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广西京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名家名作 热度: 26168
杨晓芹

  广西防城港市的世居民族京族是我国唯一的海洋民族,京族文化是我国海洋文化的典型代表,京族文化凝结了北部湾地区人民的智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开展京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有利于坚持传承创新、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话语感召力,对我国京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一、广西京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现状

滨海而居的京族是我国唯一的海洋民族,主要聚居在防城港市东兴市江平镇的巫头、万尾、山心三个小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称“越族”,1958 年,定名为“京族”。京族是我国南方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东兴市是我国京族唯一的聚居地。

(一)京族文化遗产

作为我国唯一的海洋民族,京族的民俗文化取材于大海,形成独特的京族海洋文化。目前,京族共有2 个“非遗”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别是京族哈节、京族独弦琴艺术。另外,京族共有7 个“非遗”项目入选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别是京族哈节、京族独弦琴艺术、京族鱼露、京族服饰制作技艺、京族民歌、京族风吹饼制作技艺、京族高跷捞虾习俗,包括了民俗2 项、传统音乐2 项、传统技艺3 项,涵盖了京族的服饰、音乐、饮食、风俗等内容。当然,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京族还有许多独具代表性的有形文化。例如京族传统民居建筑。为适应海洋性气候特点,京族传统民居在形态上具有干栏式、石条式建筑特点,由于毗邻越南,又具有明显的外来南洋法式文化特点。可见,京族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人文特色。京族作为全国唯一的海洋民族,其文化特色突出,文化氛围浓厚,文化传承呈现良好态势。

  截至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公布八批次,共914 项,从分布区域来看,涵盖了自治区本级和全区14 个地市。其中防城港市入选项目17 项,仅占1.8%,但京族入选项目达到7 个,占防城港入选项目的41%,接近半数。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布的八批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京族一共入选了六次,仅第五批和第七批未入选。由此可见,防城港市的“非遗”项目在全区来看数量偏少,但京族文化在防城港市占有重要地位,可作为本市的主要特色文化进行挖掘和传承。

(二)京族文化传承的法律保障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对京族的文化民俗形成冲击,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传统习俗和文化礼仪正在逐渐消亡,京族文化缺乏妥善保护,传统技艺面临无人继承的困境,甚至遭受破坏,亟须立法保护和传承。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是保护和传承京族文化的基础。2020 年,《防城港市京族文化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自治区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批准通过,于同年11 月1 日起施行,为京族文化的保护传承提供了法治保障。《条例》明确了京族文化保护的对象,以及保护措施、经费保障、法律责任等内容。在京族文化人才培养方面,条例规定面对中小学校开设京族文化特色教育课程,并配备掌握京族语言、熟悉京族文化的专、兼职教师。鼓励和支持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进入校园传授京族文化。同时,鼓励和支持防城港市内外高等院校开设京族文化相关课程,或者采取联合办学等方式培养京族文化传承专门型 人才。

(三)京族文化传承的平台建设

京族的主要聚居地东兴市,是我国的边境城市,毗邻越南。京族文化独特且璀璨,防城港市经过多年的探索,整合资源,在国境线0—20 千米范围内形成一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长廊,逐步建设了一系列文化传承平台。一是依托东兴市文化馆建设京族独弦琴艺术传承基地;二是在京族主要聚集地东兴市江平镇建设京族博物馆、京族民歌传习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京族服饰制作技艺生产性保护示范户;同时,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哈节”“独弦琴艺术”为支撑,在江平镇澫尾村建设哈亭、澫尾村独弦琴艺术传承示范户。这些平台的建设,有力推动了京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效促进了东兴市边境地区的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同时,各类学校也成为京族文化传承的有效平台。例如,东兴市京族学校开设京语、京族独弦琴等特色课程。2021年,防城港职业技术学院揭牌,实现了防城港市独立筹建高等院校“零”的突破,本地高校的建立为京族文化发展繁荣提供了培育土壤和人才阵地。目前,该校正在积极参与防城港市大型京族现代舞剧《京岛情海》的排演,该舞剧已入选广西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三年规划(2022—2024)首批扶持项目。

(四)京族文化传承突出实用性和价值发展

在京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文化实用价值的转化越来越受到关注。京族人民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不仅有珍贵的有形文化遗产,还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资金缺乏、人口较少等现实问题面前,如何实现京族文化可持续发展也成为难以突破的困境。近年来,京族文化名人正逐步探索文化实用价值转化的路径。例如,京族医药传承研究室传承人黄永光依托防城港市中医院进行京族医药的挖掘、整理,主编出版了《京族医药》专著。2021 年,京族“三岛”成立了“全国京族医药传承研究室基层工作站”5 个,继承人5 人均是京族民间医师。2019年,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揭牌,举办“国际医学创新合作论坛”,京族医药乘赶国际医学平台的东风,在该论坛上作重点展示,为弘扬民族文化、推动人类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022 年,防城港国际(东盟)传统医学合作中心项目开工建设,广西京族医药研究中心列入该项目二期建设。京族医药研究发展平台的建设完善,为京族医药文化的实用价值转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京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留守村民受教育水平低

京族三岛除旅游业外,缺乏可供青壮年就业的产业链。很多京族年轻人走出家乡后就在外定居了,留守在京族三岛的村民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传承工作举步维艰。

(二)平台利用率低

虽然防城港市政府在京族文化的抢救保护中投入巨大,建设了一条“非遗”长廊,平台众多。但因近年来旅游业发展呈现明显下滑趋势,游客稀少,许多平台运营不畅,利用率并不高。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受众面窄

非遗传人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继承人中,东兴市本地没有高校作为依托开展大规模的研培计划,很难扩大传承面。加之部分京族青年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可度低,价值成果转化缓慢,因此,非遗的传承出现濒危的风险。例如,京语中的“喃字”,因书写复杂,学校教育也不适用,所以能使用“喃字”的人越来越少。

(四)传统技艺受现代科技冲击

除了入选国家、自治区的非遗项目哈节、独弦琴以外,其他传统民俗和技艺因科技冲击,缺乏资金和力量扶持,正在逐渐被人们遗忘,比如高跷捞虾等习俗,因为现代渔业科技的更替,已很少有人使用,面临消失的风险。

(五)民族文化传承方式欠缺特色

京族人民聚居的京族三岛有着沿边沿海的地域优势,但目前的传承方式比较传统,缺乏地域特色和创新探索。在传承民族文化的道路上,关注点只停留在哈节、独弦琴技艺等几个“非遗”项目上,只谈传承不谈传播,文化宣传的手段比较闭塞,没有“走出去”的能力和勇气,限制了京族文化发扬壮大。

三、京族文化传承和发展路径

(一)从教育着手,建立京族文化教育普及链条

在中小学开设京语课程,普及京族民谣、舞蹈、乐器知识,在青少年中培育良好的民族文化氛围;在中职、高职院校开设京族文化课程,教授独弦琴技艺、京族服饰制作技艺、鱼露制作技艺等,帮助职业院校学生掌握本地特色文化技能。同时,结合实际,开发京语教材和教学资源,鼓励有能力承担科研课题的单位研究整理京族文化,物化固化京族文化,形成一系列文化研究成果。另外,社区教育普及也应该被重视,将京族生态文化保护列进村规民约,在京族三岛设立京语、京族风俗文化宣传栏。各地青年驿站、社区活动中心开设京族文化课后兴趣班。依托本地学校资源,设立京族文化体验夏令营。强化京族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从社区教育出发,带动周边群众学京语,带头传播京族文化。此外,还要鼓励家庭传承。重视家风建设,鼓励京族家庭从小为孩子创造学习京语和京族文化的环境,当地政府开展优秀京族文化传承家庭评比活动,为积极推动京族文化传播的家庭颁发牌匾,并给予物质奖励。同时,政府宣传部门多多挖掘本地京族家风建设的典型案例,向社区和村镇推广。

(二)整合资源,优化平台管理建设

一是充分利用东兴“非遗”长廊平台,举办民俗文化活动月,推动每个基地推出代表性品牌活动项目,使“非遗”平台有血有肉,成为实用性更强的民族文化传播平台。例如,在京族独弦琴艺术传承基地、京族民歌传习基地举办培训班,为学员颁发结业证书,吸引更多外地民乐爱好者到京族三岛采风学习。二是在京族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推出各类有趣的文创产品,如参照各地博物馆推出的网红雪糕、文化元素下午茶等。依托场馆的文化元素,还可以举办京族文化剧本杀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文化体验活动。三是在京族服饰制作技艺生产性保护示范户、独弦琴艺术传承示范户策划开展线上线下沉浸式体验活动,线上可开展直播活动,向广大网友推介京族文化,线下可开展京族服饰穿戴体验、独弦琴入门体验课等活动。

(三)培育人才,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培计划

依托本地区高校,定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培计划,培育一批热爱京族文化、有能力传承京族文化的青年人才队伍。加大资金扶持,帮助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成立工作室,设置传承人学徒制,为学徒提供就业机会。通过工作室的平台支持,为京族文化培育一批年轻的传承人,避免传承出现断层。

(四)提升文化价值,开发特色民俗旅游

由政府部门牵头,积极探索“文化+旅游”模式,努力寻找出一条创造性传承、创新性发展的道路。统筹规划京族三岛的生态旅游发展计划,在保护好本地生态和文化的前提下,逐步推动旅游项目落地实施。引进现代旅游发展模式,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民俗旅游项目,借助沿边沿海的区位优势,将京族文化元素与海洋景观、边境旅游等融合起来,让京族文化走出东兴、走出国门。打造京族文化形象代言人,用接地气的故事讲述京族文化,让民族文化的魅力走进人们心中。整合民间文化资源,策划开展京岛实景演出,打造大型山海舞台剧,融入京族服饰、民歌、民间传说等元素,为游客讲述京族故事。挖掘京族民居建筑的文化元素,建设独居风格的京族风情街、京族民宿群,让京族的民居成为潮流,世代相传。

(五)重视文化的社会价值,积极拓展文化产业链

发挥京族文化的社会价值,继续依托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让京族医药走向国际,促进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统筹规划拓展当地有区域优势的渔业、红木产业、跨境商贸、口岸经济,为更多人才提供就业创业的机会,让京族青年回到家乡、建设家乡,为京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经济基础和人才基础。

  京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文化财富,促进京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建设文化强区、实现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的题中之义。京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任重道远,通过教育保障、平台建设、人才培育、产业推动等方式,为京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内生动力和外在推力,有效解决人才匮乏、平台缺乏、资源不足、特色欠缺等现实问题,为实现民族团结、共同繁荣提供了实际可行的方案。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