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汪采白艺术交游考

时间:2023/11/9 作者: 海外文摘·艺术 热度: 14488
□方茹/文

  汪采白在早年的学习阶段和之后在学校任教的工作期间有大量师友间学术上的交游。其中的一些交游对汪采白的绘画创作、学术研究甚至命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全面认识研究汪采白的重要线索,而汪采白与这些名流画家、学者的交游也进一步影响了近代中国的艺术圈和美术教育界。本论文探讨几位代表人物他们与汪采白交游所产生的影响。

  汪采白是中国近现代一位颇具影响力的画家,是继渐江之后擅于画黄山的一位代表人物。他一直探寻创新,将传统的青绿法融入到对黄山的写生创作中,为新安画派的发展以及传承注入新鲜的血液,被后世誉为“新安画派殿军”。汪采白从1915年至1937年先后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这些中国近代史上最前沿的美术学校任教,终生奋斗在美术教育事业中,并为美术教学的第一线培育出了一批艺术人才,对我国的绘美术教育事业的贡献不可小觑。

  交游反映了交游对象之间的志趣投合,于此同时,交游对志趣、爱好、学术成就也会产生重大影响。汪采白先后在徽州、南京、武昌等地成长、学习与工作,他为人谦和,所结交的师友众多,与同期闻名的墨客画家之间的联系紧密,营建出一个高阶层的艺术交际圏,为这些艺术家搭建起相互交流与学习的平台,共同鉴赏书画互相陶冶的过程中,他们不仅拓宽了了学术视野,延伸了创作内容和题材,交流了绘画理念和技巧,更会促成他们在绘画风格、学风上的互相影响,形成群体效应,这一效应会进而影响时代的绘画界和学术界。汪采白的交游就是这样。

1 汪采白家世生平

汪采白(1887—1940),名孔祁,一字采伯,又号洗桐居士。其“少负隽才,雅擅丹青”。歙县西溪人。其出生于徽州的名门望族,徽州素有“十姓九汪”之称。祖父汪宗沂,字仲伊,光绪六年(1880年)进士,被曾国藩 聘为忠义局编纂,后任李鸿章幕僚,博通群经,尤精易理,旁及兵、农、乐律、医药、九流百家,无不博涉著书凡数十种,为世大师。主讲安庆敬敷书院、芜湖中江书院、徽州紫阳书院。桃李芬芳,其弟子中尤以黄宾虹、许承尧为人所熟知。

  汪采白自师承祖父仲伊公,5岁从黄宾虹受启蒙,当时黄宾虹正问业与仲伊之门。1906年汪采白就读于歙城小北街崇一小学堂(中国牧师章文甫创办该校,为校长,英籍牧师唐晋贤授英语,绩溪修兹教国文),与陶行知、姚文采、洪范五等人为同届的学生。后来,在当时的那批同学里,陶行知成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洪范五成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开拓者和专家。他们也成为了汪采白终身的好友。

  1897年,二叔汪律本佐李梅庵(瑞清)莞两江师范学堂,汪采白于是随侍二叔就读该校,为李梅庵的入室弟子。毕业后,历任武昌师范大学,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南京中央大学国画系主任等职。在南京期间,曾在白鹭洲举行画展,其《风柳鸣蝉图》一帧使采白名声益噪。汪采白的画,全面继承了新安画派渐江、查士标的传统和黄宾虹的早起画风,也吸收了新罗逸笔,学过唐寅和青绿细致严谨一派的笔法,融汇百家,逐渐形成他所特具的秀劲清雅的风格。汪采白身边的师友藏有众多新安诸家的名迹,所以汪采白得以很轻松的看到新安诸家的原作,且他自己也一直坚持对新安诸家的临摹,这对他能够学习掌握新安画派诸家技法,并积极创新求变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基础性条件。

  采白平生多次漫游黄山,是入山测绘最早的一人,所以对黄山了如指掌,所以。他笔下的黄山,神韵独绝,一步逼肖,不以迹象求之。他所绘的《黄海卧游集》色彩雅洁、构图新颖,可与祖父汪宗沂的《黄海前游集》及叔父汪律本的《黄海后游集》互相印证。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随之全面抗战开始,汪采白从北京回到歙县老家,烽火漫天,汪采白满腔义地写下:“城头竟夕听风雨,江上何时见太平!”在故里兴学,积极投身救亡工作,日夜挥汗作画,举办义卖义展。一九四零年七月,被毒蚊叮咬,并为庸医误诊,以致血液中毒,遽尔逝世,卒年仅五十四岁。天才不禄,时论惜之。

2 早年时期拜师于黄宾虹

黄宾虹(1865年1月27日—1955年3月25日),名质,字朴有,又作朴丞、朴人等;号宾虹,别署予向。安徽歙县潭渡村人。晚年以宾虹为名,世人亦都称之为黄宾虹。中国近现代国画大家,以山水画享誉艺林。著名画家齐白石先生南北辉映,有“北齐南黄”之誉。

  在汪采白的人生历程里,向黄宾虹学习的这段人生经历对汪采白的一生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汪采白五岁拜他为师,黄宾虹带着汪采白读书,练字,并教给他画画的技巧。黄宾虹和汪采白家的交情非比寻常,汪采白的祖父汪宗沂是黄宾虹的老师,父亲汪福熙在1877年应歙县院试,与黄宾虹“并列高等”,二叔汪律本和黄宾虹更是反清革命中结下深厚友情的好友。

  采白先生幼承家学,五岁,从宾公读四子书,《黄宾虹年谱》载:壬辰(1892年),(宾虹)在韬庐向仲伊公问业,为汪孔祁启蒙,教四子书。黄宾虹当时在家乡以当塾师为业。黄宾家在潭渡,与西溪毗邻。汪采白每天都去潭渡从黄宾虹读书。当时祖父汪宗沂常亲自迎着朝阳和落日接送孙子上学、放学,关于此,黄宾虹的侄子黄警吾先生有诗记载:

  “韬庐髯叟悬刀送,冲破朝霞玉暮烟。

  就读潭滨虹处影处,石芝当马笔扬鞭。[1]”

  “韬庐髯叟”指汪采白的祖父汪宗沂,而在汪采白从5岁到近20岁的十余年间,黄宾虹除了授之以诗文、书画方面的知识,更会教育他立身处世的道理。

  黄宾虹是一个有包容开放的思想的老师,他虽然极为倡导开办新式学堂,但同时他也从未忽视国文等传统文化学科的重要性,在他的学堂里,从小学起就要学习诗文韵学,他更明确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汪采白扎实的古文功底也得益于自小就教导他的老师对传统民族文化和底蕴的看重。

  1904年,黄宾虹带着汪采白一起游历歙南石耳山,期间,黄宾虹作画多帧。这时的汪采白开始接触和学习绘画画,虽然并没有他在这一时期的作品留存,但这次游历,对汪采白今后走上绘画这条道路和他貌写家山,以黄山作为自己绘画的主要题材都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2]。

  汪采白与黄宾虹他们早期的绘画画风颇为接近,采白先生“嗣从宾虹先生游,艺益精进。”然画风亦渐趋有异。1935年,黄宾虹和汪采白曾合作一幅山水画贺洪韵澜先生五十寿。宾公说“我和采白画风,虽不尽相同,但在这幅画上,还是笔墨统一,气韵和谐一致的。”1953年夏黄宾虹被问到画的漆黑的问题谈到画风的问题“我是到四川以后,画风大变的。我的画近来多画四川山水,雄深泼墨,只宜远看;采白的画,是是新安派正宗趋,清新秀逸,最宜近看。”

  汪采白仅活到54岁,便英年早逝,令人扼腕痛惜。汪采白于年去世,身无存蓄,一切后事均由友人料理。汪采白去世时,友人为之写挽联、挽诗、挽词甚多,当黄宾虹得知自己的学生溘然长逝的消息时,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下了“云海英光—采白世兄千骨”以缅怀自己的学生。

3 青年时期求学于李瑞清

1897年,二叔父汪律本任南京两江师范学堂总教习,于是汪采白随二叔父就读该校,为李梅庵入室弟子。在汪采白于南京学习时间里,对汪采白产生深刻的影响的不仅仅是李瑞清的学问、品性,更是包括了他的办学理念。

  李瑞清在办学理念上,主张对学科和课程建制进行改革,鼓励学术交流,他延聘了中外师资,创设了图画手工科,是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奠基人。郑家琪在《汪采白画集序言》里写道:“在南京两江师范学堂,有得清道人李瑞清指教,为此画艺大进。”汪采白就读两江师范学堂时候,与李瑞清师生之间的交情颇深,且李瑞清对汪采白在在诗文书画之间的影响很大,他的作品在南京劝业会上获得了优等金牌奖。汪采白汪采白还曾为李瑞清仿《黄鹤山樵》巨幅山水,陈列故宫博览会。1906年,在李瑞清的主持下两江师范学堂开创了专门的图画手工科,以图画手工为专业,这是中国第一个美术教育专业。在这里,汪采白对素描、水彩、油画等西画课程以及西洋绘画理论以及教育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学习。

  之后,他在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就任,并担任国画组主任时期,他将素描、色彩、解剖引入国画组的课堂。这也最直观地反映出汪采白的美术思想和教育主张。在汪采白潜心钻研学习了西方的绘画和技法和之后,在他的画面里的构图和色彩不再拘泥于中国古代艺术的传统形式,而展现出来新的面貌,突破传统青绿山水表现技法,极大地拓展了青绿山水画发展的可能性。

4 壮年时期问道于许承尧

许承尧(1874—1946年),字际唐,号疑庵,歙县唐模人,近代著名诗人、教育家、书法家和文物鉴赏家。光绪三十年进士,为庶吉士,是徽州最后的翰林。许承尧曾师从汪宗沂,一生热衷于收藏,收藏有古代写经精品40件,许承尧先生的故居,自号“晋魏隋唐四十卷写经楼”。在他众多的收藏中包括多幅渐江的作品,汪采白得以近观并临仿渐江的真迹,如《晓江风便图卷》。

  1938年初春,汪采白与郑韶久、罗长铭、郑初民、洪百里等人于一场大雪过后相约共同探望许承尧,并于把酒言欢后为《瞑琴别圃图》的题款,记录了当时的情景:“瞑琴别圃图。戊寅二月,与韶九踏雪过檀干,谒霁丈,读渐师画,酒后临仿李流芳笔为写此图。[3]”

  许承尧先生在图中提款:“黯黯春深雪,画人来叩门,酒酣微点笔,花气未能温。幽谷园林好,故家文采存。吾师迁化久,拭目对贤孙。采伯为予作此图,图成漫题其后。疑翁许承尧。”从这些题跋中,可以更为清晰的了解他们之间亲密的交往。

  而每当许承尧得到心怡之物。汪采白都会为他画一幅画表示纪念,汪采白的《藤叶白石图》就是为许承尧得到晶阳子的《红叶白石图》所做。画面左上方附许承尧楷书加题七言古诗一首并署名款:“……弢卢旧日扶床,孙中岁研精通画理,酒酣奋笔为我摹。惊看竞己得,其似中间瘦干棱棱起,晚叶参差红可喜,丈人之面何斑斓,感觉雨溜霜穿愈妍美……”

5 结语

汪采白在艺术道路上获得的成功,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他本身极高的艺术素质,而这并非偶然。一是他的勤奋好学,对自我的严格要求;二是他书香世家的出身,我国文化历来注重传承,整个家庭对他的培养和潜移默化的熏陶对他的成长起了重要作用。而汪采白与黄宾虹、李瑞清、许承尧等人的交往无不对汪采白的艺术成就产生了重要影响,是全面认识研究汪采白的重要线索,而汪采白与这些名流画家、学者的交游对也进一步影响了近代中国的艺术圈和美术教育界。■

  引用

  [1] 陈明哲.汪采白研究[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15.

  [2] 陈明哲.汪采白的生平与艺术[J].中国书画,2016(10):71-85+137.

  [3] 张飞莺.云海英光——近代汪采白书画艺术[J].中国书画,2018(11):55-77.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