”疏文。因此,具体开始编撰的日期虽有待商榷,但《河南通志》开始编撰的时间为1660年,贾汉复主持编撰此次工作的事实是毋庸置疑的。

  在《河南通志》的“修志姓氏”条目下,汪价位列“订正”一职,为“江南苏州府嘉定县儒学生员”,与上文所考证的籍贯问题相对应,是又一有力例证。

  《河南通志》之后,汪价跟随许自俊参与了康熙《嘉定县志》、康熙《嘉定县续志》的编撰工作。前者修撰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并于当年完成;后者则是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起撰辑,主持者为闻在上。

  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馆臣又称汪价“复采诸书所载逸闻琐事关于中州者,荟萃以成是编,分天、地、人、物四函。”由是,《中州杂俎》成书时间可进一步精确,大约在1960年至1962年间。

  依馆臣之言,《中州杂俎》集合了《河南通志》中关于“中州”地区的内容,依照“天、地、人、物”四部分类法辑合而成,并评价其:

  采摭繁富,用力颇勤,而多取稗官家言,纯为小说之体。又事皆不著所出,人亦往往不著时代。编次繁复,漫无体例,可谓劳而鲜功者矣。

  四库馆臣认为《中州杂俎》是纯小说之体,是为不实之言。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列四部内容的目录,以及所载的章节名称可知,“天函”与时令相关;“地函”与碑石塔寺等地上实景相关;“人函”与传说故事相关;“物函”与动植物和器物有关。《中州杂俎》是一部以“中州”地区为核心编撰的方志书,由此所编定的时令信息、碑石塔寺、动植物,以及传说故事等内容,也是中州地区特有的资料书,具有可参考性,并非四库馆臣所说的“纯是小说之体”。

  《中州杂俎》关于“中州”地区的专门叙事,具有地域性。这种地域性为后人研究“中州”地区提供了专门资料,便于后人研究。此中价值也恰好反驳了四库馆臣所谓的“鲜功”。

  《中州杂俎》在体例上确实不似主流的分类方法,有别于传统经、史、子、集的体例。但仔细查阅目录及书中内容可以发现,汪价其实是将有关“中州”地区的部分资料进行的分类,其中并不涉及“经”的内容,所设立的“天、地、人、物”四函是依照所编撰内容,根据实际功用进行分类。而四库馆臣“编次繁复,漫无体例”的评价也使这部书籍的评价不高,使后人对汪价以及《中州杂俎》这部方志书缺乏关注,这无疑不是受到四库馆臣的影响。

  《中州杂俎》在《四库全书》中属于存目书,仅保留书目而未收录正文。现存版本仅有“中华民国”十年(1921年)安阳三怡堂排印本,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共六册,二十一卷,刻本皆亡佚。《四库提要》中称河南巡抚采进本《中州杂俎》为三十五卷。安阳人张凤台于“中华民国”十年四月十五日序中说:

  得自琉璃厂,书铺钞本八册,内分三类,曰地、曰人、曰物,披览循环似阙天部。

  张凤台在《中州杂俎》的序跋中介绍道:他从书肆中得到了这本书,虽书籍有缺失、存在卷数不符的情况;但他希望让这本书出版,以求益于天下有志之士,而且他对作者汪价的评价不同于四库馆臣,称其“侠而儒”。可见《中州杂俎》并不似四库馆臣所说的那样,具有独特的文献价值。此外,对《中州杂俎》的研究也有助于今人更好地了解汪价。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