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红色文化的起源与形成

时间:2023/11/9 作者: 海外文摘·艺术 热度: 13845
□孙丽艳 姜鹤/文

  中国红色文化的研究一直是学界的难点,红色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思想以及中国特色文化相关,它包含着两种文化中“红”的特性。中国传统文化的“红”和马克思主义文化的“红”具备着一定的相似性,同时也拥有着较大差异,这两种特性都起始于百年前的五四运动期间。五四运动给中国近现代历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于中国的文化影响意义深远。在五四运动的促使之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红”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红”相互融合,这也是本文探讨红色文化起源时所研究的重要命题。

  当前,学术界对于红色文化的研究在不同角度和方向所产生的成果千差万别。文化本身是宏观性质的概念,很难下一个具体的定义。东西方词典中对于“文化”的界定具备着高度的一致性,人们普遍认为文化是人类精神形迹和活动的产品。作为一种精神和价值观的体现,文化包含历史的范畴。文化与精神和意识相关,可以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来深入探究,对文化的元素进行深入挖掘。作为一种历史形态,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区域内群体的共识,具备着空间历史的特性。从另一个角度出发,文化也是一定时间内所形成的群体共识,是时间历史的象征。这两种维度同时存在。

1 关于中国红色文化起源的探讨

1.1 逐渐消解的传统文化

20世纪80年代,以五四运动为契机,多种思想和文化碰撞交流。林毓生的著作《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的激烈反传统主义》引发学界的巨大反响,也产生了许多的争议。一部分人认为五四运动作为和传统文化分道扬镳的重要节点,是文化的彻底性革命。另一部分人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主要针对儒学等传统文化,批判儒学文化的思想内涵。而林毓生认为传统文化并非完全等同于儒家文化。而欧阳军喜在个人的著作中也倡导如果将五四运动当做反儒学的运动是完全曲解了该段历史的真正意义,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反对封建礼教和迷信主义。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五四运动,是一种文化的反思运动,它真正开启了新中国的文化浪潮,具备着较强的批判性。它以文化的形式动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统治,也意味着多种思想的融入和碰撞。

1.2 随时代涌入的马克思主义思想

随着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中国共产党得到了快速发展。相关学者也在该时期出版了许多具备影响力的著作,用来弘扬马克思主义,倡导新文化运动。华岗的《五四运动史》中提出五四运动作为近代史民主革命的重要分水岭,将马克思主义真理和中国革命相结合,从而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许多人都认为马克思主义以五四运动的媒介,在政治、文化多方向影响了中国的现代社会,也影响共产党的发展,五四运动是马克思主义正式进入中国的契机。从文化角度来分析,在五四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两大核心议题,对这两大核心议题的探究也是对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探究。研究这二者融合的形式以及所产生的影响,可以对红色文化拥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从文化的角度分析马克思主义对于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作用以及这作用的本质,能够进一步研究中国的红色文化的内涵,对红色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拥有更多的解释。事实上,学术界关于红色文化起源的研究并不多见,在研究相关命题的过程中,主要是对红色文化的历史转换以及文化渊源进行深入探究。许多人认为五四运动作为红色文化的起源,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之下,带领着红色文化走入大众视野,也将红色文化作为近代文化史的分支。它融入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打开了中国现代文化的新格局,实现了文化的变迁和全面的发展。

2 中国红色文化“红”的内涵

2.1 中国传统文化“红”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红”意味着和谐与团结,它象征红色的灯笼、红色的婚服、红色的家居,它蕴含了社会的风俗文化,象征着喜庆和团结本身。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发挥着重要作用,维持着人伦和仁爱的秩序。孔子的最高理想社会是“大同”社会。意在创造一种良好的社会秩序,讲究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友善、和睦相处,这也被称之为“大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红色思想是由个体的道德修养来完成的,而道德建设又作为儒家思想的精髓,意味着每一个人都应在为人处世中讲究人道能够完善自身,提高个人修养,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作为传统社会秩序的构建和人们心中道德素质的形成影响巨大。儒家文化也能够从品德入手,社会公众拥有较为高尚的道德情操在中国传统红文化中并非只带完全推翻儒家文化,而是倡导个体道德伦理修养的实践要通过个人的思考来改变当时的社会制度,对一些不合理的现象进行更正,既能够修正个人的行为,培养个人的道德感,固化思维的限制避免所谓“人伦”的操控。

2.2 马克思主义“红”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的红色因子即是“革命”,革命是意在倡导一个人类全面自由发展的世界,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中都能够达到自由平等,找到个人的能力所在,发挥个人的价值,最终达到生活有保障和无忧虑的状态。这个世界是人尽所能、各取所需的世界,是人们和谐相处以及共同发展的世界。马克思的理论基于社会所有制是倡导在一种平等、公开、透明的社会制度之下,完成社会的发展过程。马克思认为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借助社会制度才能解决现实问题,提高人们的自觉性,以人为本,完成社会的推动和发展。个人的道德境界再高,对于创造和谐的社会关系还是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只有真正地改变被压迫的社会关系,才能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解放和人的价值体现。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被异化的物质和精神力量完全奴役了人本身,这种私有制的生产关系也使得人的个性无法被体现。异化并非永恒的存在,要消除这种异化才能够使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必须进行唯物主义的革命实践,将私有制的阶级生产关系扭转,直到彻底消除。基于这些思想,以革命实践提倡人的自由,从而产生“红”的追求。马克思主义的“红”更加体现在社会关系的转换中实现人的价值。

3 两种“红”文化的结合与形成

3.1 历史背景

马克思主义创马克思主义学说创立于19世纪40年代,当时在欧洲产生重大影响,中国正值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也是帝国主义列强入侵的时期。列强在破坏中国国土完整性的同时,也影响了中国国人的思想。当时社会先后爆发六次较大的运动,其中就包含了新文化运动。在西方列强的倾轧之下,西方思想和中国本土思想产生极大的冲击和碰撞。文化界的学术流派对于文化和思想的探究逐渐深入,也让各种纷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人们开始从西方思想中寻求救国道路。坚持儒家思想的人们依旧认为传统文化才是解救国民的灵丹妙药,传统文化才是中国的根基。后来,孙中山创立“三民主义”,吸收了美国建国宪法的民主思想。到1919年,五四运动全面爆发,马克思主义由李大钊等一些革命和文化人士引入中国,作为一种救世的哲学思想,在中国社会上广泛传播。后来,鲁迅、陈独秀等新一代的知识分子开始主张“别立新宗”,力求推翻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从而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找到文化融合的方式,建立起新的政治信仰和文化内涵。

3.2 结合是历史的必然

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传统的文化备受冲击,通过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初代革命领导人。无数优秀的革命人和文化引领者将中国的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充分融合,并不断延伸至今,这种文化也深深影响到了中国的人民。传统文化思潮与新文化运动中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核心内容拥有一定的冲突,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文化的本质也发生了变化,逐渐延伸至今最终形成了属于中国的“红色文化”。研究红色文化中的“红”的内涵也必不可少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红”和马克思主义“红”进行拆分与再融合,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也更能理解中国红色文化的真正意义。因此,对这两种红的结合是历史的必然,是当时中国面临国情急需改变的体现,是寻求新的政治思想以解救国家的重要方式,也是恢复社会秩序和完成革命的手段。

3.3 两种红文化的结合造就中国底色的红色文化

在五四运动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红”逐渐消解,这是迎合国情以及需要解决社会问题的需求决定的。而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红”依旧作为中国人民的底色,不应以“取消论”和“打倒论”彻底将其批判,进行全盘否定。文化与政治思想不同,其在具体语境中才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因而对文化的研究应抱着追根溯源和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如今,进行红色文化的传播还应当与新文化运动时期进行区分,一方面要吸收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核心思想,另一方面也应对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内涵进行提炼,使这二者文化中的“红”能够相互结合,在当今时代作为一种指导性的思想,影响和领导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的红色文化既提倡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创建和谐的社会,又应具备革命理想性的意识,主张为人类的幸福奋斗,从而创造出一种中国的底色,形成中国特色的红文化[1]。

3.4 红色文化的深入

中国共产党在几代领导人的带领之下,充分诠释了中国红色文化的特性。中国红色文化主张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无论是邓小平的“小康社会”还是胡锦涛的“建设中国民族的共有精神之家园”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和治国方针。而如今,习近平总书记提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人民根基,在人们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上拥有着积极的作用。因而,中国传统文化是人民的根、人民的魂。而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现当代社会的引导性思想,这二者的“红”是不可割裂的红文化精髓,也是未来继续发挥作用,创造社会效益、创建文化底蕴的重要方式。还需要由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进行深入探讨,完成文化的丰富、弘扬以及深化,才得以实现文化的再创造和腾飞。

4 结语

综上所述,当我们探究红色文化时,可以从空间、时间两个维度来探究。中国的红色文化包含传统文化中的红,也包含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之下的红色文化,探究这两种红文化的相关内容,对红文化产生的历史和政治等因素进行探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对中国红色文化的起源和形成进行研究,也是为了更好的将“红”文化发扬光大,以精神文化促使现代社会的发展,借助红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引用

  [1] 付洪泉.大同理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之亲和性探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5):197-202.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