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易》对天地人的定位及其哲学思维
《周易》说君子“天行健”“地势坤”。“天行健”就是人要像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一样自强不息;“地势坤”就是人要像大地一样以宽厚的德行负载万物。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在一年四季的轮回中是多么有规律,平常而简单。大地在一年四季的轮回中也是周而复始,默默养育着人间的生灵。天地的活动在给我们揭示一些永恒的道理。第一,天和地作为个体,它们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这就是“周”——周期性、恒常性。地球自转一圈为一昼夜。第二,天和地作为个体,它们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这就是“易”——黑夜、白天交替,四季交替,简单而平常,我们称作“容易”“简易”。易的字形就是上日下月结构,日月交替,在时光的隧道中,周而复始,万物更新,我们理解其为“变易”。周而复始,就是一个运动周期结束之后又回到开始的状态,接着重复着新的一个周期循环,天地日月这样的运动循环是不会变化的,这就是“易”中的“不易”,也就是变化中的不变。我们经历的事情是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但是只要“道法自然”,我们就可以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找到“易”,透过变化多端的表象把握其中的“周”。周是不变,易是恒变,人要效法自然。这充分说明了在天地之间,人应该以君子、天地这样的胸怀来包容万物,这也奠定了中华文化中民族精神的根基。整个《周易》中,乾为天道,坤为地道,余卦为人道。因此,《周易》强调人要效法天地,把“天人合一”作为人生最高的理想境界。《周易》在对天地人的分析中告诉我们,人应该做什么,依据什么标准做,具备怎样的品格和毅力,达到怎样的目标,其实天地已经给我们最标准的答案,它给人类提供了一种基本的思维模式。《周易》从研究天地以及其运动出发,引导了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物质存在和物质运动的哲学思想。二、诸子百家的三才观发展
如果说春秋以前的《易经》向人们划定了人在天地之间应该如何作为的框架,那春秋以后人们更多地探讨了大自然中的人如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可在现实的环境中,人们都能像《易经·文言》中所提到的“大人”吗?“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他的德与天地一样,“天行健”“地势坤”。他的表现应像日月的光辉一样,光明磊落。他的行为同四季一样有序不紊。遇到棘手问题还必须用果断刚毅的手段去化解,遇到类似鬼神一样恍惚的难题要先知先觉,可以逢凶化吉。在春秋战国,诸侯纷争,又有几个这样品德高尚的“大人”呢?诸侯为了提升自己的实力,为争夺人口和土地而厮杀。在战争之外,各国积极笼络人才,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面对现实的人口增多问题、生产力发展引发的经济发展问题、暴政问题以及人的自私、孝道和人性自由等有关个体之间利益与国家之间利益的问题,诸子百家从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找到了稳定社会的规律,可谓“识时务者为俊杰”。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当时的社会问题并用自己的观点去化解这些矛盾,原来根本没有资格参与政治的普通百姓可以发表自己的政治主张,四处游说,向各国统治者推行自己的政治理论,形成了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局面。春秋战国时期,对于天地人关系的论述当属老子和孔子的思想。老子《道德经》的核心是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五章中有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大地大,天体运行周而复始,大地厚德载万物生,人作为天地之间无数生灵中的一种,何其渺小,人怎么变得伟大呢?老子说“道法自然”,学习人道,遵循自然。老子思想把天的精神和地的厚德高于人之上,将其作为人学习和效法的榜样。老子说:“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其一焉。”以言其能包裹之也。这是说君王要像天、地、道一样,要“大”,要有包容万物的胸怀。可见,老子把天地观和天地精神崇拜置于人之前之上,要求人要学习天的自强不息和地的厚德载物的品质,这与《周易》所推崇的三才观毫无二致。老子面对当时的社会环境,在王的统治下,把王与天地人道并行。王作为人的统领,应具备天地的品质。《周易》中的人指的是众生,而老子所指的人已经上升到统治者王了,老子希望统治者用宽大的胸襟包容一切。这就是阶级社会思想家对三才的认识,加入了阶级色彩。而孔子也有类似的表达:“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意思是伟大的尧作为君主,把天视为最大,效法它,他的成就光辉夺目,百姓无法用语言赞颂他。孔子告诫当时的统治者,效法天,天道为最大。孔子又讲:“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他在论述人道的过程中引入人要仁爱,对亲人的孝道为最大。他在三才哲学思想中细致地论述人道的准则,对贫富贵贱、老幼尊卑、君臣父子做了严格的排列,字字句句成为维护封建礼教和等级秩序的首选。
《孟子·万章下》中孟子对孔子评价道:“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是时者,对“时”的把握恰到好处。从字形论“时”,日字旁,从日。意思是说“日之行”,即太阳的运行。《说文》:“时,四时也。”即春夏秋冬的季节变迁。
古人在生产生活中感觉到太阳的运行会导致一天昼夜的交替、一年四季的轮回。日晷就是利用太阳从东到西在地面投射的影子来测定和划分时刻,这是古人效法和利用天体的智慧。在生产生活中,人们发现了“时间”,这就是《周易》中唯物论的出发点。“日月易”或“日月不易”,日月昼夜交替变或日月交替周而复始不变。孟子评价孔子能够在变化中寻找不变,或在不变中寻找变化。孔子可以不拘泥于成规,能相机行事、依时而定。因此,孔子是识时务者。能够认清形势、把握潮流,是成功者的法宝。孟子认为,光会把握时势是不够的,他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能够结合他所生活的时代,在前人总结成果的基础上,把天地人三才观引入政治和军事中。
孟子所说的“天时”是指人类所处的时代,比如农耕时代、工业革命时代、智能时代……工业革命又经历了蒸汽时代、电气时代、计算机时代。天时不断地更迭,不同年代的人有代沟,这也是因为天时不同。一天的天时更多的指天气状况。为什么在葡萄酒市面上很多人会迷恋“1982 年的拉菲”呢?那是因为那年在法国波尔多地区的天时好。对于法国波尔多地区的葡萄来说,1982年是难得的好年景,那年气候条件好,使得法国波尔多地区葡萄的质量普遍都好,所以好葡萄酿出来了好的葡萄酒。有人问为什么1982 年的时候我家乡的葡萄质量不好?这就是地利了。地理位置的不同,形成了特产的差异。在《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中有记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南方的橘在淮河以北种植就会长成枳,同一物种会因为环境和条件不同发生变异。南橘北枳,这就是地利所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就是地利。“人和”是天地之间最复杂的事情,人遵循天地之道才能和。继孟子之后,荀子在《王霸篇》中说:“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荀子把三才观引入农事,在农耕时代“天时”是农时,“地利”是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协作和勤苦劳作。《荀子·王制》中有:“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荀子认为只要农夫能够按照时机去耕作就可以丰衣足食。荀子在《天论》中说:“天有时,地有财,人有治。”天体的活动形成“时”;土地的生长形成农业中的“财”;人在社会中自然会形成运行的秩序。万物以自己的轨迹和规律生长,形成统一和谐的最高境界。
《荀子·天论》中记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意思是天下万物得到各自的和气而生成,得到各自的滋养以成长。人的生存要依靠天和地的供养,天和地的环境需要人的保养,万物“和”而生,“和”“养”“生”“成”是一个共赢的良性循环。自然界在“和”和“养”的基础上才会“生”和“成”,也就是新陈代谢、周而复始、正常运行。荀子提出的和谐共养共生而成的思想直到现在也是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一部分。人类为了利益而污染自然环境、捕猎野生动物等,以人类为中心的生态环境及生物链受到破坏,而人类也在默默地承受着由于破坏而导致的恶劣的生存环境。之后,由于社会进步、人口增多,天地人三才观对人的论述增多,而对大环境天和地似乎关心甚少,只有在天象变化、地震瘟疫、江河泛滥等之后,人们才去有意识地维护环境。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更多文人为了入仕从政,大多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为其著书立说,其观点大多忽视了天地人的和谐共生思想。
三才观天时、地利、人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论语·庸也》中说道:“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伟人可以把握“时势”,可以从变与不变中审时度势、融会贯通。所以孔子又告诉我们“中庸”,当我们不会辨别时势的变化时,那我们就“中庸”,保持“宁静而致远”的状态,在动与静的变化中修炼自己,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这就是三才致用。人越来越重视自己在自然界和社会中的参与性,随着科技的发展,这种参与是多领域、多手段的,人类征服世界的成果是非凡的,载人航天飞机把人类的活动范围从陆地、海洋和大气层扩展到太空,让人们更广泛和更深入地认识整个宇宙。天地人三才观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更多地把人自我的人本意识提升到了主体地位,强调人在改造世界过程中的“需要与动机”“目的与方法”“态度与情绪”“感觉与知觉”“思维与注意”“想象与创新”“交往与沟通”等,这些给当今人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更多的引导和关注,这就是方法论。
三、结语
宇宙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天地之间万物灵动,人类以其巨大的创造力成为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没有人类去欣赏与评析,没有人类用思维的语言去描绘,地球将是一个寂寞苍凉的世界。人的主观和客观活动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灵动与富有魅力。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 卷中写道:“地球上的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而在另外的某个地方和某个时候一定又以同样的铁的必然性把它重新产生出来。”天地之间,每个人都是拥有“思维着精神”的人,我们用自己的认知和信仰去修炼自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论我们坚强与脆弱、朴素与平凡,我们的精神都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天与人的互动与融合,也是古人追求自然与人类和谐的重要思想。天地人三才观从古到今在不同时期会注入更丰富的内涵,由一定社会物质条件所决定。人作为天地之间的沧海一粟,很渺小,但是我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成就,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要订立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实现它。但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这时我们就要寻找适当的方法,利用事物的发展规律以坚强的意志去创造条件、开拓创新。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