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经过世世代代的华夏儿女努力培育和发展出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独具特色的,具有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是中国和中华民族的灵魂。正是依托于这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才会具有深厚的文化自信,从而可以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立足,坚定地探索和践行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本文将首先分析文化自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继而分析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化的重要意义,最后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化的实现路径。
1 文化自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牢固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智慧结晶,是历朝历代各种精神、文化思想的聚合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各个方面的内涵,比如以仁义礼智信为主体大道德观念,对家国情怀的重视,“天人合一”的淳朴自然观以及绵延数千年的爱国主义情怀等,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起到了引导作用,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当代中国人的三观。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这些内涵使得文化自信成为可能,是文化自信的牢固根基。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开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来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融合、兼收并蓄的。融会贯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善于吸纳其他民族的优秀特点,并将其内化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继而影响全世界。当代文化自信不仅要了解并认可自身的优秀传统文化,还要在此基础上增强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力,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力正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特征,因此,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自信的坚实依据。1.2 坚定文化自信才能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坚定文化自信,了解、把握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够正确地、有选择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生命力,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展现中华民族文化独特的魅力。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在新时代,面临着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化的任务,高度的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有利于实现文化创新的目标。2 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化的重要意义
2.1 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化的必要性
党的十五大报告曾经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因此妥善处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之间存在的矛盾,实现文化现代化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题中之义,是必然的选择。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数千年来的智慧结晶,通过劳动得出的成果。悠久的历史赋予了中华传统文化顽强的生命力,但同时也导致其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中国古代大部分时间处于封建社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对于人际关系、亲情、人与国家关系的部分,大部分脱胎于封建制度下的各种规定。比如孔子曾经提出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治理好国家,对封建和宗法制度下不同身份的人的行为规范作出规定。这是孔子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提出的理念,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而提出来的,这便与当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违背,值得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进行肯定,但是不值得在当代学习。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孔子也曾经提出过“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的为政理念,体现出了对于真理和道义的不断追求,符合当今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因此,要想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化,必须辩证地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该思想生发的时代背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其次,中国古代是一个重农抑商的社会,市场的交易内容乃至于开关市场的时间都由国家统一规定和治理。小农经济下,中华民族具有安土重迁的民族个性。而如今,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中华民族一方面需要葆有蓬勃的生命力,积极的进取精神,用双手创造更多的财富,共同努力助力中国在世界舞台上走得更深更远。另一方面也需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诚信、契约精神等优秀传统,不要受利益驱使,便不断突破自身的道德底线。因此,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应该不断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品德,避免恶性竞争、追名逐利等不良现象的出现,扰乱市场秩序,对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也有利于延续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线,并促进其自身的不断发展。中华文明延绵千年,无数次面临危机都能化险为夷,成为全世界唯一未曾中断的古代文明。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不断地接受着外来文明的冲击和影响,并消化和吸收这些外来文化,体现出了强大的兼收并蓄的能力。正是这种强大的兼容性和不断推陈出新,推动自身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迸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自身发展的必要选择。2.2 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化的可能性
在文化自信的情况下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化的实践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际操作上,都具备可能性。首先,从理论上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由数千年的发展,中华民族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已经生发出自身独特的民族个性、道德观念、人文精神等,传统文化能够被每一个中国人较为轻易地接受,并在其道德规范框架内生活、工作。因此,中华民族可以依据新时代的要求,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提炼、改造和创新,使其适应于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并用其指导自己的日常工作与生活,对自己在社会中的行为规范作出规定,并在此规定范围内心动,从而促进形成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2]。其次,从实际操作上来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自身具有极强的兼容性,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对于其他各国、各民族的文化都是取长补短,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因此,在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还是应该传承这种兼收并蓄的力量,将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建设联系到一起。同时,积极地与世界他国的优秀文化进行交流,取长补短,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中仍然能够拥有充足的活力,焕发强大的生命力。3 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化的实现路径
3.1 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化,首先必须要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因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由历朝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凝结而成的,是他们创造了独具特色、源远流长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了能够最大程度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时代化,必须为当代人民群众创造接触优秀文化的渠道和路径,满足其接触文化多样性的精神需求。同时,还应该引导人民群众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化时,应该立足于实践,在实践中认知传统文化,在实践中总结其适应于现代化文化建设的部分,在实践中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国家和社会还需要为当代人民群众创造继承、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使其认识历史,从心底里认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同时也时刻保持追求真理的心态,吸收其中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辩证看待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局限性,才能够在进行时代化实践的时候不教条主义,不断推陈出新[3]。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化,还必须坚定不移地坚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只有不断地吸收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并对其进行创造性地转化、创新性地发展,才能够使其适应于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融合,丰富当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共同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2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文化自信的首要基础便是对自身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明确的了解和认知,因此应当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输和教育。教育是文化传承、文明发展的手段,也是基本载体,是通过代际传承形成对人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文化的铸造和培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首先需要提炼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涵,指导大家学习、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从而可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非常多优秀、高尚的品德,诸如仁义礼智信这五德,在现代社会中也是非常重要的精神品质,需要通过教育进行传播和传承[4]。3.3 推动中华文明与各国文明交流互鉴
要想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化建设,不仅需要立身于自身文化的发展,还需要积极主动地走上世界舞台,与各国丰富的文明进行交流,借鉴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推陈出新,继续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核。中华民族从来都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民族,中华民族的文化也是一个兼收并蓄,具有强大的融合、整合能力的文化,因此当代仍然需要继承这一优良传统。“问泉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华传统文化具有自身内部的发展、创新力,但光靠文化自身发展能力还是不够的,还需要不断地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丰富文化进行碰撞、交流,从而迸发出更多的活力。但是在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文化进行交流、借鉴的同时,还应该注意要正确处理这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中国文化与他国文化的交流必须建立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取长补短,立足于发展自身文化的基点。而借鉴他国文化也是为了我国文化可以获得新的创造力,从而更好的发展,而不能厚此薄彼,本末倒置。4 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中华民族的灵魂,是繁荣发展的精神命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建设、实现文化自信的牢固根基和坚实依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塑造性、包容性强的特征,对于全体中国人民性格的培养输入了血液,同时也具有自身兼收并蓄、不断发展的蓬勃生命力,因此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建设是不可避免的时代课题。在时代化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各种形式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以教育为途径,在平等的基础上与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交流。■引用
[1] 黄小玲.文化自信研究热点主题与演化路径的可视化分析[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4):61-72.
[2] 查建国,陈炼.文明探源展现中国文化自信[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07-08(001).
[3] 刘淼.理解好把握好“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断[N].中国文化报,2022-07-11(001).
[4] 聂家华,王立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路径研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视角[J].学习与探索,2022(5):13-19.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