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中西餐桌礼仪是中西交流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本文针对中西文化差异,先概述中西礼仪的不同特点,进而探究餐桌礼仪差异的具体方面如就餐用语、就餐氛围、就餐形式、餐具使用等,总结出现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并提出面对这种差异的策略。从而方便语言学习者更好地理解中西餐桌礼仪差异及其背后的原因,更好地适应跨文化,顺应时代趋势。
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趋势,正在席卷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世界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发展。文化全球化已成为人类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如果没有文化冲突和融合,就没有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中西餐桌礼仪是中西文化交流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中国的餐桌礼仪在生活中是秩序维持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的餐桌礼仪在就餐过程中更是反映了一个人的形象,只有了解中西方餐桌礼仪的特点,进而探究具体的差异及原因,才能提出面对差异的策略。通过对文化差异的对比分析,可以使外语学习者用正确、宽容、尊重的态度对待文化差异,有利于学习者在国际交流中保持良好的形象,也有利于推动中西方的相互理解和合作,更好地促进中西文化融合,提高跨文化意识,是成为睦邻友好的关键途径[1]。
通过了解中西方国家在餐桌文化和餐桌礼仪方面的差异和原因,不仅可以提高外语学习者在学习外语时,增加对文化差异的理解,而且能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避免误入歧途,避免因不适当的言语行为产生沟通障碍。
1中西礼仪特点对比
基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中西礼仪也有各自截然不同的特点。中西方国家根据自己的宗教、文化,遵循着自己所信仰的独特的礼仪。礼仪是文化进化的产物,也反映着文化不断进步的过程。认识到中西方文化、礼仪的特点,和而不同,也是面对当今文化全球化所必须拥有的。总的来说,据《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所述,中西礼仪的不同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人视谦虚含蓄为传统美德;而西方人则简单直率,较少拐弯抹角;中国人注重和谐,喜欢营造和谐的氛围;西方人则注重务实,较少有客套;中国人际关系重视亲情至上,血浓于水;西方人则认为人人平等;中国人注重人情,通过表达感情,加强联系;而西方人注重隐私,交流中不会涉及私人问题;中国人集体感强,强调个人服从集体;而西方人则崇尚个性,强调个体的独立性[2]。
2 对应餐桌礼仪特点的具体差异对比
餐桌礼仪作为礼仪的一部分,自然也具有上述礼仪的特点。中西具体餐桌礼仪的差异也能体现出文化的不同。以下将通过在就餐过程中餐桌用语、就餐氛围、就餐形式、就餐功能、餐具使用上的中西餐桌礼仪中的特点以及具体差异表现来对应援证上述提到的中西礼仪特点。(1)餐桌用语方面,中国人谦虚含蓄,西方人简单直率。蒋晓璇在《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中写到,在中国,即使餐桌上的菜琳琅满目,主人也会说“菜很少,招待不周,还请大家多担待”,显得非常谦虚和含蓄;而西方国家的主人则会很随便地说“help yourselves”[3],让宾客自便,显得简单直率。
(2)就就餐氛围而言,中国人喜欢营造热闹的氛围而西方人则较少有客套。正如林伟杰写的,中国人特别喜爱聚在一起用餐,经常在餐桌上寒暄、相互劝酒。古代酒席上还流行行酒令,是主人热情真诚的体现,反映了中国注重的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的文化氛围。而西方人则静静地用自己的餐,仪态端正,较为安静,较少客套[4]。
(3)就餐形式上,中国礼仪中强调亲情至上,西方人则正如《美国独立宣言》所提出的“人人生而平等”,在就餐上也反映出人人平等。中国人采用合餐制,一家人坐在一起共同享用事先准备好的食物,感受家庭氛围感受亲情。而西方人采用分餐制,各取所需,每个人都可以平等地选取自己的食物,选择合适自己的饭量,避免浪费。
(4)对于就餐功能,《中西餐桌礼仪文化比较研究》中提到,中国人常用请人吃饭来联络感情、请人帮忙、商谈事宜等等,将其作为一种人情往来的方式,用以提升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度,带有较强的目的性。而西方人则较注重隐私,往往倾向于自己解决问题,所以他们就餐的功能很多时候仅仅是为了享受美食。
(5)从餐具使用上,可以看出中国人的集体意识和西方人对个性的崇尚。刘颖也曾指出,中国人与西方人对餐具的选择偏好不同,中国人更多使用筷子而西方人更多使用刀叉。中国人使用筷子,需要一双筷子的相互合作,从中可以反映中国人崇尚集体主义,更崇尚团结和气、互助安定的生活方式。西方人使用刀叉,刀叉给人一种单打独斗之感,叉子四个竖直的齿使人联想到西方崇尚个人主义,每个齿都与其他分离,并且独立作用[5]。
3 餐桌礼仪差异的原因探析
餐桌礼仪的不同根据《中西方餐桌礼仪的跨文化研究》,是由多方面的不同所造成的,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民族性格、价值观念等,究其深层原因,本质上是由于中西文化不同所引起的。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造成中国人谦逊而西方人直率的不同性格,进而导致中西餐桌礼仪的差异。中国人自古尊崇中庸之道,为人说话温和婉转,避免直接冲突,一般不会主动打破和谐的氛围。而西方人则是直线思维,喜欢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凭自己的自由意志行事[6]。
中西方生活方式的不同可引起中西方就餐氛围的不同。西方人更注重自己的生活节奏,将吃饭看作是每日计划安排中的一个事项,在快生活的情况下更喜欢自己安静地用餐,而较少寒暄,不愿意被别人打扰。而中国人在一个讲究细嚼慢咽的生活方式下,更注重吃饭时的氛围,喜欢其乐融融地和家人朋友一起用餐,倾向于将吃饭看作一个社交活动。
中西方民族性格不同可以反应在就餐形式和就餐功能上。汉族文化认同群体观念,而西方则认同个性本位。中国人强调国与家,推崇“和”文化,尊老爱幼,互相帮助。不同目的的宴会都会采取一种统一的形式,大家围坐在一起,齐聚一堂,营造出一种团结、其乐融融的氛围。美食菜肴不仅是大家填饱肚子的对象,更是大家在饭桌上进行感情交流的媒介。而西方人则强调个人积极努力,独立思考,有强烈的个体意识。西方所用的餐则是分餐制,每个人自主选择自己盘子里想吃的菜与汤,包括饮酒方面也是全凭个人意志与喜好,完全尊重每个人的饮食喜好与习惯。
价值观念的不同可造就餐具使用的不同。餐具使用反映出的中国人的集体意识和西方人对个性的崇尚。这是由于中国人强调集体主义,注重团结协作,人多力量大,正如两支筷子互相帮助。而西方人则更强调个人主义,崇尚自由独立,正如叉子的四个齿自己分离,各具功能。
4 应对策略
面对中西餐桌礼仪的不同,自然不能认为中西哪一种礼仪方式绝对是好的,或哪一种是绝对不可取的,而是应当正视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以平等友好的方式进行良好地交往。我们更应该互相包容,互相理解,从精神、行为上都采取正确的措施来避免文化误解。获得特定的文化知识:中西餐桌礼仪的不同是由于文化差异所引起的。为了使我们在中西交流中能够用正确的交往方式,以及能够理解这些差异出现的原因,就需要我们了解中西餐桌礼仪差异背后的中西文化知识。我们可以通过各个途径,包括接受教育、上网搜寻、以及和外国友人探讨等方式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从而更好地应对就餐时的中西礼仪差异,获得一些应对的技巧。
提高餐桌文化意识,采取正确的态度:我们需要在精神思想层面上提高自己的一种文化意识。我们也需要在了解文化差异而带来的中西就餐礼仪的差异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去寻找应对的一些策略。我们的行为是在意识的指导下而做出的。所以当我们在就餐时看到和自己差异的西方礼仪的时候,我们不需要大惊小怪,面对中西文化差异需要采取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态度,并且加强中西对话。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所有的文化都应该得到尊重。正如On the Cultivation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所述,我们应该秉持客观理性的态度对待流行的西方文化,不要过分崇拜或贬低自己。立足本土,面向世界,才能更好地传承、创新优秀文化。
提高适应能力:面对中西餐桌礼仪差异我们需要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而提高适应能力需要我们有意识地提高理解能力和执行能力。并且积极融入和西方人就餐的社交氛围,熟悉他们的就餐过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接纳文化差异所带来就就餐方式的不同。
5 总结
中国作为礼仪之邦,饮食礼仪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中西餐桌礼仪的差异与当地的社会文化因素不同有关,是中西文化差异的缩影。中西方礼仪求同存异、兼容并包、相互尊重。随着经济全球化,中西礼仪也将共同和谐发展。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在中西文化冲突和融合的进程中,我们应当正确审视中西文化差异。西方一些先进的制度和思想为我们提供借鉴,西方人也逐渐接受中国的一些风俗习惯和礼仪交往方式。在民族平等、互相尊重的基础上进行文化上友好地交流。因此,如本文所述,在就餐时,面对中西餐桌礼仪的差异,如就餐用语、就餐氛围、就餐形式、餐具使用,外语学习者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原因,提出策略,从思想和行为上尊重这种文化冲突,采取求同存异的态度。并积极了解他国文化,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在就餐时避免不必要的误解,从而不仅使外语学习者,更使社会大众在认识的基础上接受这种差异,有利于拉近各国之间的距离,也有利于推动中西方的相互理解与合作,更促进经济、教育等其方面的发展。■
引用
[1] 王翠,滕晓洵.浅析中西餐桌礼仪文化差异[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2):12-13.
[2] 沈小平.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3] 蒋晓璇.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方文化差异[J].魅力中国,2016(47):230.
[4] 林伟杰.中西方国家饮食文化与餐桌礼仪对比分析[J].大众文艺,2019(20):261-262.
[5] 刘颖.从饮食习俗看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J].科技信息,2012(5):279-280.
[6] 王文硕.中西方餐桌礼仪的跨文化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7(3):111-113.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