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中华民族传统民间曲艺的美学研究——以柞水渔鼓为例

时间:2023/11/9 作者: 海外文摘·艺术 热度: 18762
□方焕 吴丹 陈学珍/文

  民间曲艺是百姓基于自己日常生活经验来进行的艺术再加工与创作,他们采用口头语言来进行说唱叙述,这是区别于其他艺术表演的本质特征。曲艺在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演变。据史料记载,早期的曲艺是一种单纯的口头表演形式,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演变,人们融合了演唱、表演等不同的艺术形式,后来才形成以说唱为主、以表演为辅的艺术形式。渔鼓作为流传在民间的古老说唱曲艺,至今仍在全国各地传承。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巨大的文化差异,形成了不同区域的渔鼓声腔派别。

1 柞水渔鼓的发展状况

柞水地处秦岭深处,被世人冠以“终南首邑、秦楚咽喉”之称。南北交界线的特殊地理位置赋予了当地艺人许多创作灵感,历史上人口多次迁徙带来了独特的文化与语言,南北不同文化在此处碰撞与交融。随着时间的推移,多种语言冗杂交汇,将南方的细腻温婉与北方的豪放粗犷有效平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柞水方言腔调与地域文化。

  柞水渔鼓历史久远,最早可追溯至唐朝,它源于《九真》《承天》《踏踏歌》等道士曲。据地方志史料记载,李唐王朝时期大兴道教,柞水境内当时就已经有道人修建道观、敲打渔鼓,传唱道义。这种宣传道家教义的风气在柞水境内盛行开来[1]。在明末清初时期,江汉地区移民大量涌入关中地区,柞水作为秦楚古道必经之地,部分江汉移民选择定居于此。他们为当地百姓带来了不同于关中的楚地文化,将湖广汉江流域的渔鼓声腔曲调传入。当地艺人将楚地渔鼓曲调与柞水独具特色的方言土语结合,由此形成了现在的柞水渔鼓声腔派别。可以说,柞水渔鼓是根植于终南山道教文化,取南北之长、扬当地之风。形成了以柞水方言为音调基准,柞水小调为基本唱腔形式,融合南方渔鼓主要传统唱腔特点的民间曲艺及歌舞表演形式。

  据柞水文化馆工作人员统计,柞水渔鼓现存腔调80余首,常用曲调60余首,传统渔鼓脚本120余首。现新有人能够将全部唱词完整地演唱下来,健在的渔鼓演唱艺人以及渔鼓手工制作者都年事已高,传统曲目已渐渐失传,而且柞水渔鼓要靠师傅口述身传,才能掌握其中二三点奥秘,正因如此,柞水面临后继无人的濒危局面。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与保护,当地政府基于此渔鼓濒危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积极申报省级非遗名录,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渔鼓的保护开发,传承人员的培养以及平台的建设,促进了柞水渔鼓的活态传承与发展,使其艺术特色与美学特色得以延续并不断的发展,迸发出新的光彩。

2 柞水渔鼓的美学特色

2.1 内容形式综合之美

柞水渔鼓作为中国传统曲艺分衍出来的种类,具有戏曲的综合性特征。作为一门民间艺术,它并未追求严苛的造型艺术,也不追求过多的戏剧动作,而是追求大众所接受的表演形式。

  在渔鼓演奏时,表演者选择在前奏、间奏以及说、白、停顿处击打渔鼓增强气势,或敲响云板表示轻重缓急。击、滚、抹弹等要求严格,如在表演开始前用小指击打鼓面,食指握鼓尺同时击单钗五次,以提醒观众演出正式开始。

  渔鼓的唱词结构严谨,文字通俗易懂,语言活泼有趣,人物形象生动,简单的肢体动作表现出各种人物的音容笑貌,喜怒哀乐。在渔鼓表演过程中,一人分饰多角,通过说、唱把人物、故事展现出来。在说中还包含着“评”,演员在演唱中间,对于演唱的故事或人物进行评论介绍,无论赞扬或贬抑,都力求观点鲜明。《柞水美》《情在美丽的新柞水》中用朴实的唱调唱出柞水人民对自己家乡的喜爱。在表演时摹拟各种人物的动作姿势与腔调,力求演唱内容与表演形式的统一。

2.2 传神写意之美

中国传统曲艺追求诗化原则,摒弃了西方戏剧的直接模仿,不追求艺术与生活的形似,而是追求传神写意之美,达到神似境界[2]。凭借假定性的舞台时空,用简约形态传递复杂多样信息,如一个圆场即代表十万八千里路程、有鞭无马、有桨无船等在戏曲表演中极为常见。

  柞水渔鼓继承与发扬了传统曲艺的审美观,将传统戏曲的表演传神写意性的美学特征体现得淋漓尽致。现存的柞水渔鼓表演方式有说、说唱、说唱表演结合三种。柞水渔鼓的说唱表演结合的这种表演方式完满体现了传统曲艺的传神写意之美。

  中国戏曲所追求的以简带繁,言简意赅以及写意传神在柞水渔鼓的表演中完美体现,为观众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2.3 表演程式之美

传统戏曲所追寻的表演程序是反映生活的形式之一,是对生活的概括化与艺术的凝练。程式贯穿在戏曲表演的方方面面,约束着表演的随意性并给予一定的自由。戏曲一直追求着“无动不舞、有声必歌”。唱、念、做、打都在追求一种韵律,这便形成了它独特的歌舞程式性表演特点。

  作为表演乐器单一的渔鼓,这种歌舞程式性特点愈加鲜明,作为说唱艺术,它需要在有限时间里,展现出唱念做打的戏曲技术之美,这对表演者的技术要求较高。唱腔柔和委婉,旋律平稳,起伏不大,并在不同情感下使用拖腔,其中平腔与花腔使用最多。如“哎呀哎伊尔呦”“哟伊尔呦”等基础拖腔词汇,在柞水渔鼓的每一次表演中都会出现。这对于表演者起到一定的程式规范作用。在渔鼓多人表演前,部分表演者会将渔鼓举过头顶进行五次击打。在表演舞动起来,渔鼓的摆动幅度以及方向也进行规定,使其合乎规矩,给观众带来视觉盛宴。

3 柞水渔鼓美学研究意义

通过对于柞水渔鼓的美学特色研究,可以起到以小见大的作用。让与其类似的传统民间曲艺在扎根民间、反映老百姓生活的同时,还可以产生一定的商业价值,为我国的传统民间曲艺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3.1 促进文化多元融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柞水渔鼓的内容表达日益多样化、多元化,进一步实现了以文化为主体的跨界融合。当地政府在挖掘整合悠久深厚、意蕴丰富的渔鼓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努力发展柞水的“文化+”产业,实现了市场、资本和技术等关键要素在文化产业的聚集融合和创新[3]。借鉴学习其他区域对类似民间曲艺保护发展策略,让柞水的“文化+曲艺”融合的更加深入,以融合发展所产生的动力来推动曲艺发展步伐,使得柞水渔鼓不再扁平化与枯燥化,更加具有生命力与文化影响力。

3.2 促进地方品牌建设

2017年柞水被命名为“中国渔鼓文化之乡”,所编写的渔鼓表演节目先后参加了西安世博会、陕西旅游节开幕式等大型活动,推动全县文化事业的发展,打造出“中国渔鼓之乡”国家级文化品牌,更打造出属于柞水的渔鼓品牌。深入挖掘研究柞水渔鼓的美学特色,将渔鼓的文化内涵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利用柞水渔鼓这一优秀民间文化的优势,开发具有旅游文化特色商品,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3.3 增强历史文化底蕴

文化底蕴是城市发展的根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城市带来厚重感。柞水渔鼓作为唱词表演类传统民间曲艺,为当地带来了厚重的文化内涵,使其被评选为“中国渔鼓文化之乡”,并在当地兴起渔鼓文化工作室之风。

  地处秦岭南麓的柞水,崇山峻岭的地形致使该地交通经济落后,与外界文化接触不多。正是由于地理限制,极大程度上保留着曲艺的古朴与原始感。现在柞水民间老艺人传唱的渔鼓唱腔,多为清朝时期与楚文化结合而生的原生态古朴唱腔,这种原始唱腔是其他地区渔鼓不可比拟的。从柞水渔鼓的唱腔中,我们可以揣摩出两百年前当地原著居民说话的腔调,从那饱含感情的唱词中,可以窥见当时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多种信息。这些信息要素的发现为当地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底蕴,进一步为柞水地方志提供辅助论证资料。

  从柞水渔鼓现存曲、词、唱腔来看,它的曲调、曲目、唱腔更加原生态古朴。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唱词与唱腔逐渐失传,而在柞水渔鼓中仍然保留着“哭录腔”“观音腔”“道士腔”“运魂腔”等早期道教遗留腔调。沿袭了宫、商、角、徵、羽等多种调式这为研究清以及以前各朝代词、曲提供了良好的历史记录。成为研究陕南柞水地域音乐文化史、社会发展史、思想道德史最好的史料,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3.4 实现渔鼓与时俱进

传统曲艺的日益小众化与边缘化,事情被人们所淡忘。有许多老民间艺人选择固步自封,不愿跟随时代进步的潮流。以柞水渔鼓为例,从它的创作方式与表演形式来看,仍有许多欠缺与不足之处,如何有效的解决这类问题,是需要我们全社会深入思考与讨论的。

  我们一方面既要保护与挖掘传统曲艺的闪光点,另一方面又要促使曲艺不断与时俱进,不被历史潮流所淘汰[4]。从现实角度来看,柞水渔鼓的创作内容迎合了当地风气,以赞美柞水风景美食和孝义为主,如《柞水饮食文化之歌》《柞水美》等。但符合新时代的主旋律要求的创作篇目不足,需要政府的引导。如《党旗引领渡难关》就是在柞水县文化和旅游局引导下创作的。从表演形式来看,柞水渔鼓作为民间曲艺大众化与民俗化是其特点,但由于农村百姓的接受文化程度不高,对于这类曲艺的雅俗之度把握不当,极易造成柞水渔鼓表演的媚俗化与庸俗化。诸如此类的问题,不仅是柞水渔鼓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也是民间曲艺乃至中国传统曲艺所存在的普遍问题。如何去有效纠正这类问题,使得传统曲艺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也发挥其教育与娱乐价值,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我们要做到对保持传统曲艺优点的同时,对其进行不断的优化改良,使其保持与时俱进。

4 结语

综上所述,柞水渔鼓对当地人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各式各类的艺术表演形式层出不穷,外来文化与现代文化对柞水渔鼓这类传统曲艺造成双重冲击。而且像柞水渔鼓这样的民间曲艺在传承与创新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很难吸引年轻群体的兴趣与注意力,造成这类曲艺“后继无人”的景象。在这样严峻的情况之下,柞水渔鼓必须加快其艺术形式的创新,加强渔鼓的艺术表现能力,在保持其核心价值不变的情况下,在形式与内容上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从而使其焕发新的活力。同时政府部门要增强保护力度,出台相关帮扶政策,为这类非遗传承者提供经济政策的帮助,也要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民众的保护意识,让柞水渔鼓这样的传统曲艺后继有人,为传统艺术的传承提供新鲜的“血液”,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引用

  [1] 郭诗梦.柞水渔鼓:“渔”音袅袅绕秦岭[N].陕西日报,2021-11-29.

  [2] 刘光民.曲艺的美学特征[J].文艺研究,1987(2):79-86.

  [3] 冶英生.浅谈传统曲艺表演的艺术审美特征[J].艺术教育,2022(2):147-150.

  [4] 刘怡.论曲艺表演艺术的审美特质及传承路径[J].戏剧之家,2022(10):40-42.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