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隋文帝杨坚,人们在以往的历史学习中已经有了初步了解。杨坚性格严肃稳重,有勇有谋,拥有宏大谋略,使中国再次从分裂走向了和平统一的时代。但晚年猜忌苛察,滥杀大臣,传位不善,让盛极一时的隋王朝也随之灭亡。
一
开皇十年前期,隋文帝为营造和谐安定的社会氛围,废寝忘食、励精图治,使隋朝日益强盛,这为之后盛唐奠定了基础,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值得充分肯定。
公元581年,隋文帝即位,一登基便为中国的统一而努力奋斗。隋文帝在建设隋代政权的过程中,先后遇到了突厥进攻的威胁和北周旧势力的大规模反叛,但他审时度势,抓住机会,迅速平定北周旧势力的颠覆, 并采取“远交近攻,离强合朝,智取为主,力取为辅”的分化瓦解策略,凭借隋朝本就强大的军队,战胜了突厥。另外,隋文帝还采取了军事防御和政治抚招政策,有效处理了民族矛盾。从此,“使六合之中,观若晓日;八铉之内,若遇新晴”[1],为后来隋朝平定南方,解决了北方的后顾之忧,也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高度统一和强盛创造了先决条件。
在此期间,隋文帝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新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作为向前迈出的一步,他更新了旧制度,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改革。公元581年,隋文帝废除北周六官,仿照汉魏制度,设立了三省六部制;还完成了府兵制度中军民融合的演变,并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完善了军事制度。同时又改革了官吏任免制度,“当时之制,尚书举其大者,作郎铨其小者,则六品以下官吏,由吏部所掌。自是,海内一命以上之官,州郡无复辟署矣”[2]。隋文帝所施行的这些重大政治改革,使隋朝的政权更加稳固,在历史上起着不可磨灭的影响。王夫之说:“隋文之立法,由小而之大,由众而之寡,由繁而之简……以法天纪,以尽人能,以居安而治详,以统同而辨异,郡县之天下,建国命官,隋其独得矣乎!”[3]
隋文帝也对法律进行了全面改革,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安定了政治形势。对死刑规定:“诸州囚有处死,不得辄决,悉移大理按复”[4]。他对法律的改革,使中国封建社会的法律走上了文明的道路,使法律不再是单纯地处死某个人,而是先了解事情的起因再判处,使其更具有人性的温暖,这在中国法制史上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所以王夫之赞扬说:“今之律,其大略皆隋裴政之所定也。政之泽远矣,千余年间,非无暴君酷吏,而不能呈其淫虐,法定故也”[5]。由于隋朝法律的开明,阶级矛盾大为缓和,当时,“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凌弱,众不暴寡……二十年间,天下无事,区宇之内晏如也”[6]。
为了让隋朝早日繁荣富饶,隋文帝大力发展社会经济,同时又大兴屯田,并积极修建水利灌溉设施,以保护水源。在南北朝时期,官吏征收的税款太多,使人们难以谋生,户籍隐匿现象非常严重。隋文帝遂下令扩户,计帐“进四十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7]。之后,又使用定量抽样的方法来仔细检查每个家庭的人口,让他们瞒报的行为原地遁形,以增加国家税收,改善经济,扫尽魏晋南北朝以来隐瞒户籍之积弊。在此背景下,隋文帝下令设仓积谷,广泛收割谷物,建设国家资源,保证各地的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8]。到隋文帝末年,天下储存的粮食数量已经能供应五六十年,国库丰盈,能够很好地抵御凶年。在隋文帝的发展下,隋朝社会经济迅速繁荣起来,富庶程度“魏晋以降之未有”[9]。
为了政治清明,隋文帝更是进一步加强吏治的管理和建设,构建考试科目体系,建立监查制度等各种制度,来管理和处理官吏,对官吏多加约制,坚决打击贪污盗窃,杜绝出现买官卖官、徇私枉法的现象。同时,隋文帝积极选拔人才,聘请有才能的人担任中央和地方大臣,从而提高大臣的素质,尽可能保证官员的纯洁性。公元587年,隋文帝下诏命令各州每年举荐三名人才到长安参加秀才、明经等科的考试,通过者则留在长安就任官职,成为科举制度的开始,这一制度符合历代庶族地主在政治上得到应有地位的要求,缓和了他们和朝廷的矛盾,使他们忠心拥戴中央,有利于选拔人才,提高政治效率,对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隋朝的强盛和安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隋文帝非常憎恨奢侈腐化,“帝令行禁止,上下化之”[10]。还记得“有司尝进干姜,以布袋贮之,帝用为伤费,大加谴责。后进香,复以毡袋,因笞所司,以为后诫焉”[11]。从此处就可以看出隋文帝真的做到了清廉节约。也正因此,朝野上下人人以勤俭为荣,以奢靡为耻,无不节俭,形成了一股清廉之风。“丈夫不衣绫绮,而无金玉之饰,常服率多布帛,装带不过以铜铁骨角而已”[12]。州县官吏,更是自律,贪赃枉法者寥寥无几,隋文帝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让社会更加安定。
在这一时期,隋文帝励精图治,虚怀纳谏,他“留心政术,垂神听览,早朝晏罢,废寝忘食”。在政治和经济改革中,“行先王之道,夜思待旦;革百王之弊,朝不及夕”[13]。唐太宗君臣房玄龄颂隋文帝“克己复礼,勤劳思政,每一坐朝,或至日昃,五品以上,引之论事。宿卫之人,传餐而食,虽非性体仁明,亦励精之主也”[14]。在隋文帝的精心统治下,隋朝在开皇十年以前迅速强大起来。在六世纪时,它成为一个政治权力稳定、社会安定和臣民团结的强大国家。从历史角度看,它被称为“开国之治”。由此,文帝应在早期给予充分的认可和高度的赞扬。
二
但从开皇十年(590年)开始,隋文帝不再励精图治,一些负面因素越来越突出,为隋朝的衰亡埋下了伏笔。
首先就提案的采纳而言,它在早期被流畅地采纳,后来被屡次拒绝,凡事不经过数次进谏是难以接受的。开封末期至仁寿年间,前来提议的大臣净数被屠杀,很多有志之士被冤死,导致朝堂大臣不敢说真话,政治日益腐败,如谏议大夫毛思祖谏就被隋文帝下令处杀。通过堵塞谏言,隋文帝走上了一条固执己见、专制独裁的道路。他拒绝相信任何一位朝廷大臣的话,凡事都由自己决定,甚至连大臣今日所吃的膳食都要由他决定。专制独裁促使他轻信谣言,猜忌群臣,认为隋朝得以繁荣安定是他一人的功劳,有功之臣要是风头盖过他,便会被秘密处死,因而开创了功臣“无始终保全者”。这也大失天下所望,导致群臣背叛,民心离散,宫廷叛乱,朝政陷于混乱之中。
其次,隋文帝在前期慎重执法,但后期渐渐任性用法,经常滥杀无辜。在他的影响下,官吏“上下相驱,迭行捶楚,以残暴为能干,以守法为懦弱”[15]。地方上的州县酷吏更是应运而生,如幽州总管燕荣,新作笞棰法,辄以试人;田式在襄州将犯罪的人不论轻重皆囚于地牢;元弘铜继任后,刑罚更是残暴。法制的破坏导致动乱因素不断滋长,法律不再是保障安定的武器,社会矛盾逐渐加重,为隋朝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从上可知,隋文帝开始逐渐倒台,诸多负面因素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但也不能说隋文文帝后期统治完全黑暗落后。 评价一个人物不能片面地下定论,一切都是相互关联的,并逐渐发生变化的,不可能前面绝对好,后面完全坏,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方法来分析问题。在后期尽管出现了一些负面因素,但良好的主流并没有完全改变,隋朝还可以继续维持相对安定富足的局面。从纳谏的角度来看,隋文帝广开言路的作风还没有完全丢失,还是会听从大臣的劝谏,而且在后期还建立了不少理性的制度,政治改革在后期也没有停止。直到公元604年临终时,还一再嘱咐太子和群臣:“自古帝王,因人作法,前帝后帝,沿革随时。律令格式,或有不便于事者,宜依前勒修改”[16]。可见他自强不息的精神仍在保持着。吏治方面,他还坚持选贤举能的政策,以才华为首,门第次之的选拔原则从各地招纳人才授予官职,开皇十八年诏“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17]在廉政方面,虽沉溺于喝酒享乐,但却没有完全陷入奢侈之中,隋文帝对自己的葬礼也要求:“务从节俭,不得劳人。诸州总管、刺史已下,宜各率其职,不须奔走。”[18]这说明,廉政没有完全破坏。在赋税方面,虽有加重徭役的地方,但大规模的减免赋税基本上是在后期进行的。
三
为什么隋文帝前期和后期会出现完全相反的两个对立面呢?那就要从当时的社会现象说起。
开皇前期,内有北周旧势力的勾结,外有突厥进攻的威胁,而且南北交兵,土地分割,百废待兴,百乱待治。此外,南北朝长期积累的阶级冲突十分紧张,原有的政治制度也不完善,常使群臣当道,中央集权难以加强[19]。由于国家机关的重复,致使权力界限不明显,官吏冗滥,互相推诿责任。经济上,百姓困苦,赋税无法收缴,财政困难,难以为继。在这种情况下,隋朝必须继续改革,否则将走向灭亡。于是,隋文帝拿出满分的精力和十足的干劲,力图求富求强。但从开皇十年(590年)以后,边疆危机基本解除,北周的反叛势力也已粉碎,一统天下的大业也已完成,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体系基本上得到改革,隋朝政权由弱变强。这一切使隋文帝逐渐产生了自满的情绪,认为天下尽数已囊括自己手中,所以励精图治的精神渐渐冲淡,安逸享受的思想乘隙而出,这就是隋文帝逐渐由开明走向黑暗的原因。
作为封建统治阶级,隋文帝最可贵的一点是善于吸取历史教训。对于后齐统治者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奢侈行为,导致成千上万的军队倒台,致使王朝灭亡,隋文帝亲眼所见。陈后主的腐败政治,隋文帝也深有所知。北周时期,宣帝一度过于腐败,使刑政苛酷,君臣离心,这是他的亲身经历。因此,在这些朝代兴衰中,他总结出自古帝王未有好奢侈而能长久者的深刻教训,认为要使政权长久,“当以俭约为先,乃能奉承宗庙”[20]。所以,他倡导节俭,高度重视刑法。但是,随着政治权力的加强和经济的发展,他的这种思想逐渐消失,负面因素也日益暴露。
隋文帝杨坚承袭父爵柱国,历任大司马、大后丞等要职。因此,对于统治阶级内部的钩心斗角和尔虞我诈不仅亲眼看到过,还亲身经历过。因此他当皇帝时,就拥有高于常人的远见卓识,不会被眼前的伎俩所迷惑,有自己敏锐的判断力。北周亡后,他依靠刘昉、郑译等人的拥护,“秘不发丧”,以太上皇的名义假传圣旨,将军政大权集于一身。入宫辅政后又趁宇文阐年幼,逼其退位,登基为王,开启了一统天下之路。他还以傀儡天子周静帝的名义招赵王宇文等人回长安,理由是赵王女儿千金公主出嫁突厥,说这是国家大事,用计谋将诸王骗回长安一齐杀掉,并以武力镇压北周旧势力内外的叛乱,为称帝建隋扫清了道路。透过这些,可以看出隋文帝的远大谋略。隋文帝的出身和经历也使他思想深处笼罩上了一层阴影,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也成为隋文帝晚年猜忌功臣,滥杀无辜的直接诱因,这就导致他后期逐渐猜忌群臣、听信谗言,堵塞言路,致使盛极一时的隋朝走向不归路。
隋文帝处在我国封建社会上的开放时期,在此期间,需要有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确保社会的稳定、统一和繁荣,而中央集权的加强,也使皇帝权力至高无上。皇帝代表整个国家,皇帝下达的口谕就是法律,使独裁政治越来越严重。在这条发展的道路上,隋文帝也不例外,在后来的几年里,他坚持自己的行动,无视建议,破坏法治,恣意压抑情绪,滥杀无辜,成为时代的必然产物。另外,隋文帝毕竟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他励精图治也好,轻徭薄赋也好,都是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长治久安,所以他的所作所为必然会受到阶级的局限,不变是不可能的。
综上所述,前期他确实对隋朝的统一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后期,虽然消极因素不断暴露滋长,但他创新和自我图强的精神没有改变,将隋朝的统一始终放在第一位。隋文帝杨坚尽管存在阴暗面,也做了不少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但仍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过重大贡献的皇帝。所以在我们评价他的时候,必须秉持客观、公正、全面的原则。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