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翻拍电影已成为一种较为常见的电影制作模式,因原版电影已经接受过市场检验,翻拍相较原创就减弱了市场反馈不确定性的风险,加之外国IP 对本国观众相对陌生,不会受到原版作品“珠玉在前”的影响,就电影的经济效应而言,翻拍不失为一种稳妥又保险的制作方式。翻拍的作品多为优质的故事内容,在本国电影原创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将国外优秀的电影资源引入并呈现,是对电影文化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翻拍因其在抄袭、改编和“融梗”之间游移而备受争议,尤其是跨国翻拍的作品,因国别不同、文化语境不同,挪用与改造的尺度则显得尤为重要,如生硬照搬原版故事,则会造成观众观看的费解和困惑。
在此现状下,《误杀》的成功具有典型的研究意义,如何挑选原版电影,如何对外国电影做有效的文化转换和文本创新也变成亟须寻找的答案。《误杀2》的上映和全新的原创故事预示着《误杀》已脱离“翻拍片”的标签,这是翻拍电影在国内市场的首创,与第一部电影的成功改编和受众期待息息相关。
一、影片类型的选择
对2011—2021 年10 年间有据可查的国产跨国翻拍电影做梳理后发现,电影的翻拍也有着特定的类型倾向。在十年间的18 部翻拍电影中,喜剧、犯罪、爱情三个类型位居前三。喜剧片、犯罪片、爱情片因其类型成熟,历来是院线的票房保证,是具有商业价值的翻拍类型,因此备受青睐。例如犯罪片,因其正义与邪恶的二元对立内核、扣人心弦的揭秘情节及紧张刺激的电影节奏而受到观众的欢迎和喜爱。同时,因这几类电影没有明确的时空背景,稍做改造就能在异国文化背景下重新表达。而喜剧与爱情话题的普世性令其历久弥新,成为观众钟爱的电影题材。由此可见,翻拍片在选择上就对文本的商业价值有着深远的考量,对类型选择上有一定的倾向,会挑选类型成熟、具有商业价值、有票房保证的母版电影进行翻拍,在题材上选择具有共通性、易于文化移植类型的电影。
二、文本的本土化改编
本研究从文本角度对电影《误杀》的本土化改造策略做分析。(一)《误杀》母版
《误杀》是购买印度印地语版本《误杀瞒天记》的版权后进行翻拍的电影,这一故事在印度本国就被翻拍了四次,最早的母版来源于2013 年拍摄的《较量》。因印度各区域语言不同,2014 年又翻拍了两个版本,直至2015 年翻拍的《误杀瞒天记》才被人们熟知。因其故事的优质,在印度的每一个翻拍版本都受到欢迎,票房和口碑都不错,对他国的翻拍有着一定的市场保障。(二)叙事分析
《误杀瞒天记》是一部反映印度社会问题的现实题材电影,直接“嫁接”在中国必定是行不通的。《误杀》制造了一个“虚构”的表达空间,将故事挪移到以泰国为原型的“赛国”华侨城。有意识地将时空背景进行了模糊、虚化和错位,使观众可以抛开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的逻辑性,而沉浸在故事本身的情节之中。这一改造为后期的文化转换做了周密的铺垫,使故事的发生和发展顺理成章,他国的异域风情还能为观众提供新颖而独特的视觉奇观。影片在叙事上加入了大量的蒙太奇,改变了影片叙事的节奏,将原版影片的160 多分钟浓缩至110 分钟。例如母女与素察搏斗和李维杰观看泰拳的场面在交叉蒙太奇中来回切换,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且制造了紧张激烈的故事节奏,吸引了观众目光。
(三)互文性
《误杀》在文本的改编中与多部经典电影有着互文性体现。影片开头,肖央饰演的男主角李维杰正在与朋友描绘所看电影的精彩片段,画面的展现是根据经典电影的经典桥段进行的拍摄:“监狱”场景与电影《监狱风云》,“越狱”场景与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棺材”场景与电影《活埋》都有很高的相似性,影片还直接引用了《肖申克的救赎》中的经典台词。在画面的设计中,也蕴含着各类电影元素,家中墙面所贴的海报分别是经典影片《肖申克的救赎》《英雄本色》和《猫鼠游戏》,电视画面中播出的电影是《蒙太奇》和《控方证人》,在电影院观看电影的场景所涉电影为《天才枪手》。丰富的互文体现除了有着向经典电影致敬的意味,更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博得了观众的好感。(四)符号隐喻
“羊”的视觉形象和文字信息在影片中反复出现,有着丰富的隐喻性。在中西方文化中,“羊”有丰富的含义。在西方文化中,羊有纯洁、牺牲的寓意;在中国文化中,羊喻示着弱小和受欺。视觉画面中羊出现了四次,在李维杰弃车于湖中时,遇到牧羊人和一群羊,导演给了羊以正面直视的镜头,羊虽静默无语,但充满着“凝视”感,是对李维杰犯罪行径的旁观。当警察开枪打死路边的羊,羊倒在血泊中时,此时的羊代替李维杰死去,有着“替死”的寓意,也隐喻着以李维杰为典型代表的底层小人物如同羊的命运一般,可以被权力肆意践踏并决定生死。“开棺验尸”发现羊的尸体时,羊掩盖了李维杰一家杀人的“铁证”,喻示着“替罪”。影片结尾,李维杰在神庙前驻足,一只羊从他面前欢快地跑过,李维杰视线追随着羊,画面影调由暗调转为高调,为影片结局他自首的决定做了铺垫,此时的羊隐喻着“救赎”。《误杀》的英文片名是Sheep Without a Shepherd,直译为“没有牧羊人的羊”,也为“乌合之众”的意思。结合影片台词中多次出现的“羊”,例如影片结尾对街头民众的采访,民众对着镜头的自白——“羊有草吃就行了,才不在乎你会不会薅羊毛”,这些“羊”的符号作为底层人物的代名词贯穿影片始终,也与电影结尾民众暴乱向权力抗争相呼应,嵌合着导演的悲悯情怀和对社会的深刻反思。
(五)意识形态分析
因原版电影的社会文化与中国文化背景有较大的差异性,《误杀》对人物塑造、故事情节做了大量的改编。印度版《误杀瞒天记》描绘的是警察局长与男主角的对决,其内核在于正义与邪恶的对立。《误杀》塑造的对立面,是陈冲饰演的警察局局长和肖央饰演的李维杰的对立,警察局长代表强权,李维杰代表命运如蝼蚁般的底层小人物,其内核在于强与弱的对立,强化了两个阶层之间的巨大矛盾,加剧了戏剧冲突,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期待。在情节上,《误杀》对杀人动机进行了改编,《误杀瞒天记》的杀人动机为偷看少女洗澡并拍下视频,符合印度的风俗文化,是合理的杀人动机,但显然这一动机“移植”到中国电影中是不能成立的,因此编剧将动机改编为李维杰的女儿遭遇了强暴,面对这种侵害,父母出于保护孩子的本能,变成了合理的动机。结局是两版电影的最大不同处。《误杀瞒天记》的结局将两个时空用交叉蒙太奇交代了藏尸之地,揭开了最后一个谜底,昭告着正义的胜利,其精神内核在于“公平与正义”。《误杀》的结局则变为李维杰为了救赎自我、救赎家庭最终向警局自首,完成了一个父亲对家庭的守护,允诺了对妻女的承诺,也守住了自我良知的底线,其精神内核在于“家庭和救赎”。
三、IP 品牌的建构
在《误杀》获得市场反馈后,片方又马不停蹄地推出了《误杀2》。在市场的推动下,为了抢占受众关注,《误杀》至《误杀2》的上映时间大大缩短,这其中呈现出三个特点。(一)同一“IP”的系列电影
电影《误杀》在票房和口碑上获得成功,令“误杀”这一IP 变成了热门IP,此时抓住IP 热度筹备《误杀2》是最佳时机,片方利用《误杀》的余热进行受众营销,节约了新片上映的成本,将IP 价值最大化。《误杀2》和《误杀》成为系列电影,各片独立存在又相辅相成,《误杀2》既是对第一部电影的延续和补充,又为后续电影的开发赢得了可能,从而寻求更多的盈利点,如果《误杀2》能获得相同或更高的热度,那么“误杀”将会变成一个电影品牌,后续电影则会因独特的品牌标签而受到市场和观众的青睐。(二)相同的故事内核,全新的故事内容
《误杀2》内容为全新的故事,但“为爱犯险延续家庭内核”这一句宣传语无疑唤起很多受众对第一部情节的记忆,从而对第二部有了期待,加固了由第一部而积攒的受众热度,同时用新故事拓宽受众群体,让没有看过第一部的观众也可以毫无负担地观看全新的故事,不会有情节上的疑惑和脱轨。(三)同一主演的延续
为了将“误杀”IP 的价值最大化,第二部依旧由肖央主演,以主演的角色扮演唤起观众对第二部的期待。肖央依旧被塑造成一个为了拯救命悬一线的孩子与强权作抗争的父亲形象。主角形象的模式化是系列电影打造高度一致性的故事结构的第一环,也是电影品牌得以建构的情节基础。四、跨国翻拍片的发展趋向
《误杀》从类型选择到文本改造再到电影品牌的构建都给跨国翻拍电影提供了参考的范式,给我们呈现了符合中国观众审美情趣、紧扣中国主流价值观的优质故事内容。优质的电影故事作为文化资源是有限的,跨国翻拍不是生硬的“照搬”,而是对有限文化资源的再利用,既解决了电影市场原创力不足的问题,又实现了全球电影文化资源的调配和共享。对国外的优质故事进行本土化改造,植入本国的意识形态,转换为本国的文化样式,在此基础上注入电影生产者的奇思妙想,其实质也是一种艺术创造,不仅可以丰富电影市场的多样性,还可以降低市场不确定性的风险,降低电影制作的成本。由此可见,对跨文化翻拍进行有效的本土化建构让优秀的外国IP 得以在本国上映具有积极意义。对于中国跨国翻拍电影的未来趋向,《误杀》提供了一种新的启示,中国电影对外国电影资源的利用,不仅可以施行“拿来主义”,经过本土化的建构和再创作还可以建立具有风格化、标签化、类型化的中国电影品牌,将那些包含中国文化、中国主流价值观的影视作品输入全球市场。跨国翻拍电影不仅是一种电影制作模式,更是一种可行的文化策略,匹配当下全球化的语境中,期许中国电影不仅能“拿进来”,还能“走出去”。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