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是中国山水画独特的语言,画家想要表达自己的思想,为作品营造意境,留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的技法。本文通过对“古意”思想的体会和对留白观念的哲学意味进行分析,以《水村图》为例讲解其中留白是如何作用于画面的,赵孟頫“古意”思想是如何在这一技法中是如何体现的。
1 赵孟頫“古意”的美学思想
“古意”一词是赵孟頫在1301年《秋林平远图》的自拔中提出的,他说:“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今人但知用笔纤细,傅色浓艳,便自谓能手。殊不知古意既亏,百病横生,岂可观也。吾所作画,似乎简率,然识者知其近古,故以为佳。此可为知者道,不为不知者说也。”周雄平、邓思杭、刘奇琦、张静等研究者认为赵孟頫所讲述的“古意”是“仿古”“复古”,对唐代和魏晋之风的学习和延续,他们从赵孟頫山水画中所用的皴法与董源等相做比较,说其为“古意”。于成娟、张帅等人还有的人认为“古意”不仅是师法古人,更是师法造化、师法自然,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他们认为赵孟頫在师法古人的同时进行创新,师古而不泥古。李珊则认为“古意”是一种审美趣味和品格,是一种审美理想,是一种简远、古拙、雅逸的审美趣味,一种意蕴深婉的中和之美。这些研究者大多通过赵孟頫学习董、巨的披麻皴或者在其书法用笔上找寻赵孟頫“古意”美学思想的体现。而笔者认为的“古意”的思想内涵与李珊所讲的相似,“古意”之中其实更重于“意”,如何将意境达到古人一般质朴,这种意境如何表现才是古意的核心。想要将“古意”表达在画面上,审美理念需要与古人相近,在思想上与传统达成一致。正如李珊所讲:“‘古意’对赵孟頫而言,是一种审美理想、是一种简远、古拙、雅逸的审美趣味,一种意蕴深婉的中和之美。[1]”
2 留白的哲学意味
留白是中国山水画独特的语言,通过笔墨语言在水墨山水画中表现出来。留白不仅仅是想要进行虚实对比或者更加真切的表现现实世界,这种形式体现的是中国传统道家哲学思想,“黑”与“白”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它所对应的道家思想“阴阳”。山水画的留白使画面气韵生动,画面中气息的流动万物生长,能够把万物生灵的生息在画中表现出其最为生动的一面。画家通过留白传达的精气神可以直接到达观者的内心,如画家的独白一般告诉观众画中所营造出的境界是如何的、画家想要表达的情感又是如何的。“老、庄名之为‘道’,为‘自然’,为‘虚无’,儒家名之为‘天’,万象皆从空虚中来,向空虚中去,所以在纸上的空白是中国山水画的直观部分真正的画蕴,是留白的思维模式或是古代哲学与国学外国文艺的综合体。[2]”所以留白所表现的“古意”更是有着哲学思想层面上的意味。在元代的大环境下赵孟頫也是极度推崇老庄思想,他的书法作品中就不乏有一些经文题材,某种意义上说,他对这种思想是有深刻了解的,而赵孟頫提出的“古意”思想也是源自于老庄思想观念的影响。3 留白对“古意”意境的营造
3.1 画面分析与解读
《水村图》(图1)是赵孟頫为隐居江南的友人钱德钧所画的,钱德钧遁世在一个幽静的水乡中,赵孟頫前去拜访钱德钧,到往这片水村之后便不由地被这片恬静淡雅的小村庄风景所吸引,于是提笔作画,将自己心中所念眼睛所见到的水乡景色表现在画面之中,将这幅画送给朋友。这幅画采用三段式构图,横幅长卷画面构成平远小全景。远处用披麻皴塑造出连绵的山坡,山坡上团聚的点子形成一簇簇灌木,山脚下参差不齐的树木立在水面之上。中景的部分有五处小景,形成“z”字延绵到画面前景。右边最远处有两座房屋被栅栏围起背后簇拥着几颗树,中间部分像是一个小岛屿,上面有几户人家,居所边树木丛生仿佛是世外仙境一般。右边小桥连接了两个小岛,几颗垂柳立在宽广的水面边,一叶小舟正在水湾中行驶,可能是驶向另一边去打渔或者也可能是从右侧打渔归来的。往前看来左侧又是 一片陆地,灌木丛生,树木林立在河边,在陆地的右侧又一个小棚子,可能是渔人暂住的地方。近处右侧几所水乡村居掩映在丛林之中,这里是画面中最具有生活气息的部分。杨柳包围的村落,边上环绕着栅栏,右边还有一渔人停靠船只走向村落方向。近景处有几颗高低不一的歪树,有两颗已是枯树了只有一些枝干,旁边芦苇丛生感觉有些清冷,与背后的留白相对比显得孤寂空旷。图1 赵孟頫《水村图》
纵观整个画面留白所营造出这种水雾缭绕朦胧的氛围,空白的部分和树木陆地的对照让人感觉此地如此简远、恬静、清和,如世外仙境一般灵动飘逸。这说明留白很大程度上的影响着整个画面的意境,想要营造出什么样的氛围就要把握好留白的多少与地方,这是画面经营。意境是中国山水画的精妙之处,同时也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赵孟頫“古意”的美学追求正是如此,他的那种简远、古拙、雅逸的审美理想在这幅画面表现的淋漓尽致,画面中的一草一木都在他的计算之中,这里的留白恰恰是起到了神来之笔的作用,虚实结合,从一点一丝的笔画中不断由心中所向生发出一处处动人的景色,将眼中所看到的这片无尽美好之地中的精华之处表现在画面之上,仅凭这一点一滴,我们也能在读画看画的同时如图置身于此地一般。他有如此虚实相生、虚实相融的思维,正是源于老庄哲学的辩证思维的长期地潜移默化的影响。观察完整幅画面我们会发现《水村图》远看仿佛寥寥几笔,但是实则细节丰富,每一处景物都在画面中恰到好处不会让画面过于平均也不会使整个画面看起来失衡。“黑时看不完,看不清神秘之极,白时满幅白纸都是画,使人觉得神奇或有光气水气灵气仙气,把每丁点白看的与黑同等重要。[3]”不管画面给人“黑”多或“白”多,在一副好的山水画作品中,我们也能在“黑”与“白”的微妙变化之中看到极为丰富的内容、体会到它营造出的独特韵味。
3.2 画面墨色的运用
画面对于墨色的经营十分讲究,画面中树木的部分和左侧山峦的部分是画面墨色最重的地方,也是用笔最多的地方,其他的地方如房屋,河岸用笔较少,大多为皴擦出的线条勾勒塑造。河水的部分完全是空出来的,还有画面右上角远处山川绵延到隐隐约约的水雾之中。这些树木山峦的“密”与大片河流的“疏”形成强烈的对比,点点簇簇的树木像音符一样在画面上跃动,地面以及房屋的灰色衔接着河流的“疏”让画面的一些部分能够逐渐融入留白之中,构成朦朦胧胧水雾缭绕的感觉,给人无尽的遐想空间。这种“有无相生”“虚实结合”的情景给人呈现出一种生命流动的节奏。正如《道德经》所讲:“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4]”万物生于“有”“无”,这一切都蕴含着“道”的特征、虚实相生,赵孟頫所倡导的“古意”与这种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是有联系的,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思考继承和延续。3.3 画面中的“动”“静”对比
画面留白对比出的“动”与“静”也在画中有所体现(如图2),人物向走动的“势”,芦苇向左倾倒树木倾倒,柳叶下垂、向左微微凹着,仿佛画面中有一缕微风吹过,把芦苇草丛轻轻吹动向一边摆动着,树木的长势也向一方,这些动势的物体所参照的就是左上方的树木与房子以及山石,那些不受微风影响的物体。留白的水面正是为了衬出这些物体的动静比较,倘若是也画出水面被这清风吹过办起涟漪的样子来的话,一是会使画面变得拥堵不堪,二是失去了画面的精巧,往往会将想要突出表达的东西埋没起来。这种动静结合对比让画面具有生机,看似寥寥几笔实则每一处景都是画家用心经营的成果。清风微拂,水乡劳动人民打渔归来的场景,给人的给人十分惬意,幽静、恬适的感觉。“恰到好处的留白,面家把所有的物象都顺应在自然的状态之中,这时心就会静,其创作行为也是一种体道的状态,作品才能表现出静的意境。[5]”这幅作品不仅是表现出了画家的心境,更是通过画家的主观处理描绘出了现实物象的自然状态,这种极致的感受非“天人合一”所不可及,赵孟頫在创作此图之时,他不仅是对前人的学习,更是他师法自然、感受天地的成果,只有亲身的感受才能将五感的体会都凝结在绘画之中来。图2 赵孟頫《水村图》局部
4 结语
留白对《水村图》画面意境的营造从画面各个地方都表现着赵孟頫的“古意”思想——古拙、质朴、简远的审美意趣,这种画面氛围给人带来的直接感受与遐想是其他技法所不及的。与其说赵孟頫的“古意”思想是对前人董、巨的学习,皴法的利用或者说是对其画面其他技法的学习,不如从根源上来讲道家哲学对赵孟頫美学思想的影响。这种哲学思想的体现正是源自于对画面的经营——留白。“境生向外”,是中国传统美学“意境”说的重要理论支撑,若是没有“虚实相生”、没有留白介入,就很难达到“气韵生动”的效果。留白是意境在画面中的体现,意境能够表现传统的美学思想,而赵孟頫在画面中表现的这种古朴、雅逸的审美理念正是对这种美学思想的延续。■引用
[1] 李珊.赵孟頫“古意”说美学思想形成探析[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4(4):11-14.
[2] 李建军.中国山水画中留白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3]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 沙少海,徐子宏.老子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
[5] 张凡.留白在山水画中的运用[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5.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