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教学模式下的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实践

时间:2023/11/9 作者: 海外文摘·艺术 热度: 19918
□王慧/文

1 教学模式中的“探究式教学”

什么是探究式教学,关于探究教学的模式在名称上复杂多样,在外国有发现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训练教学法,抛锚式教学等复杂多样的教学方法[1],在中国有任务驱动性教学,问题解决学习,自主探究式教学等,尽管有着各式各样丰富的教学方法,但这些都离不开一个核心,就是“探究”。顾名思义,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引导,通过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参与课堂中去,寻求答案。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学生需要将情感和认知都带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同时满足学生主动学习的条件。学生即便受到外界的刺激和推动,对于知识的掌握,发现和领会都要来自个体内部。罗杰斯还认为,促进学习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让学生直接体验到面临问题。

1.1 探究式教学的来源

教育界把探究教学作为一个专门的对象来研究则始于20世纪初期,在中后期发展到高潮。国外探究式教学最早在20世纪50、60年代,“探究”作为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其合理性已被各国学者所认同。1959年,布鲁纳在美国科学院召开的中小学教学讨论会上正式提出了“探究发现法”的教学策略[2]。1961年,施布瓦最先使用“探究学习”一词,并对探究学习进行了大量研究。

  考察中外的教育史不难发现,具有探究成分的教学活动自古有之。古希腊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通过问答的方式,不断揭示双方谈话中的矛盾之处,启迪对于问题的思考,进而探究真知,充分体现了“人文精神”。这种提问题的方式恰恰反映着要探究事物的本性。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想法、观点,思考过后形成的内容,用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理解过后才能够创新,要让学生听得懂的基础上,也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才真正能够说是明白了。以上观点都表明探究对于学生学习的积极影响。

1.2 “思考”与“探究”的联系

教师要促进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将书本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在理解的过程中便于纠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能思考的人的力量是无限的。思考能力是最核心,最根本的学习,直接决定学生学习的水平和质量,学生只有通过思考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论语里面也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正是点出了思考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学习中,思考能力表现在提问能力,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考的起点是问题,正是有了问题的产生,学生才会进行思考,而探究式教学直白的讲就是解决一个个难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的大脑进行转动思考,学生从寻找答案的路径中来解决所面对的一个个问题。问题的设计应体现一定的思维含量,避免答案显而易见的问题。

  作为教师要做的就是如何规划自己的课堂,如何带领学生进行思考,但这不是单一的设置教学“圈套”让学生往里面套。不仅要避免学生对于教师的完全“信任”,而且要让学生敢于批判,敢于质疑,敢于突破自笔者,敢于创新。思考伴随学生,同时思考着的学生拥有无尽的潜能,师生思想的碰撞所产生的火花,将是点亮每位老师教学之路的明灯,也是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宝贵的财富和经验。充满思考的课堂,更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学习状态,明确学生学习的需求,唤醒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品质。

2 音乐教学实践中开展“探究”的实际应用

2.1 音乐教学实践的现状与问题

在进行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有音乐基础的同学少之又少,同时学生又缺乏自信,想要普及乐理知识只能从最基础的音符、音阶开始,并且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传递知识。学生能够识别节奏节拍,谱号调号,识别简谱与五线谱是为将来进一步进行教学打好基础。准确的打击节拍,感受音乐情绪情感与速度是学生的情感体验,需要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大胆地分享自己的体会,认可学生的答案并进行举一反三。在第一学年音乐课中,由于学生对音乐的欠缺,他们很难融入到探究中去,没有基础知识储备,无法在原有的知识上进一步建构,这对笔者的教学产生了巨大的挑战,既要弥补学生知识的不足,又要争取达到课程标准所设立的要求。笔者所在的中学,很多学生在小学阶段并未有音乐方面基础。如果学生能够在小学阶段就能接触到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为初中音乐课堂打下良好的音乐基础,那么对于音乐的教学会更容易进行,更能够在课堂中开展活动,从而更进一步探寻音乐的魅力。

2.2 发掘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探究式教学中不断思考的问题

教师通过将课堂归于学生,由学生主动的推进课堂的进行,不仅是考验教师对于课堂的把控能力,还对学生提出了新的挑战,考验学生对于问题的发掘,思考问题方式的改变。对于如何有效合理地提问,课堂活动如何设置并实施是老师们在备课过程中的重点,这需要一线教师不断创新自己的授课方式,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在一次次的教学活动中,更快速地发现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以便于以后的学习中对症下药。学生的创造能力需要老师不断加以引导,一步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

  在人音版七年级下册《在银色的月光下》一课中,笔者让学生们根据音乐画出乐曲的旋律线条,惊喜地发现一位女生一改笔者在黑板上列出的横向式的音阶,她在自己的本子上将音阶竖着列了下来,这样的方式,能够更加清晰直观看出音阶,分辨乐曲的高低起伏。这正是体现了学生有无尽的想象力与创造能力,因而笔者更坚定的认为,发掘学生的潜在能力,拓展其思维是现代教育教学中不断思考的问题。作为教师要研究性设计课堂,进行创造性课堂实践,学生的这一方式也为笔者在后续的班级授课中,提供了新思路,这一过程是学生与老师在互动中所产生的良好收益。因此,作为教师更应大胆地将课堂归于学生,充分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来推动课堂的进行。

2.3 课堂中有效的引导,为推进探究式教学提供良好动力

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普遍缺乏自信。在讲授《天空之城》一课中学生普遍沉默、不积极,很难能带动学生情绪,在提出让他们说一说印象深刻的影视作品时,都在默默作答,没有敢于举手回答的。学生在不确定自己回答的答案是否合理时,会产生胆怯心理,因而不敢举手回答。这时需要教师加以正确的引导,当笔者在黑板上写下影视作品——《雪岭雄风》,其中的主题曲《你从未离去》是深受同学们喜爱的歌曲,其中的歌词也尽显励志。笔者的这一行为,这一下子将笔者和学生的距离拉近了,写下的作品接近学生的日常,贴近学生生活,他们也因此更加信赖老师。笔者为学生提供了可回答的范围,接着,笔者提示学生还要再列举三个作品时,逐渐有声音冒了出来,而后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都希望老师在黑板写下自己的答案,将学生的思路打开,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声音,是需要教师努力去发掘并实现的。通过这一案例,恰恰说明教师合理的引导,是能够带动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只是需要老师掌握合适的方式方法,真正地做到亦师亦友。实现这一目标,是基于学生对于老师的信任,以及突破自己内心的束缚,愿意去打开自己,乐意去思考并且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中去,这对于提升学习效率有着巨大的作用,教师合理地问题设置,以及完善活动方案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打磨和实践的。

2.4 课堂活动的开展,为探究式教学提供动态学情

音乐课中,开展丰富多样地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的学习中去,2022年版的新课标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通过参与各项艺术表现活动,展现自己的个性,能够在实践中增强团结协作能力,在实践中增强自信心,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紧密地联系。教师对于课堂活动的设置,既要充满知识性又要使学生能够在丰富有趣地活动中感悟音乐。教师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来实现对于音乐的学习,使学生对于音乐的感受更加全面,从而提高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提升审美能力培养健全人格。

  在《沂蒙山小调》一课中出现了“鱼咬尾”的作曲手法,笔者提出让学生也来进行旋律的创作,让每个人都来当一下“作曲家”,写出属于自己独特的作品,在课堂的一半,已经讲解过这一独特的创作手法后,学生都表明听懂了,那么剩下考验的便是学生们的乐感,考验学生对于音乐旋律的感悟。事实上,学生最后呈现的效果不尽人意,出现了很多跨音域的两个音挨着,就是所谓的“大跳”,显然学生对于音程的了解还不够充分。反映出对于先前知识的欠缺,通过这一活动,检验出来学生对于知识把握的不足,反映出了对于先前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也恰恰反映出了学生的学习困境。因此,更便于教师在以后的音乐教学中能够有所侧重,找准问题关键,克服难题。

3 “探究式教学”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思考与结论

3.1 课后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认知是教学研究的出发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走进学生学习,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设置合理有效地教学活动。实际的课堂中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是生成性的,而不是预设的。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不论课前做了多么充分的准备,在实施的过程中都会受到诸如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认知水平等方面的影响[3]。出现预设以外的局面,这正是学生差异性和创造性的体现。面对这种局面,教师在课堂当中,呈现探究问题时,一定要有实时对课堂可能出现的情况有所准备。上课过程中要重视课堂上学生动态的学习情况,根据学情及时做出调整,在教学中按照预设方案关注学生学习达成的学情。

  课后的反思也是自我教学改进的必要条件,课后反思是自笔者备课的延伸,对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梳理课堂上的时效性,总结提炼出与实际教学中的差异,形成具体的教学感悟,从而进一步加强提升自己的课堂。这一过程需要教师拥有严谨的态度和理性自觉,更需要教师的奉献精神和自我提高意识。通过真实的教育教学,解决面临的问题,通过自己的专业阅读,理性反思,永不懈怠地终身学习!

3.2 教会学生“带得走”的知识

教师要勇于践行教育,不止于现状,不拘泥于教条,不限于经验。潜心研究,带领学生发现问题,探索知识,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拓展学习视野,努力成为“四有”好老师,真正地怀揣教育信仰,敬畏之心,追求科学的教育思想、教育技术,不断地自我超越,教学方法的不断优化,教学相长。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引领,从而点燃学生奋进的梦想。中小学的教育是基础教育,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发展打下基础,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目标,所教的内容应该伴随学生成长,是所谓“带得走”,陪伴学生一生[4]。这能使学生受益终生,达成这个目标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即时生效的,往往要经过漫长的过程才会产生效果。要学生“带得走”的知识技能,不仅是当下现在,也是未来成长中学习生活必不可少的品格与能力。■

  引用

  [1] 欧光南.论思想政治课问题探究式教学[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

  [2] 王亚改.四步探究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研究[D].洛阳:洛阳师范学院,2019.

  [3] 秦燕飞.问题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9.

  [4] 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