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哲学研究是在教育哲学研究一般理论的基础上针对音乐教育的特点进行的思辨性的理论研究。音乐教育哲学理论的建构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了一系列他说之演变,在这一过程中,“实践哲学”和“审美哲学”在学术论说领域内的争辩现象引发了学术界尤其是哲学界和美学界的广泛关注。
学术史梳理是对该领域的研究史进行全面了解的一种方式,也是洞悉该研究发展历程及尚未涉足领域的一种研究思路和方法。本文所关注的“实践哲学”和“审美哲学”争辩的相关学术研究,国内主要的研究从哲学基础和课程范式两个维度进行理论相关的比较研究,如《北美“审美”与“实践”两大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之比较研究》(郭小利)、《从审美范式到反思性实践范式—历史视域中的音乐教育范式转换研究》(王秀萍)、《音乐教育哲学的审美范式与实践范式》(覃江梅)等;还有相关的研究从我国音乐教育实际出发,对实践哲学理论和审美价值理论存在的教育价值进行探讨的,如《“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批评与音乐教育的文化哲学建构》(管建华)、《兼容的音乐教育哲学观—基础音乐教育实践的行动指南》(崔学荣)等。本文的研究是基于前人这些研究维度、研究成果,从音乐本质和音乐教育价值两个层面对两种音乐教育哲学论进行分析,并展望其发展的趋势。
1 从音乐本质层面来看两种音乐教育哲学论
审美哲学认为,“音乐的本质与价值在于审美品质”,而“审美品质存在于它的旋律、节奏、和声、音色、调性、曲式之中。”但是,我们日常所能面的各种音乐活动,如现场音乐会(包括艺术音乐、流行音乐、部分民间音乐)、网络音乐、电视音乐等,它所能实现的美学功能是从当今社会现实生活的角度来看待,事实上,这些音乐的确是为了满足人的审美需求。而审美哲学对音乐本质界定还是很局限的,主要表现于各种宗教音乐、仪式音乐、广告背景音乐等音乐活动并不以审美为目的。如果我们用全球的眼光来审视这一现象,我们会发现,世界上各地区、各民族的音乐都是在做一件事情,即传承自己的文化(如日本的能乐、国内各少数民族的特有的音乐),或是为了配合生产劳动或生活(如劳动号子、我国长江上游的《川江号子》等)。因此,“审美”一词并不能从根本上说明音乐的“本质”。
实践哲学声称“音乐是多样化的人类实践活动”。粗浅地看,这类论断考察音乐的角度是针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阶层对音乐诉求,这也超越了“审美哲学”有限的视野。然而,如果用这一定义对其他艺术进行考察时,我们又会发现,许多艺术所表现的人的行动是多元化的,体现的是不同的文化意蕴。因此,这类论断由于过于宽泛,不能凸显音乐本身具有的独特的属性,自然就更不会阐明音乐的本质。
有关音乐的定义,“审美哲学”与“实践哲学”有不同的阐述,但是两者相同的是从某一个特定的维度对人的音乐活动进行考察和阐述。前者从美学角度,凸出审美的价值功能,把人的音乐活动看作为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互动活动的一种过程,体现活动的微观层面和研究的深层次。后者以人及其文化的角度出发,体现人在音乐活动中的参与性。然而,音乐活动在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语境中所表现出来的属性及特性的不同,审美哲学和实践哲学再努力且全面定义什么是音乐也显得较为单一和不够全面。
“‘音乐’在不同文化那里有不同含义。”比如,世界各地的民间音乐,代表着世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样式,体现着各自地域和民族的文化风格。具体到音乐的本质,不同文化和地域的音乐从本体看有其独特的符号,比如东南亚音乐、非洲音乐、日本音乐都在调式调性、音程节奏等方面都展露着不同于他者的特点。所以,此时,我们在看待音乐本质的时候,必须从文化的语境中来审视音乐的意义。因此,音乐的本质在文化语境中是一种符号,一种话语。
实践哲学从行动论维度来看待音乐的本质,音乐是一种表演艺术。音、声、乐的展示需要人的嗓音、手指等部分器官来展示,这是人的心灵、精神的一种外化。事实上,透过音、声、乐,我们还能体会到人的情感和思想。审美哲学是从感官话语到精神感悟的过程。当人们在赏析音乐的时候,音乐的内在情感表达使得欣赏者发生共鸣、产生联觉,音乐为赏析者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同时也使得人的审美得到锻炼和提升。因而,审美哲学在音乐的定义上是一种外化到内化的过程,是情感到精神的过程,是人的满足到性情愉悦的过程。相比实践哲学,审美哲学审视音乐注重人的感官体悟,而实践哲学更注重人的行动。
所以,从实践哲学和审美哲学两种哲学角度对音乐教育哲学的观照,是体现音乐教育哲学对人的行动和人的感悟上的一种从具体事象到一般意义的提升。实践哲学更偏重行动上的指引,而审美哲学更侧重人的内化[1]。
2 从音乐教育价值层面来看两种音乐教育哲学论
音乐教育是在教育过程中开展审美活动、发挥教育的美育传承功能、实现音乐教育本身价值的过程。审美哲学认为:“音乐教育是通过对音响的内在表现力的反应来进行的人的感觉教育”,而最深刻的价值是“通过丰富人的感觉体验,来丰富他们的生活质量。”我们所要强调的是审美角度的教授要有意义,一种作为人文学科对艺术的现实指导意义。而音乐教育要通过“提高所有人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并“帮助人们分享音乐表现形式具有的意义”。这自然而来使得音乐教育成为了音乐审美的教育[2]。实践哲学将审美哲学在定位音乐教育的价值上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认作为狭隘主义。为什么这么说?首先,认为音乐教育的本身存在狭隘性。其次,认为实践哲学的一般理论对音乐教育的指导作用不能全面的体现音乐教育的价值。再次,学生在接受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审美愉悦、文化认同和知识增长等不能单一依靠实践哲学的一般理论作为理论支撑。
事实上,教育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行为活动。“文化传承”与“育人”是其首要任务。音乐教育最重要的功能是增进人类文明的延续与发展。所以,在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文化当中的音乐教育的实施,重点需要表现出在具体操作层面人和文化的重要作用。这些层面包含智力与非智力、社会与道德、伦理与文化等方面。如果不能做到这些作用的体系那,那么音乐教育的社会地位就会被消弱。然而,以“音乐”作为媒介的教育活动如果与其他学科不发生关系且独自存在,那么,这种孤立行为也是不可能长久且会被受到质疑。所以说,音乐行为是多种因素交织的行为,音乐教育的价值的独特价值需要在学校音乐教育中才能得到体现。
音乐教育的价值定位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所以,我们在审视音乐教育的价值的时候要用多维的和立体的角度进行,同时还需要兼顾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他们的历史差异和文化不同。从具体的实践层面来看,音乐本身与教育的倾向程度不同,这也对音乐教育的价值定位产生不同的影响。
这一论断地提出是依据上述有关审美哲学与实践哲学在本质层面、价值层面对音乐教育的审视过程中实际作用和意义来说的。审美哲学的片面性就音乐教育的价值来说更体现其功能性,而实践哲学就音乐教育的价值来说更需要表现性[3]。那么,既然这两种哲学有各自的片面性,如何克服或者说这两种哲学如何取长补短为音乐教育价值的实现服务,这个问题虽然不是高深的哲学问题,也不是本文题目中提及的两种哲学的争辩问题,而是在看待音乐教育价值过程所必须要调和的问题。也就是说,审美哲学和实践哲学在使音乐教育价值的体现中需要发挥其哲学意义,都要对音乐教育价值功能地实现发挥哲学该有的指导作用。
3 音乐教育哲学发展趋势的展望
后现代是一种解构主义思想。《4分33秒》作品的呈现让我们感受到,传统思想和行为在后现代的表现是一种反本质主义的思想及行为。在这样的一种光怪陆离的的世界里,音乐的本质和音乐教育的价值的如何遵循其本源,延续其功能,这是音乐教育哲学对自身发展在未来时期内的一种目标设定和结果期盼。艾利奥特是审美哲学持批判态度的实践哲学代表,他认为审美哲学是音乐教育哲学里的一代先锋,承认:“在定义音乐教育审美哲学的过程中,它的创立者贝内特·雷默(20世纪50年代)和倡导者不仅推进了对音乐教育的系统性思考,而且为音乐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开拓了一个哲学上的中心位置”。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受世界多元文化思潮以及音乐人类学研究成果的影响,众多学者开始对审美哲学进行反思与批判,认为审美哲学是建立在审美现代性基础之上的,是以系统的认识论哲学为其理论支撑,已经成为过时的理论;而戴维·埃里奥特提出的实践哲学是建立在后现代哲学基础之上的,体现出音乐教育的多元文化特征,符合后现代社会转型中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实践哲学”必将取代“审美哲学”。这一论断的提出,完全是为了体现后现代哲学思潮中行动主义思潮占据上峰的一种表现。行动主义强调现实表现,注重实践中形成哲学思想。这种思想在后现代社会产生更能表现出后现代社会的人用自己的行动来创造世界、创新传统,表现自我的一种思想。相比实践哲学,后现代社会的审美哲学在行动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纯粹地强调体悟、谈及情感更显得单薄,不适合后现代社会对现实意义的注重和现实思想指导作用的企求。所以,实践哲学取代审美哲学是后现代社会在音乐及音乐教育维度上的一种必然趋势。
由于后现代思想地解构功能,使得我们看待人类文化所形成地任何体系都不具有完备性,这是因为,“如果一个系统是完备的,其内部就会有悖论;如果要解除悖论保证系统的一致性,那就需要引进新的定理,而这一新定理本身却是不可判定的。也就是说,一致性和完备性不可兼得。”这种不完备体现象也是无法避免。究其原因,音乐文化的多元化使得音乐教育功能的实现缺乏全面的观照,也就是音乐教育对世界音乐文化的完整表达还存在欠缺或者表达不尽的地方。这并不是音乐教育本身无法企及,而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加速对音乐文化的影响同样无法让音乐教育跟上步伐的主要原因。所以,音乐教育哲学表现出的不完备是时代发展与音乐教育本身发展不相协调的结果。
音乐教育哲学在表达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音乐文化的时候是从一般理论的指导意义对具体音乐教育事项的观照,对从上而下的指导。当下,我们来分析音乐教育哲学发展的趋势,是对音乐教育世界话语体系的形成及未来发展的精准把握。
总而言之,要全面诠释音乐教育的本质和音乐教育的价值,音乐教育哲学单向度的理论指导是无法实现的,因为音乐教育哲学是一般理论具有的指导意义,不是具体阐述音乐教育的专业理论。所以,后现代思想的文化价值平等意义以及音乐教育哲学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生态观念被坚持和树立。同时,我们还要就各种音乐教育哲学的价值摆在能够被正确看待和理解的位置之上,才能使得音乐教育哲学对音乐教育的实践作用良好地发挥出来。从现有的研究和实践来看,音乐教育哲学从内而外、从上到下对音乐教育具体实践的观照已经成为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和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
引用
[1] 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熊蕾,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2] 罗凌.音乐教育哲学论争的后现代思考[J].艺术评论,2012(8):142-144.
[3] 张华丽.国际音乐教育哲学研究的发展与趋势:以国际音乐教育哲学学会及学术研讨会为研究对象[J].人民音乐,2020(12):79-83.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