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培育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实践路径

时间:2023/11/9 作者: 海外文摘·艺术 热度: 14537
□谷绵绵/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从层层困难中一点一点创造的伟大成果,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科学的选择。树立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化自信,了解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多次结合,了解中国人民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历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则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核心,在充分结合我国国情和吸收借鉴国内外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一定时期背景下的政治、经济、思想的文化产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守护着我们,督促我们努力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 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不仅是思想理论问题,更是如何在现实中加强文化建设的实践问题,是需要推进的实践智慧。高校是立德树人主阵地,新时代我国高校“铸魂”工程的实践,亟需结合新时代我国“00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全方位理解,以期摸清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培育的逻辑进路与内在规律,汇聚党和政府、社会、高校、家庭合力,通过大思政育人,努力提高文化自信培育的质量与效果。

2 理论观点

从文化主体的维度进行理解,提升当代大学生的自信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内容,它既不局限于中国传统文化,也不走完全西化的道路,以包容开放的态度,充分吸收世界文明的优秀成分为我所用。

  从文化比较的维度进行理解,在不同文化的比较中,不仅使本民族的文化优势彰显出来,使本民族的民众对自身文化的价值及生命力充满信心,同时也注重“他信”问题,在文化对话中实现他信;从创造的维度进行理解,在继承基础上倡导文化创新,鼓励文化延续和自强,为文化自信提供有力保障;从具体的实现方式进行理解,讲好中国故事、胶东故事,在文化处于西强东弱的境遇下建构中国的话语体系,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在文化超越与创新中提升文化自信以及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提升中国世界影响力。

3 培育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理论价值

3.1 文化自信有利于大学生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树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文化自信,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会发现其中不论是四大发明的创世巨作还是史海钩沉的文章典籍,都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作为这个时代年轻与活力代名词的大学生,一旦具有了坚定的文化自信,便能稳下心来,扎根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肥沃的土壤之中,立足于5000余年都未曾消散一时的古文明之巅,汲取自己所需的养分与精神,洗礼自己的躯体与灵魂,在生产生活中用实际行动证明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然后迈着文化自信的坚定步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向远方,造福人类。

3.2 文化自信有利于大学生扛起复兴中华民族之大旗

革命文化诞生于资产阶级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它所经历的是三种政治体制的变革,同时也见证了中华民族从近代“落后挨打”到现代“站起来”这一伟大且漫长的时刻。革命文化所具有的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精神,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艰苦奋斗精神。这样的民族若不能在世界之中强盛起来,舍我其谁。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主力军,必须树立坚定的革命文化自信,形成对革命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学习革命文化精神,感悟革命文化带给后人的激励,也要铭记精神之后的痛楚。大学生要努力充实自己,时刻警醒自己,扛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旗,这样才无愧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历史,无愧于自己的血脉。

4 培育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实践路径

4.1 推动文化自信进课堂

改革和创新教学,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并融进课堂主阵地。增加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公共基础课的设置,从课程设置上为高校开展文化自信通识教育提供保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在中国经济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发挥专业主干课在文化自信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做好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4.2 推进文化自信见行动

组织开展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主题的教学实践活动,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回访母校”等社会实践活动,强化青年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传承意识。积极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组织引导学生投身其中,培养学生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精神风貌,在砥砺奋斗中坚定文化自信。

4.3 推进文化自信进校园

文化阵地是文化发展的载体,它既是中国文化生态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又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赖以延续和发展的能量源泉。在校园中举办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辩论赛、学术沙龙、征文等活动,举办民族学生主题教育、教学成果评选等校园文体活动,利用党和国家历史中重要事件、重大节日和纪念日等做好文化宣传,引领师生向身边的优秀人物学习。青年大学生是应用、关注新媒体的主要群体,要充分挖掘并占据微信、微博等新媒体阵地平台,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作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视听信息,守好课堂和校园育人主阵地。

4.4 重视文化生态,丰富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环境

首先,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功能。高校可依托标志性建筑、校训校歌、人文景观等内容,将其隐含的文化意蕴对大学生进行熏染陶冶,潜移默化地唤起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还可以以重要传统节日和重大纪念日为契机组织校园文化宣传活动。需要强调的是,文化宣传活动的组织和策划应该以大学生为主体,教师则需要做好指导和服务工作,以新颖的视角和形式呈现活动主题,激发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其次,丰富校园网络文化。校园网是大学生比较关注的网络文化阵地之一,高校应加大对校园网络文化的开发,注重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将更多可读性强、趣味性突出和育人价值功能突出的内容分享给大学生,选择大学生关注度较高的社会问题尽快予以回应,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困惑。此外,高校还应加强校园网络管理,保障校园网络环境的风清气正。再次,重视社会文化导向。社会各界应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助力,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生态。比如,加快民俗文化与红色文化基地的建设,创作更多适合青年大学生阅读的文化作品。此外,政府部门应积极组织开展文化活动,发挥文化管理职能,规范文化产业市场环境,重视舆论导向,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营造健康的社会文化环境。

4.5 加强家庭教育引导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今后的成长至关重要。同样的,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中的作用不言而喻。首先要转变家长的文化教育观念,不能一味认为孩子步入学校或走上工作岗位了,不需要家庭教育的参与,这是不可取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数据网络信息化已成为主流,长辈可以运用信息化手段,如QQ、微信、微博等方式与子女进行沟通,引导子女树立强大的爱国情、强国志,积极投入到新时代的建设中去。二是要完善家庭内部文化教育的延续的方方面面。要重视对儿女进行文化价值观的引导教育,一个有良好家教、家风的家庭,必然在优秀传统教育上下功夫,要懂得教育子女“知礼节”;要引导子女学习好、实践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知荣辱”;要以先辈们艰苦奋斗历程为例,教育子女自立自强,勇于挑战自我,迎难而上,在工作中坚守道德底线,做到“知进退”。

4.6 运用媒介平台,丰富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载体

首先,加快媒体平台建设。文化强国建设必须与时俱进,主动占领意识形态新高地。为此,高校应该积极搭建受到大学生喜爱和追捧的媒体平台,打造文化自信教育新阵地。新媒体平台要在党政部门主导下,基于媒介的整合与创新而成为跨形态、跨渠道的宣教内容传播平台,并根植于学生社会交往的媒介环境。它既是媒体传播的集合,也是信息流通的场域,还能成为学生自我教育、发挥朋辈影响的重要途径。要在思想、内容、机制上创新,使得学生易接受、思想易传播、教育易开展。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避免枯燥、抽象,重视教学话语的“本土化”,增强媒体宣传教育的吸引力。当然,传播时机的准确把握与传播方式的创新发展,也是打造高质量媒体教育平台、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关键点。其次,加强培育队伍建设。为贯彻落实大学生文化自信宣传教育工作,高校应努力打造具备中华文化素养与国际视野的新媒体教育队伍。高校教师作为大学生的引路人,首先自身要树立“文化育人”的理念,拥有强烈的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引领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高校可通过讲座培训、课堂考核等方式,促使各科教师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做到在中华优秀文化学习方面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文化素养润物细无声地感染和影响学生。此外,高校必须实施更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消除人才壁垒,吸引更多有志青年和优秀毕业生进入教育工作队伍。

4.7 增强中华文化自信的思想根基与内在力量

文化自信是人们对自身文明成果和文化价值的自信,它与人们对自身的价值体系以及自身发展趋势的全面、正确的认识紧密相连。其根植于对文化发展规律以及实践方向的深刻理解中,并不断成长,逐渐形成“系统—完整—系统”、科学的认知体系。中华文化自信,正是这种认知体系中的文化魅力带来的感染和力量。一方面,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建构起的中华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积淀为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的思想根基和内在力量;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形成的当代中国文化与当代西方文化相比,具有难以比拟的独特优势与强大生命力。因此,要使文化自信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一,就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用正确的理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必须坚持把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当代中国发展历程中所需要的文化形态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增强文化自信中对自身文化特质的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上不仅要充分利用文化成果来发展自身,还要通过各种方式来提高自身文化自信水平。高校中思政教育应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核心教育内容的重要内容之一,加以引导或结合现实问题以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随着时代发展和进步,不断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是我国大学生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能够更好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条件。

  高校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才培育的主阵地,要重视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不断深化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培育大学生的担当意识和家国情怀,只有提高和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才能确保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得到持续培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