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俗是社会学和文化学都很重要的研究对象。就婚姻而言,其形式的变化与风俗的形成,既反映了人类自身的进步,也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因而它是衡量人类文明的一个尺度[1]。婚俗是人类社会举足轻重的习俗之一,是国家和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婚俗的形成和变化主要受政治、经济、地域、战争、人口流动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择偶标准、婚姻观念和婚礼形式反映了社会文化的价值取向。傣族传统婚俗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有变化、有妥协、也有坚守和调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1 男女双方的认识
无论在哪个时代,男女双方的认识是婚姻的第一步。自商朝开始,媒人(行业)的诞生加固了传统婚姻的程序化。汉族的婚姻遵循“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但相比于汉族,在傣族的传统婚俗中,男女双方的认识更为自由与浪漫。1.1 传统的“相亲”方式
1.1.1 丢香包活动丢香包是傣族青年男女传情达意的一种方式。香包是傣族姑娘亲手缝制而成。香包的形状类似立体的菱形,在香包的四角分别缀着五彩的花穗。
扔香包是傣族男女认识交流最常见和最有效的一种方式。女子通过向男子丢香来表达爱慕之意。丢香包活动一般是在传统节日中进行,尤其是泼水节。在节日这一天,各村寨都会在村寨的广场或是较开阔的地方举办丢香包的活动,其目的是为青年男女提供了认识(相亲)的机会。村寨里的单身男女都需盛装出席,男女青年各站一边,两边相距约三米左右。姑娘们会通过自己的办法走到心仪男子的附近,然后把香包扔该男子。如果被扔香包的男子也中意扔香包的女子,则主动接住,然后开始双方开始走动接触。
1.1.2 吃赶摆鸡
“吃赶摆鸡”也是傣族青年男女认识(传情达意)的主要方式之一。在传统节日当天,傣族姑娘们会杀鸡,小伙则来买鸡肉。如果姑娘不中意这个小伙子,姑娘就会高价卖,姑娘若是看上了小伙子,则会低价卖,这样小伙子便一下子就能明白了姑娘的心意,既直接又含蓄。如果小伙子也有意,两人就端着鸡肉,搬起凳子,找个僻静的地方开始聊天、倾吐爱慕之情[2]。
1.1.3 立镜树活动
在冬季,每个村寨的寺庙都会举办立镜树活动(傣语音译),这也为单身男女青年提供了“相亲”机会。傣族人会缝制一种旗帜然后挂在一棵竹子上,这种旗帜在傣语中叫“东”,旗帜上会缝着一个小镜子,活动因此而得名。在这期间,青年们就会带着各种零食小吃来到寺庙里,然后围坐火堆边聊天、谈心,男女双方可借此机会了解对方,彼此心仪的男女可悄然退到一边私聊。
傣族人们利用传统节日,举办各种活动为男女青年创造相识的机会,这也形成了傣族传统的相亲方式。人们在“相亲”的活动中,通过各种形式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爱慕之心,在“相亲”过程中处处都体现了男女双方自由的双向选择,由此可见傣族人们一直以来都提倡和崇尚婚恋自由。
1.2 现代的相亲方式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得信息的手段和方法不断增多。人们相互认识和交流的方式也在不断变化。现在单身男女的认识的方式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种:一是男女双方是同学、朋友或同事,自然而然地发展为对象;二是通过第三方的介绍,如亲戚朋友等熟人的介绍和媒人的介绍;三是通过网络认识(贴吧、论坛等网页信息;QQ、微信等通讯软件;抖音、快手等视频媒体)。这些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技术,缩短了人们的空间距离,打破了人们传统的认识方式和相亲方式,扩大了单身男女青年们的认识渠道,缩短了认识和了解的时间,加速了关系的发展。
傣族青年男女从传统的“相亲”活动到现代的认识方式,其形式变得更为多样,联系也变得更为便捷,但无论是传统的“相亲”活动,还是现代的各种“相亲”方式,其本质还是通过各种形式和活动,为男女双方提供认识的机会,整体依旧保持着傣族传统婚恋自由的原则。
2 择偶条件
2.1 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择偶标准
20世纪60年代以前,西双版纳完全以农业为主,耕地众多,因此优质的劳动力和勤劳的品质成为择偶的一项重要指标。此时,傣族青年男女的择偶倾向表现为:对男性更倾向于体格健硕、劳动力强、能力出众、吃苦耐劳。尤其是在寨子里小有名气和常被人夸赞的男性是最受女性追崇的。对女性更倾向于会持家、会生养、会劳作。良好的体力能够更好地从事农业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家庭的发展,因此良好的体力在这个时期具有择偶优势。2.2 20世纪60-90年代的择偶标准
这一时期的傣族择偶标准主要是基于双方的经济基础,又特别是男方家的经济条件。该时期傣族整体表现为文化程度低。在这个时期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可能获得好工作和更优质的生活。文化程度高一点的人有机会获得较为体面的工作,如进工厂、做办公室工作或进国家体制内,这群人手捧“金饭碗”,物质条件和经济基础有保证,因此他们在婚恋中具有顶级优势。其次就是有一技之长,能够赚钱养家糊口,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束缚的人在婚恋市场中也具有很大的优势。再者,就是农村中有一定声望且殷实的家庭,也具有择偶优势。2.3 21世纪的择偶标准
在新时代里,人们的择偶标准也在发生改变。整体呈现出从单一到多元的发展态势。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因此精神追求成为时代的主题。在择偶中,年轻的人们也开始注重三观的一致和精神的契合,择偶标准呈现出更多元化的趋势。虽然经济条件不是唯一的指标,但依旧是择偶标准中非常重要的参考条件。择偶优势从体力优势到物质优势再到经济优势,这些都体现出经济基础在择偶中的重要作用。择偶条件的本质还是考虑到未来婚姻是否能有一个好的保障。即使是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择偶标准中经济条件依旧是最为重要的衡量标准之一。因此可以看到我国傣族婚俗中择偶条件虽然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其本质还是依旧看重双方家庭,又尤其是男方家庭的经济条件,目的是考虑到婚后家庭的可延续性。
3 婚姻观念
婚姻观念是人们对婚姻的主观与客观认识的系统化之集合体,婚姻观念跟传统习俗、政治、经济相关,整体来说是趋于稳定的。3.1 从妻居习俗的改变
在傣族的传统婚俗中有着“三年来、三年去”从妻居的习俗,即结婚后丈夫在女方家居住三年,男方需帮助女方家从事劳动。在解放后,这种从妻居习俗发生了改变,男女双方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商量,如哪家更缺劳动力,就去哪家生活。比如,男方家仅一个儿子,家中缺乏劳动力,男方家可以向女方提出要求,提前把新娘带到丈夫家。如果是女方家缺乏劳动力,男方就可以长期在妻子家居住生活。这样的婚姻习俗,究其原因还是劳动力的互补,这种婚姻习俗更像是双方家庭“1+1≥2”的结合模式。当生产力不断提高,农业已不全靠体力劳作,农民也有进城务工的机会,因此从妻居的习俗也就慢慢改变了。自跨入21世纪以来,傣族基本结束了传统的从妻居的习俗。现代婚俗,跟汉族接近,除了入赘外,一般都是在男方家生活。
3.2 民族内婚制到族际通婚的转变
“通婚圈是用来描述择偶规律和结构的重要‘指标’,表示某一社会群体成员婚配对象的来源范围,通婚圈的大小指示着某一区域内成员的婚配对象的来源情况,能够反映一个家族、社区、地区乃至国家与其他区域之间社会经济交往状况。[4]”内婚制是指在一定的血缘或等级范围内选择配偶的一种婚姻,也称之为族内婚。内婚制常表现为不与外族通婚。但在某些民族中,其通婚范围除了与血缘有关之外,也和民族、宗教、等级、阶层等有关系。在傣族的传统婚姻习俗中,内婚制包括等级内婚、地域内婚和民族内婚。
20世纪60年代以前,在傣族村寨中盛行寨内婚,就是青年男女只与本寨子的互通婚姻。到了20世纪70、80年代开始可以外寨通婚,但只允许嫁娶本族的人,不与其他民族通婚。如果与其他民族通婚,则需要搬离寨子,断绝往来。内婚制,主要解决了男女青年的婚配问题,同时也有助于族群壮大和内部的团结与帮扶,也有利于族群抵御外来威胁。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通讯的便捷,傣族社会与外界互动和往来增多,婚姻的封闭性也逐渐被打破。在曼迭村,婚姻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婚姻不再受民族、地域等的局限和影响。内婚制的转变和族际之间的通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傣族传统婚俗的进步。无论是“从妻居”的改变还是族际通婚的变化,究其根源还是人们对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国情稳定和国家富强的渴望、期盼与认可,也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婚姻对家庭带来的互补和增效功能。
4 传统婚俗与婚礼
4.1 嫁妆
传统的傣族嫁妆主要以银器首饰为主,女子结婚当天一般都会配戴父母为其定制的银腰带、银手镯等物件。除银器外,傣族的嫁妆还有被子、被褥、柜子、“归”(傣语发音,是一种傣族所独特编制的储物器,一般是一对中等大小的器物,用来放衣物等东西)、凳子、一袋米、凉席、水桶(以前的傣族社会吃水是去水井里挑打,且傣族人民酷爱水,又被称之为“水的民族”)等。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现代傣族嫁妆也发生了变化。现代的嫁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嫁妆,嫁妆可根据女方家的经济条件来决定嫁妆的种类和数量。嫁妆可以是金银首饰,也可以是家具家电,还可以是电动车或者轿车等,但是细小的东西还是与传统嫁妆一致,只是有少部分被其他物件取代。如傣族传统的“归”、凉席等已经被现代化的家具所代替,不再是必备的嫁妆。女子一般携带的银腰带也换成了金腰带。
与传统婚嫁风俗中的彩礼和嫁妆相比,虽然现代的更为名贵和丰富,但并无本质的区别,只是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收入的增长,发生了一些形式上的变化而已。
4.2 宴席的转变
在过去的婚宴中,菜肴是颇有讲究且富含深意的,在宴席中有9道必不可少的菜肴,其中有个3素菜,4个插荤,2个荤菜。第1道菜:菠萝蜜炖猪脚。菠萝蜜果肉较多,寓意多子多福。
第2道菜:杂菜。它是用青菜苔加入酸多依果酱、红糖、肉汤烹制。在出锅时还要撒一点芫荽(俗称香菜)和干辣椒。这道菜酸、甜、苦、辣,可以说是五味俱全,寓意人生五味,夫妻从此开始真正幸福的家庭生活。
第3道菜:油炸茄子。这道菜肴是用鸡蛋和茄子煎炸而成,整盘菜形状就像是一片片金币,寓意多子多福、富足美满。
第4道菜:油炸酸芭蕉,寓意祝福新人生活幸福、和和美美。
第5道菜:蒸小河鱼,这种鱼长不大,用芭蕉叶包起来蒸。这道菜肴寓意生活美满。
第6道菜:青椒炒肉丝或肉片,这道菜的含意是生活富足,充满活力。
第7道菜:酸笋煮鸡(牛肉)。这道菜的含意是锦上添花。
第8道菜:血炖,生血加各种配料炖。象征吉祥。
第9道菜:番茄煮凉粉。这道菜的含意是和和美美,平平安安。
以上9道菜肴,是傣族村寨里一般家庭传统的婚宴菜谱。如若家境富足会再增加几道菜。
现代的傣族婚宴多数都不采用这种传统的宴席了,而是直接在酒店办婚席。因为酒店的菜品更为丰富,摆盘更加美观大气,同时更省时省力,还不用操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主人家的财力。酒店婚宴中依旧会保留传统9道菜中的4道菜。现在的婚宴常见菜肴有傣族剁生、包烧猪肉(傣语称“盒嫩”)、牛肉炖汤、喃咪(傣族菜酱,用来与炸猪皮、黄瓜等蔬菜搭配)等。但在农村,仍然有少数的家庭沿用传统的婚宴方式。
宴席的形式和菜品都在变化,但其形式依旧按照传统婚俗在进行,宴席的功能和文化内涵并未发生本质性的改变。
4.3 婚礼仪式的转变
传统的傣族婚礼是在家中举行,通常要连续举办三天的宴席,结婚的仪式则由族中的长辈主持。婚礼过程中一定会有傣族特有的拴线仪式,拴线是婚礼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对新婚夫妻的祝福,也是傣族人对美好生活的期许。而现在的傣族年轻人更倾向于将婚礼承包给婚庆公司,然后在酒店举办婚礼,新人倾向穿现代婚服、举行现代婚礼仪式,走现代婚礼流程,行现代婚礼互动方式。不管是现代酒店宴席,还是农村婚宴,虽然形式上有些许变化,但其目的都是为了聚集周边亲人和朋友。一是告知大众,新婚夫妇的婚事;二是感谢大家的祝福。不管是传统的婚礼仪式,还是现代化婚礼流程,其目的都是让大家感受婚姻的喜悦,向新婚夫妇送去祝福等。
5 结语
婚姻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不能单纯地说是男女双方间的私事,婚姻的选择,一定程度上与特定时代的文化价值取向、经济发展状况及民族心理等诸方面因素相关。因而,婚姻的缔结通常是按一定仪式或礼节而进行,从而将婚姻双方及其家庭的各种社会关系联系在一起[5]。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通讯的便捷,地域间互动和往来增多,外来文化的冲击与影响、国家婚姻法律等因素对傣族传统相亲方式、婚姻观念、婚礼习俗等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使傣族婚姻的封闭性逐渐被打破,走向部分的改变和调试,以适应新时代的社会发展。
傣族婚俗在相亲形式、择偶条件与标准、婚姻观念和婚礼形式上有部分变化,但是其婚姻的本质依旧还是为男女青年提供各种认识的渠道、考虑婚姻给家庭带来的互补和增效功能、婚后家庭的可延续性、婚礼的功能和内涵等这些本质性的婚俗文化并没有改变。这也体现出中国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在调整其外在的形式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但其本质和内涵依旧稳定,这也是中国文化能在历史长河中延续下来的原因所在。中国文化的稳定性,也是中国文化长盛不衰的根基所在。■
引用
[1]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5.
[2] 付声晖.论傣族婚姻习俗的变迁——以西双版纳州勐海县M寨为例[J].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16,18(4):53-56.
[3] 王大钊.传统与现代的嫁接——土族传统婚俗的现实价值观探讨[J].青海民族研究,2014,25(3):91-93.
[4] 周皓,李丁.我国不同省份通婚圈概况及其历史变化——将人口学引入通婚圈的研究[J].开放时代,2009(7):100-115.
[5] 刘星雨,苍铭.《滇省夷人图说》中的婚俗图像解析[J].广西民族研究,2016(4):81-87.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