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和歌》是一种活跃在两汉、魏晋及南北朝时期的乐舞。20世纪80年代,汉唐流派创始人孙颖老师还原了《相和歌》作品。本文将阐述古代《相和歌》的发展过程与艺术风格,解读当代《相和歌》的诞生背景、结构、风格及表演要点,分析孙颖老师还原《相和歌》的艺术价值,进而帮助舞蹈学习者对魏晋乐舞及其背后的文化特点产生更多思考,在未来更好地学习、还原中国的古代乐舞作品。分析可知,古代宫廷乐舞《相和歌》是诞生于汉代,并在曹魏时期被魏明帝创新的艺术形式,这一舞蹈表现出高雅、清幽、避世甚至是颓废的风格特征。当代汉唐古典舞《相和歌》是汉唐古典舞创始人孙颖为舞剧《铜雀台》创作的再现三段式舞蹈作品,作品表现出柔和愉悦的总体风格。在表演作品时,舞者需要注意翘袖折腰构图展现,把握对奏乐而舞表演形式,正确理解表达魏晋舞蹈风格。当代的《相和歌》成功重现了古代的著名乐舞,并且为还原乐舞提供了有效的创作思路。
乐舞是一种场面相对宏大,多出现在宫廷燕乐等上层社会娱乐场景之中,能够体现特定时代社会艺术审美与社会价值观的舞蹈艺术形式。我国现存的史料记载了大量乐舞名称,如《大武》《相和歌》《秦王破阵乐》都为古代知名的乐舞作品。这些作品中的《相和歌》是一种活跃在两汉、魏晋及南北朝时期的乐舞,这一乐舞受到了多个朝代统治阶级及上层社会的喜爱。20世纪80年代,中国古典舞汉唐流派创始人孙颖老师还原了《相和歌》作品,当代的《相和歌》重现了古代本作品的展现形式,反映了魏晋时期上层社会的基本审美与当时的社会价值观。本文将会阐述古代《相和歌》的发展过程与艺术风格,解读当代《相和歌》的诞生背景、结构、风格及表演要点,分析孙颖老师还原《相和歌》的艺术价值。本文的内容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相和歌》一路发展而来的演变历程,从《相和歌》出发对魏晋乐舞及其背后的文化特点产生更多思考,并在未来更好地学习、还原中国的古代乐舞作品。
1 古代宫廷乐舞《相和歌》艺术概述
1.1 古代乐舞《相和歌》的形成发展
《文选》《宋书》《乐府诗集》等中国古代资料显示,古代乐舞《相和歌》最早诞生于汉代时期,其属于一种在宴会上表演的宫廷乐舞。在汉代时期《相和歌》为一套共有十三到十八首单曲及其配套舞蹈的乐舞合集,这套合集包含《度关山》《对酒》等不同舞蹈作品。根据当前史料记载可以推测,在汉代时期《相和歌》套舞中的不同单舞风格不同,如《对饮》的风格应相对豪迈,《陌上桑》等舞蹈的风格应相对柔美。但由于缺乏绘画舞谱及壁画资料,因此目前尚不能得知这一阶段《相和歌》中各个单舞的表演人数和表演形式[1]。在汉代末期曹魏政权建立,曹魏第二位皇帝汉明帝在元嘉年间命乐府改制《相和歌》。当时的《相和歌》选曲与汉代时期出现了出入,汉明帝在保留汉代《相和歌》中《江南》《东光》等单个舞蹈的同时加入了七首新曲,将汉代的十七曲变为十三曲,将一部《相和歌》变为两部,可以说在元嘉时期《相和歌》的内容出现了创新。汉明帝非常喜爱新制的《相和歌》,令舞者连夜表演“更递夜宿”。这一舞蹈形式从曹魏传到晋朝,又在南北朝时期流入了刘宋宫廷,并一直被统治阶级所喜爱。但由于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战乱不断的乱世,当进入隋朝后史料中没有了统治阶级与贵族观看《相和歌》的记载,由此可以推知由于战乱等原因这类舞乐的表演方法到了隋朝已经失传,而只在史料中留下了名字。
1.2 古代乐舞《相和歌》的艺术风格
《相和歌》是一种将演奏和舞蹈配合起来的乐舞表现形式,这一舞蹈名称中的“相合”指的就是演奏、歌唱和乐舞互为配合。所谓“丝竹歌更相和”,在汉魏时期《相和歌》的表演中,乐队在各个曲目中轮流演奏笛、古琴、琵琶、古筝等器乐,舞者合着不同的器乐表演风格不同的舞蹈。此外古代的节是一种演奏相对简单的打击器乐,记载显示古代的节演奏者在伴奏时需要一边击节一边歌唱。总体而言,《相和歌》具备乐舞相和,或者乐、舞、歌三种要素同时相和的基本表现形式[2]。从艺术风格上看,史料显示魏晋时期的《相和歌》各个单曲多讲述了类似“南柯一梦”的故事,如《江南》讲述了夏日江山采莲的场景,《乌生》用鸟的命运暗喻了任何阶层的人都不能逃避最终的命运,人的生老病死是命中注定的。这些作品在价值观上反映了魏晋时期名士在乱世中趋于逃避的思想。因此虽然这一舞蹈的古代版本已经不在,但可以推测古代《相和歌》表现了高雅、清幽、避世甚至是颓废的风格特征,但在套舞中不同单舞的基本风格也各不相同。
2 汉唐古典舞《相和歌》的当代舞台重现情况
2.1 作品创作背景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以我国古代乐舞、民间舞蹈、戏曲等艺术形式为灵感原点的中国古典舞艺术体系形成,在此后的十余年间我国艺术工作者陆续创作出了部分中国古典舞佳作。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进入了艺术的大发展时期,在这一阶段孙颖创立了汉唐古典舞这一中国古典舞流派,并着手创作第一部汉唐古典舞舞剧《铜雀伎》。由于《铜雀伎》还原了汉末魏初阶段艺人与上层社会的生活,因此孙颖联想到应该为舞剧创作一部还原当时乐舞的作品,因此在研究了大量汉魏时期关于《相和歌》的资料后,以尊重“相合”的舞蹈形式及当时慵懒审美、社会价值观的方式创作了汉唐舞蹈舞台作品《相和歌》。
2.2 作品结构
当代汉唐古典舞《相和歌》为“A+B+A1”的三段式结构女子群舞。在A段中女子群舞者抱鼓上场,将鼓放在地面上用脚踏鼓,在鼓的打击乐声音和歌声中展现汉代时期翘袖折腰的小水袖舞,这段舞蹈风格慵懒松弛、柔和舒展。进入B段,群舞者在舞台上不断变换队形,部分舞者将部分鼓抱离舞台并离开舞台,五名舞者将三个鼓放在脚下排列成三角构图,然后接替地踏动三个鼓展现更加热情的翘袖折腰舞,本段舞蹈的“相合”风格更加热情奔放。此后的A1段落为A段的重现,但本段的动作速度更快而幅度更大,因此相对于A段而言,A1段落的风格相对活跃热情。此外在部分表演版本中编导取消了A1段落,因此也有部分表演版本的当代《相和歌》为“A+B”两段式结构。2.3 作品风格
当代版本的《相和歌》是一部女子群舞者一边表演汉代小水袖动作,一边用脚踏鼓并歌唱,从而使歌声、舞蹈与打击乐声“相合”的女子小水袖群舞,这一作品表现出了柔和愉悦的风格。在这一舞蹈中,女子舞者使用了大量背水袖、折袖等动作,并在折袖动作中通过向上甩水袖的方式,使水袖向手腕上方弯折,这时水袖延展了女性舞者的身体线条,动作强调了作品阴柔的美感,而翘袖的弯折构图又表现出一定的俏皮风格。2.4 作品的表演要点
2.4.1 翘袖折腰构图展现翘袖折腰舞是活跃在汉代及魏晋时期的一种知名乐舞形式,当代出土的汉代及魏晋画像砖显示,这类舞蹈在构图上表现出强调弯折而体态倾斜的特点。在《相和歌》中,舞者需要把握小水袖舞种翘袖折腰的构图特点,通过体态与发力使自己的躯干倾斜弯折也就是“折腰”,同时使水袖“翘”也就是在运动的瞬间与单侧手臂形成特定角度,而非形成一条直线。在《相和歌》A段中,舞者抱鼓上台,将鼓放在舞台上,向左侧转身并略微下腰,并向左上方抛起小水袖,使小水袖瞬间与右臂形成60°。在这一动作中舞者需要注意在踏步并抛袖折袖的动作中放松腰部肌肉力量,向后下腰表现出“折腰”的构图,并向身体前上方发出一个弧形而非直线型的力,使水袖成功弯折。在此之后舞者以左腿为主力腿转向右侧,向前弯腰做出一个更明显的折腰动作,此时舞者需要从左肩开始向右臂及手肘、手腕传导力度实现折袖。
2.4.2 对奏乐而舞表演形式的把握
在我国多个朝代中都曾出现奏乐而舞的舞蹈形式,但不同朝代的本类舞蹈形式与风格不同。如在唐代一些男子表演的击鼓舞蹈中舞蹈的风格比较高亢热烈,因此奏乐动作的幅度和力度比较大。而《相和歌》是由女子表演的慵懒、柔和风格舞蹈,这一舞蹈的“相合”风格比较即兴慵懒。为了正确展现作品的表演形式特点,在风格柔和平静的舞蹈A段踏鼓动作中,舞者应保持躯干与头颈稳定不动,将踩鼓一侧的腿抬起来将膝盖落下,用全脚掌踏鼓从而达到演奏出打击乐声音的目的。在踏鼓时,舞者的躯干、头颈和水袖都不应随意摆动,否则《相和歌》慵懒地奏乐而舞形式就会出现偏差。而在舞蹈B段中,群舞者多次做出用主力腿踏地从而抬起重心,随后用动力腿上鼓,在上鼓时发出打击乐声音的同时向身体两侧扬袖的动作。在这一动作中舞者应抬起身体的整体重心,在向鼓面落下动力腿时用全脚掌击鼓,将整个身体的重量压在鼓面上,并在重力作用带来的落腿惯性中顺势出袖,从而使动作流畅自然,使舞蹈中比较热情的B段同时展现出流畅自然的风格。
3 对重现古代乐舞作品价值与创新方式的思考
3.1 重现价值
《相和歌》首先成功重现了我国古代乐舞中非常重要的《相和歌》舞蹈,并用当代的舞台舞蹈形式展现了魏晋朝代区别于其他时代的慵懒、颓废审美风格。魏晋时期慵懒的艺术审美的确在漫长的历史之中广泛影响了中国的艺术面貌。但由于当时的大部分艺术作品都已经失传,因此在当代环境中,国人往往只能够通过“竹林七贤”的故事,宏观地了解魏晋时期的文化与艺术审美。而《相和歌》成功重现了魏晋时期的宫廷乐舞,并通过体态、道具动作及“相合”的形式,通过视觉与画面传递了这种慵懒、即兴的审美特点。3.2 重现古代乐舞作品的创新方式
还原古代的舞蹈作品,是众多舞蹈艺术工作者的梦想,但在实际操作时编导却容易面对无从下手不知如何进行的问题。《相和歌》的创作过程,使当代的更多舞蹈艺术工作者了解了重现古代乐舞作品的思路,同时了解了应如何用创新适合当代的方式复原古代的乐舞作品。孙颖先生复原古代舞蹈的经验与创新思路值得当代的舞蹈艺术工作者借鉴。4 结语
综上所述,古代宫廷乐舞《相和歌》是诞生于汉代,并在曹魏时期被魏明帝创新的艺术形式,这一舞蹈表现出高雅、清幽、避世甚至是颓废的风格特征。当代汉唐古典舞《相和歌》是汉唐古典舞创始人孙颖为舞剧《铜雀台》创作的再现三段式舞蹈作品,作品表现出柔和愉悦的总体风格。在表演作品时,舞者需要注意翘袖折腰构图展现,把握对奏乐而舞表演形式,正确理解表达魏晋舞蹈风格。当代的《相和歌》成功重现了古代的著名乐舞,并且为还原乐舞提供了有效的创作思路。虽然当代可见的《相和歌》是我国舞蹈艺术工作者通过还原推出的舞台舞蹈作品而非古代舞蹈的原板,但这一舞蹈的风格与表现形式精准还原了古代艺术,这一作品的成功反映了孙颖先生严谨的艺术态度。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国舞蹈编导和舞者可以在汉唐舞的编创与表演中继承孙颖先生的工作态度,通过努力还原更多的古代乐舞,使中国的舞蹈文化被更多国内外观众所熟知与喜爱。■引用
[1] 张佑晨.论古典舞《相和歌》中音乐对舞蹈的引导[J].大众文艺,2018(12):131-132.
[2] 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