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层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地方特色文化显著的“喊天节”呈现出其背后关于自然崇拜及寨际关系的文化内涵,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民族自信心、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等多种现代价值。近年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民族传统节日也面临着诸如传统文化内涵淡化、外来文化冲击、宣传力度不足等现实困境,这些问题若不引起重视,长此以往,势必影响传统节日文化的健康长效发展。因此,需要进一步制定民族文化保护机制、强化教育学习、丰富传统节日的传播载体。
2011年4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颁布的《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实施意见》(黔府办发〔2011〕50号)文件指出:“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是构建和谐贵州、增强全省各族人民文化认同感、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内在要求,是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这些实施意见有利于开创少数民族文化工作新局面,推动贵州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喊天节”是黄岗侗寨传统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是侗寨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加深民族情感与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纽带,是促进黄岗侗族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不仅有着教育后代的精神价值,而且还蕴藏着重要的经济价值。所以,充分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独特魅力,是新时代必须思考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问题。
1 “喊天节”的文化内涵
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最丰厚的遗产,不仅能从中能展示出一个民族古老而深厚的文化精髓,也能折射出民族历史和文化变迁的轨迹。民族节日以一种表象而深刻的方式承载和传递着本民族所特有的传统文化。“喊天节”是侗族历史文化的产物,作为一场盛宴,展现了侗族的衣食住行、民间信仰、传统艺术、同时也彰显了侗族文化中的伦理道德、传统礼教、审美情感等。“喊天节”来临之际,全寨人民热情高涨,翘首以盼,男女老少都会盛装出席,精致打扮,每个人对此都是殷切期待。节日当天,村民们会提前迅速聚集在一起,这已成为彼此心照不宣的不成文规则。在节日举行过程中,村民们听从鬼师和寨老的指令,齐心协力做好祈雨仪式,虔诚地向神灵祈求降雨。除了喊天之外,还增加了歌舞表演以及巡游等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节日当天所有人载歌载舞,吸引着代代青年男女加入其中,这有利于人们更深刻地了解和认识民俗文化特点,有利于增进民族友谊、促进民族团结,加深民族感情,凝聚民族精神。“喊天节”是由寨老主持的一项祭祀仪式,人们庆祝“喊天节”目的是希望通过祭祀普降甘霖,以此来为祈福求吉,表达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农业丰收等愿景。节日中的祭祀、祈祷和共同饮食等仪式呈现出的是背后关于自然崇拜及寨际关系的文化内涵。在自然崇拜方面,随着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喊天节”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在黄岗侗寨愈发隆重。一方面是因为种植糯稻,需要大量的水,尽管有人工降雨,但稻田大多位于山腰或者山顶,仍然需要依靠自然降水来满足糯稻的生长需求,所以侗寨的雨水灌溉仍未得到较好的解决,求神祈雨仍是村民的重要精神寄托[1]。另一方面,“喊天节”祈雨这一仪式是神圣与世俗之间的桥梁,定期举行仪式能带来比“降雨”这样的物质结果更为重要的,是全民自然崇拜的精神结果。在寨际关系方面,“喊天节”是加强寨际沟通的重要桥梁。每当农历六月十五“喊天节”到来之时,周边的小黄、高增、银潭等村寨都会前来参与,欢聚一堂。这也是“喊天节”作为传统节日能延续至今的重要原因[2]。因此,“喊天节”不仅是侗寨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加深民族情感与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纽带,其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更是促进黄岗侗族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2 新时代背景下黄岗侗寨“喊天节”面临的困境
2.1 传统文化内涵淡化
随着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喊天节”逐渐被外界所知晓,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殊不知在高度发展的过程中其传统文化内涵也悄然发生了新的变化。首先,人们庆祝“喊天节”目的是希望通过祭祀普降甘霖,以此来为祈福求吉,表达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农业丰收等愿景。但如今,由于人工降雨影响降水时间和数量,“喊天节”的祈雨和占雨已失去了神秘色彩,“喊天节”原本沟通天人的意义已一去难再返。其次,“喊天节”的娱乐性特点被不断放大。以往,许多游客前往黄岗侗寨是因为这一节日新颖有趣,并且此前从未听说或者体验过,被其原生态、神秘的面纱所吸引。但其实游客对“喊天节”的起源、历史、内涵以及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可以说是知之甚少,甚至是一无所知。从表象来看,“喊天节”正由娱乐神灵日渐倾向于娱乐大众,其文化内涵在不断地丧失。最后,为了更好的吸引游客注意力,喊天节”不再只是在固定的时间开展,而是次数越来越频繁,商业化趋势逐渐浓厚,这种“千篇一律”的活动不仅削弱了游客对于“喊天节”的期待和好奇心,显然也无法有效传承“喊天节”所蕴藏的人文以及文化内核,对当地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2.2 外来文化的冲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当地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发生激烈的碰撞。近年来,外来文化、思想、休闲娱乐方式不断涌入黄岗侗寨,人们意识到本民族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截然不同时,往往会无意识的模仿甚至是盲目的崇拜外来文化,导致自己本民族文化体系被一种外来的、主流的社会文化体系所代替,逐步丢失本民族传统文化,这也就是我们所常说的“汉化”。主要表现以下两点:一是民族文化风貌的改变。外来文化的涌入使得村民在衣着、建筑、生活方式、语言文字都有所改变,但在当地政府的保护下,民族传统文化虽遭受冲击,但未被淡化,这是值得欣慰的。二是民族传统文化处于弱势地位。由于地理位置偏远,这就直接导致了“喊天节”节日知名度偏低,加之外来文化的盛行,使得传统节日在文化竞争中处于非常弱势的地位。此时村民心中难免产生自卑之情,不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不可否认,民族传统文化在城市化的背景下显得极其珍贵的同时又显得格外脆弱。2.3 宣传力度不足
近年来,当地政府对黄岗侗寨“喊天节”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宣传,但是宣传的力度还不够。一方面,一些作为本地的黔东南人,甚至是部分黎平人都不知晓这个传统节日,严重阻碍了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大部分外来游客对“喊天节”的具体开展时间、活动地点、活动内容、活动形式等都不了解,这些直接影响了“喊天节”的知名度,降低了节日的影响力。其次,由于黄岗侗寨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外界主要是通过广告、新媒体、网站、电视等渠道了解“喊天节”,然而事实是外界没能有效地获得相关的资讯。这些因素不仅制约了“喊天节”传统节日的传播,也不利于整个侗寨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3 新时代背景下黄岗侗寨“喊天节”的传承方式
3.1 制定民族文化保护机制
黄岗侗寨吸引游客的意蕴在于多彩的民族文化。现如今,“喊天节”增加了许多内容与步骤,其神秘性、原始性、神圣性逐渐弱化,这就意味着节日的世俗性不断增强。但从本质上来看,其文化内涵并未发生根本改变。一方面,节日本身的名称尚能反映节日的主体内容。另一方面,节日的核心部分仍是以喊天仪式作为整个仪式的高潮[3]。因此,制定民族文化保护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分为三方面:一是当地政府应注重传统民族文化符号的保存。充分继承和发展当地的糯米饭、腌鱼、烧鱼、酸汤鱼、牛瘪、羊瘪等饮食文化,不断挖掘少数民族饮食、服饰、器具、民间工艺等文化产品的累计价值,防止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丧失。二是当地政府可以举办与“喊天节”民族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比赛,例如吹芦笙、唱侗歌、跳舞、绘画等,增设奖金奖品,以经济手段调动村民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三是当地政府要权衡好保护传统节日与发展经济的关系。在尊重“喊天节”节日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可以了解外来游客的节庆文化需求,设计、组织不同的节庆文化活动,增强“喊天节”的亲和力和感召力,吸引外来族群和游客的积极参与。通过以上保护机制,既能促使村民珍爱民族传统文化,也有利于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长效发展。3.2 强化教育学习
黄岗侗寨难以抵御强势外来文化的冲击,主要是由于村民文化程度和综合素质较低。因此,需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强化村民教育学习:一是加强对村民的宣传教育。对侗寨全体村民进行教育宣传,使他们真正认识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了解到本民族传统文化正是人们所稀缺的、向往的,从而增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将自卑的民族传统文化转向自豪。近年来,大量游客涌入黄岗侗寨就是为了一睹“喊天节”之面貌,这就证明了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创造力。这个过程使得村民认识到,过去不足为奇的民俗文化,现在却成了吸引游客前来的重要资源。不仅使传统文化重新得到了肯定,也加强了村民自身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扬。二是注重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承。随着寨老年纪的逐渐增长,那么就需要培养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人将“喊天节”继续延续下去。不仅如此,还要对侗寨的青少年要进行民族传统工艺的培训,例如民族歌舞、刺绣、绘画、木雕等,鼓励青少年将这些传统工艺历代相传。以教育和学习的手段潜移默化的影响村民,让他们开始在心理上为自身所拥有的民族传统文化感到骄傲,有利于保护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居民文化保护意识,进而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3.3 丰富传统节日的传播载体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也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才能得以广泛传播。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运用网络新媒体平台加强对“喊天节”的宣传与推广,不断提高节日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充分发挥现代传媒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承载信息量大、对受众影响力强、传播方式“异地同时”的优势,逐步地将“喊天节”推向大众视野,有利于增强外界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也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同时,新闻媒体可以在节日期间开设专题、专栏,通过微博、抖音、快手、西瓜视频等软件进行直播,全方位地宣传“喊天节”的文化内涵与价值。二是扩展当地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实现创造性转化。例如,传承侗寨刺绣、蜡染、银饰手工制品的传统技艺;丰富少数民族歌舞表演、情歌对唱等的表演形式和内容;增加民族手工艺商品种类;增加鼓楼、戏台、文化广场等标志建筑和活动场所等,根据不同的人群提供富有特色的节日服务,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三是加强对“喊天节”的宣传与营销,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当地政府应加大对“喊天节”的宣传,支持侗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平台建设,不断创新节庆文化的内容和载体。此外,当地政府在联合新媒体做好营销策划的同时,可以培育一批能够为当地传统节日代言的“网络红人”,借助互联网的力量,讲好侗寨传统文化新故事[4]。■引用
[1] 吴垠.黄岗侗族喊天节的文化内涵探析[J].青年文学家,2019(3):172-173.
[2] 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 杨旭东.地方性节日的文化内涵与诉求转型——关于侗族喊天节的调查与思考[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6):117-123.
[4] 王军,赵燕.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当代社会价值及传承路径分析——以黔东南侗族为例[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30(3):40-43.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