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从文字走向影像——浅析小说《活着》的电影改编

时间:2023/11/9 作者: 名家名作 热度: 26368
李梦楠

一、引言

人们常说:小人物,大社会。长久以来,个人的生命历程往往是所经历的时代的反映,普通人的一生往往就是他所处时代的缩影。余华的《活着》正是通过徐福贵这一人物的命运及家庭变化展开论述的,而张艺谋导演改编的电影《活着》更是对徐福贵这一人物进行了细致的刻画。从文字走向影像,无论《活着》如何改编,作者和导演都在讲述人如何承受生命中的苦难,讲述人是为了活着本身活着。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浅析小说《活着》的电影改编,让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领悟活着的真正意义。

二、叙述角色的转换

(一)小说中的叙述视角

在小说《活着》中,作者余华运用了两个叙述者,这两个叙述者分别是“我”和福贵。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的人,在收集民间歌谣的途中遇到了一位老人福贵,并听他讲述了自己一生的经历,“我”是扮演对福贵一生经历的重述者。这里的“我”并不是作者本身,而是作为一个叙述者陈述别人的故事,作为小说故事中的旁观者,“我”与故事中的主要事件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这种差距反而让“我”对故事情节的叙述更加客观。“我”虽然是小说中的第一人称,但这个“我”同所讲述的故事情节几乎不发生任何关系,仅仅是个旁观者而已,这样的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更加接近。小说中另外一个重要的叙述者就是福贵,作为小说《活着》的主人公,福贵是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作者余华在日文版自序中写道:“我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叙述,福贵的讲述里不需要别人的看法,只需要他自己的感受,所以他讲述的是生活。如果用第三人称来叙述,如果有了旁人的看法,那么福贵在读者的眼中就会是一个苦难中的幸存者。”①余华:《活着》,作家出版社,2013,第11-12 页。小说中“我”与福贵这两种叙述视角相交织的手法更能让读者体会到福贵的生活经历,体会到活着真正的意义。

(二)电影中的叙述视角

在张艺谋导演改编的电影《活着》中,电影的叙述视角并没有小说中的“我”与福贵这两种叙述视角相交织的手法复杂,电影《活着》把“我”这个第一人称去掉了,把福贵这个人物放在荧幕前让观众感受他的人生经历,这种以旁观者为主的视角去领悟“活着”真谛的做法,似乎与前一段所引述的作者余华在日文版自序中有关叙述视角的看法相违背,张艺谋导演是用一种温情的视角诠释作品,通过电影演绎感悟活着,领悟生活的真谛。此外,电影《活着》不同于小说的叙述顺序,小说《活着》是采用倒叙的手法展开叙述的,是以福贵的回忆为主线叙述故事的,而电影《活着》是采用顺序的手法展开叙述的,是从福贵的生活由富到穷一一展开的。另外,电影《活着》的叙述焦点更为集中,电影将焦点集中在福贵身上,由福贵自己讲述自己的生活可以让我们更加直观地从福贵身上得到生命启示。福贵这一人物贯穿电影的始终,电影中的故事情节是以福贵为中心展开叙述的。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的改编,《活着》中的福贵都让我们体会到不管生活中经历多大的苦难,只要我们自己能在苦难中感受到幸福,那我们就是生活的幸运者。

三、故事情节安排的变化

(一)背景的变化

小说《活着》中的福贵是一个在经历家庭变故后生活在农村并以种地为生的农民,破旧的茅屋成了他与家人的避风港,五亩田地是他们一家人赖以生活的物质基础,他们穿着破烂的衣服,看不起病甚至连一顿像样的饭也吃不上。笔者认为,小说《活着》营造出了一种凄凉、同情的氛围,而在电影《活着》中福贵虽然也经历了由富到穷的生活过程,但是并没有小说中那样一贫如洗。电影中福贵一家是生活在城镇上,这一点就与小说有所区别。此外,电影中福贵一家的生活也是贫苦的,但是并不像小说中那样看不起病甚至是吃不上像样的饭,他们一家过着如普通人一般平凡的生活。电影《活着》中福贵以表演皮影戏为生,他带着皮影工具到处表演,这一点也与小说中福贵以种田为生有所区别。张艺谋导演在执导电影《活着》时并没有一直沿袭小说《活着》悲凉、凄冷的基调,而是在电影中营造了一种温情、温暖的氛围。小说与电影故事背景的不同并不能说明孰优孰劣,作者余华有他的创作意图,当然张艺谋导演肯定也有他的改编之意,我们应该站在不同的故事背景下领悟“活着”真正的人生内涵。

(二)人物命运的变化

在小说《活着》中,与福贵有亲戚关系的人都相继离他而去,就连福贵的战友春生及春生的老婆也都去世了,福贵成了无依无靠的孤独老人,一头牛是他唯一的生活伴侣和精神寄托。在小说中,福贵的父亲从粪缸上摔下来摔死了,他的母亲得病去世了,作为读者本以为这已经是福贵经历的最大苦难,但是苦难并没有停止,幸运也似乎跟福贵毫无关系。他的儿子有庆在医院被抽血抽死了,他的女儿凤霞因为生孩子在医院大出血死了,医院成为福贵一家挥之不去的阴影。再后来他的妻子家珍因为得了软骨病也去世了,他的女婿二喜被两排水泥板夹死了,最后就连他唯一的亲人外孙苦根也因为吃豆子撑死了。小说中亲人一个个相继离去,让读者感到悲痛不已。小说《活着》给予读者的是一种悲情的氛围,而在电影《活着》中悲的氛围依然存在,但我们体会到更多的是温情。在电影中,福贵的父亲是因为福贵赌博输光家产气死的,这点与小说中福贵父亲的死有所区别,他的母亲与小说中写的一样因为生病去世了,他的儿子有庆被徐区长的车撞死了,这一点也与小说有所不同,他的女儿凤霞也与小说中的人物命运一样是因为生孩子大出血死了。虽然电影中福贵的爹娘和他的儿子有庆、女儿凤霞的命运和小说中写的一样悲惨,但是电影并没有像小说中写的那样,电影中福贵的妻子家珍、女婿二喜和外孙馒头没有和小说中一样的悲惨命运,他们和福贵生活在一起,陪伴在福贵的身边。电影中留给我们的最后一个镜头是福贵一家在饭桌前吃饭,这是多么温暖的一个画面,笔者认为张艺谋导演或许也是想向我们传达这一份温暖与温情。电影《活着》对小说中各个人物的命运进行了移植和改动,而且电影就各个人物的结局来说更真实一点。无论小说与电影中人物的命运如何改变,唯一不变的是福贵这一人物,从福贵身上我们深切地体会到“活着才是最重要的,只有活着一切才都会有希望”。我们应该像福贵一样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坚韧地活下去。

(三)时间点的明确安排

作者余华曾在日文版自序中提到“时间”一词,他说道:“我相信是时间创造了诞生和死亡,创造了幸福和痛苦,创造了平静和动荡,创造了记忆和感受,创造了理解和想象,最后创造了故事和神奇。”①余华:《活着》,作家出版社,2013,第12 页。小说《活着》就是作者在时间的神奇下得以完成的,时间是小说的发展线索,但是笔者认为在小说《活着》中时间这条线索是隐藏在故事之中的,我们需要在福贵的人生经历中感受时间带给他的遭遇和变化。小说《活着》这种时间点的隐藏在张艺谋导演改编的电影《活着》中被彻底颠覆了,电影在处理时间这一问题上不同于小说将时间表现得隐晦,而是明确表明各个阶段的时间点,然后在这些时间点里讲述福贵的人生起伏。比如,在20 世纪40 年代这个时间点里,福贵经历了由富到穷的人生变化,因为赌博输光了家产,父亲也因为他输光家产而被气死了。福贵由地主变为穷人,一家人靠福贵到处表演皮影维持生活,此外在这一时间点里,电影也讲述了福贵被抓去当壮丁的经历。在20 世纪50 年代这一时间点里,中国各地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大跃进”运动,福贵在这一阶段经历的最大人生变故就是他的儿子有庆被车撞死了。20 世纪60 年代,中国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在这一时间点里,对福贵一家既是物质满足又是精神寄托的皮影被当作典型的“四旧”烧掉了。同时,福贵的女儿凤霞经历了结婚、生子,但是幸福对福贵一家来说是短暂的,凤霞因为生孩子大出血去世了。在这一时间点里福贵一家经历了不幸。电影还分割出“以后”这一时间点。20 世纪的40 年代、50 年代、60 年代和“以后”这四个明确的时间点在电影中的安排不仅可以让观众梳理出电影的故事脉络,而且可以让观看者在不同的时间背景下真切地感受到福贵的人生起伏。

四、从“皮影”这一意象角度分析电影《活着》对小说《活着》的改编

皮影作为电影《活着》新添加的一种意象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作为电影贯穿始终的意象,不仅仅是作为一条线索带领观众体会福贵的人生变化,更重要的是它象征着一种人生态度。皮影第一次出现是在福贵所在的赌场上,福贵在输钱之后亲自操演皮影戏,皮影与福贵的影子在布幕上相互交映,其实这也预示着福贵如皮影一样被人操控,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在电影中皮影多次出现,如果说皮影的第一次出现是一种预示,那么电影中随后皮影的多次出现可以说是一种印证,印证了福贵如被人操控的皮影一样,命运悲苦。皮影第二次出现是在福贵输光家产的一年多以后,他为了养家糊口,到龙四那里借来了皮影,开始了四处奔波的流浪艺人生活,但是他在外出谋生的时候却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后又成了解放区的俘虏,最后又幸运地回到家中,一家人得以团聚,还为自己增加了一段干革命的经历。福贵被人操控的皮影人生并没有结束而是愈演愈烈。电影中有这样一幕,当福贵的儿子有庆被徐区长的车撞死后抬回来时,福贵站在表演皮影的布幕前望着被抬回来的儿子的尸体,这一幕多少会让观众有些心痛,我们会在同情福贵的同时也感叹他如布幕上的皮影一样被人摆弄。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福贵家的皮影成了典型的“四旧”,福贵没有保住皮影,在镇长的监督下把皮影烧了。皮影在电影中再没有出现,但是福贵的皮影人生并没有结束,灾难再一次降临到福贵一家人身上,他的女儿凤霞因为生孩子大出血去世。电影中皮影场景的安排无不在揭示福贵如皮影一般被人操控,但是电影中皮影的安排又有另外一番寓意。皮影是福贵悲惨命运的缩影,但皮影也是坚强的一种折射,福贵是被人摆弄的皮影,但他却像皮影一样历经风雨仍坚强地活着。电影中福贵被人抓去当壮丁期间,有人让他把皮影扔了,但是福贵说:“这是借人家的还得还,以后还指着它养家。”这说明在福贵心中或许皮影不仅是他养家的工具,从某种程度上还代表着他对回家的期盼与渴望。此外,在电影中当皮影被烧掉时,福贵对镇长说:“家珍一看见这个,就想起有庆来了。”在这处场景中,我们会暂时忘记福贵被人操纵的皮影人生,我们更多想到的是皮影带给福贵一家的念想和精神寄托,皮影作为电影中一个新的意象,也是最能表现福贵人生经历的意象,它向我们揭示了福贵如皮影一样被人操控的不幸命运,也从另一方面诠释了活着的积极意义。皮影对福贵一家来说是不幸的缩影,但也是福贵一家的精神依靠。

五、结语

小说《活着》关注下层人民的生活境遇,展现了老百姓最普通的生活经历,它让我们知道什么是活着,“活着就是为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东西活着”。就《活着》来说,和现实相比,小说更具悲剧性,小说中的主人公福贵失去了所有的亲人,最后只有一头老牛和他相依为伴。当我们在读小说时会沉浸在这种悲伤的氛围中,感叹福贵的悲惨命运。电影《活着》相比小说《活着》的悲剧性更显温情色彩,电影虽然也是在一种灰暗的色调下安排情节,但是电影中的主人公福贵则要比小说更幸运。在电影的最后福贵和他的老婆家珍、女婿二喜、外孙馒头一起过着平淡、幸福的生活。同时,电影更贴近生活,更能让观众透过电影中的福贵感同身受,从而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无论是小说《活着》还是电影《活着》,都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不管身处何种境地都应该明白唯有活着一切才会有希望,我们应该勇敢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学会忍耐,只有忍耐住、经得住苦难的磨炼,我们才会更好地活着,从而体会到活着的真正意义。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