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汉语的“狗”和日语的「犬」的隐喻表达进行比较分析以及对中日犬文化的文化内涵异同的分析,发现二者既存在着相似的隐喻性表达,即“异中有同”;也因中日犬文化的文化内涵的特异性与认知民族性而致“同中有异”。
中日两国语言历经发展,已形成独立的语言体系,而动物词作为中日两种语言的文化词汇中的一种,在文化词汇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动物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们有的是与人类朝夕相处的不可或缺的同伴,有的是人类重要的衣食来源,它们为人类付出了许多,而相应地,人类也承载了它们许许多多的情感,从憨态可掬的冰墩墩熊猫形象,到央视网大力赞助的《人与自然》纪录片,人类与动物的渊源已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本文想要探讨的则是从认知隐喻视角下的有关动物的文化词汇在中日语言中的不同以及探讨的是“狗”与「犬」的文化内涵之异同。
1 研究概况
狗是人类最早驯服的动物之一,自大约 12,000 年前旧石器时代末期定居以来一直与人类一起生活。作为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动物之一,狗有很多优点。勇敢、忠诚、警觉和聪明,一提到这些品质我们都会不自觉联想到这个小伙伴。狗可以引导盲人、牧羊、狩猎和保护家园等。但与此同时,狗(尤其是被人类饲养的)习惯于谄媚讨好人类,认清它的主人是怎样的,这个人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因此,人类也会对狗做出消极的态度与反应。简而言之,狗的外貌、种类、生活习性等,都决定了狗在文化中的形象和意义,无论那是褒扬亦或是诋毁[1]。古时狗被称为叩,《说文解字》中记载道:“孔子曰:‘狗,叩也。叩气吠以守。’从犬句聲。”《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解释:哺乳动物,嗅觉和听觉都很灵敏,舌长而薄,可散热,毛有黄、白、黑等颜色。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种类很多,有的可以训练成警犬,有的用来帮助打猎、牧羊等,也叫犬[2]。
日文中相对应的「犬」,在新明解国语辞典(第七版)也可以找到其解释:「大昔から人間に飼育されてffift家畜。柔順なので家·ヒツジなどの番をしftり、嗅覚が鋭いので狩猟·犯人の捜査に協力しftり、目や耳の不自由な人を導いftりする。」日语中使用的「犬」字也可写作「狗」,假名表记为「いぬ」和「く」,其中「く」保留了汉字传入日本时的原本的发音特点。从以上定义我们可以推断出,“温顺”“忠诚”是狗的典型特征,这是基于人们在狗的认知过程中所形成的经验基础,随后狗的含义也不断扩张,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引申含义。
2 中日语言中“狗”与「犬」的隐喻表现
2.1 以人为目标域
众所周知,狗作为中国十二吉祥物之一,一直备受人们的喜爱,但是相对的,用狗来形容人却多以贬义词的形式出现,“癞皮狗”比喻依附别人的人或脸皮厚的人,“走狗”比喻受人豢养而帮助作恶的人,谄媚的人或阿谀奉承的人,“落水狗”比喻失势的坏人。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语言也不断增加,最近出现的“单身狗”“舔狗”比喻自己在爱情方面的不顺;“工科狗”“金融狗”等等用来自嘲所读专业前景不好或工作量大。在日语中,以带「犬」的词语来表示贬义词的现象也大量出现。「負け犬」来比喻竞争失败的人,「けんかに負け、しっぽを巻いて逃げる犬。敗残者のftとえにいう。」惯用语是「負け犬の遠吠え」,指的是「臆病者が本人の前では出来ないくせに、陰では威張っftり悪口を言っftりすることのftとえ。」指的是人非常胆小不敢在对手面前说出自己的观点或与之对决,只能在背后装腔作势或说坏话。「犬も歩けば棒に当ftる」指的是「何かしようとすると(出しゃばると)よく災いに会うものだ。」做多余的事却往往招来厄运。另一种解释为「何かすれば、時には思わぬ幸運に出会うものだ。」时常做些事也会被幸运女神眷顾的。「犬に論語」与中文的“对牛弹琴”异曲同工,比喻对不能理解的人白费口舌、力气。有看不起对方的意思,现在也用来讥笑说话不看对象,其在大辞泉的释义为「いくら道理を説いて聞かせても益がないftとえ。馬の耳に念仏。」
2.2 以性格为目标域
在中文中,以狗来比喻性格的现象十分常见,“狐朋狗友”泛指一些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的朋友;“狼心狗肺”形容心肠像狼和狗一样恶毒,此成语出自明朝冯梦龙所作《醒世恒言》:“那知这贼子恁般狼心狗肺,负义忘恩。”“狗奴才”“狗男女”则是形容人品行不端。在日语中,「犬畜生」来比喻「犬などのけだもの。まft、道徳に外れft行いをする人をののしっていう語。」「犬畜生にも劣る行為だ。」便可称之为猪狗不如。「犬侍」形容窝囊废武士,即「武士の道をわffiまえない侍をののしっていう語。」同时,在日语的网络语言中,也出现了「犬系」这样的新词,用来比喻自己的男女朋友十分乖顺黏人,具有忠诚之心。
2.3 以事物为目标域
《道德经》中讲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意为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亦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这里把万物与百姓喻为刍狗。刍狗指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因外形相似而取得联系。“狗”从一种有生命的哺乳动物的始源域投射到无生命的目标域中。除此之外还有“狗幦”,用狗皮制成的车帘;“狗屋”,让狗用来居住的小屋等等。而在日语中也有类似的表达,「犬居」,其意为「犬が座っている姿勢。人がしりもちをついft姿や、両手を地面について座り込んでいるようすをいう。」「犬掻ffi」指的是「犬が泳ぐとffiのように、頭を水面に出して、両手で左右交互に水をかffi、両足で水をける泳法。」用中文来讲就是狗刨式泳姿。「犬釘」,其意为「鉄道のレールを枕木に固定するftめに打つ大ffiな釘。釘の頭部が犬の頭ににているのでいう。」指为固定铁路上的枕木所钉的钉子,因钉子的头部与狗相似而得名。「犬返し」,指的是「犬も通れないような、断崖をなっft海岸や河岸。犬もどり。」3 “狗”隐喻的文化要因
3.1 中华文化中狗的形象演变
据李健先生的研究,狗是氏族起源中重要的图腾物种之一,部分少数民族有狗图腾崇拜现象,据说以狗为祖先。《三海经》中有许多关于狗的奇特记载。时至今日,瑶族、畲族、傣族、苗族、土家族、彝族、李族等少数民族中仍存在很多关于狗的神话传说。广为人知的就有瑶族的《盘王的传说》、畲族的《祭祖》以及苗族的《神犬之父》等作品。除了犬祖图腾的神话之外,还有“忠诚救主”“狗取谷种”等神话民间传说来赞美狗的忠诚。在这些狗的传说和正义故事中,狗的形象是善良而忠诚的,它们机智勇敢,重情重义,恪守己任。因此,汉语中也有一些与狗有关的词,“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等俗语,都是从这些神话传说中衍生出来的。长期以来,人类一直将狗作为崇拜的对象,狗具有优良的品质,同时也因为家养犬善晓人性的本领,备受人们的喜爱,当代在网络上频繁可见与狗相关的“狗头”表情包以及头像等。另一方面,在饮食文化上,可以说狗也占据了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在古代,驯化、饲养动物是主要目标。而进入文明社会后,统治阶级在举办宴会、开展祭祀活动以及普通猎人的日常生活中都不能缺少狗肉。周朝时期,国家十分重视饲养犬类动物,《周雷·秋宫·犬人》曾记录着犬官在职十余人。有关大众食用狗肉的更多信息,可以参阅《孟子·梁惠王上》中“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食,七十者可以食肉也。”如果鸡鸭猪狗等家畜不分时节地饲养繁育,即便是已入古稀之年的人也能经常吃到肉食了。春秋时期,越国的人们认为狗肉比猪肉还贵,如《国语·越国》中讲道:“勾践令国人将娩者,以告,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人们对狗肉的认知和对其的烹饪经验得到了积累,烹饪技巧也得到了提高,可以说狗是促进我们生活不断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伙伴之一[3]。3.2 日本文化中狗的形象演变
「桃太郎」「花咲か爺い」等脍炙人口的日本民间故事中,狗是以重要角色出现的。其中「桃太郎」的故事是以教育儿童为目的的,从这个角度来看,选择狗的原因可能是利用狗的忠诚和勇气。狗成为人类的伴侣一般都有条件,那便是食物。「桃太郎」的故事也展示了这个细节。桃太郎遇到狗的时候,狗盯着桃太郎腰间的玉米团子说:“给我一个,我就陪你。”于是桃太郎接受了它作为仆人,而狗报恩的方式是忠实而勇敢地为主人服务。昭和初期流传的「忠犬ハチ公」也受人关注。故事讲的是一只名叫八公的秋田犬每天都会去车站迎接主人,但是后来主人离世它未曾知晓,在车站一等就是等了十年。为了纪念忠犬八公,人们在涩谷的车站前立了一个八公的雕像,可以看到在人们心中忠犬八公的形象非常高大[4]。在日本,狗与怀孕和分娩有关的习俗联系十分紧密。例如,如果对家中的狗的倍加呵护,细心照顾的话,家庭中的女性似乎会更容易怀孕和妊娠。在茨城县和栃木县,人们一般认为如果自家的狗难产甚至因难产死亡,那么家中妇女也很有可能会面临同样境遇。因此在茨城县和栃木县女人在怀孕期间应每隔三天把狗用于献祭,助产士也要选择戌日(为了安全分娩)。在另外一些地区,有习俗是把从路上捡到的狗屎挂在孕妇的腰上几个星期,并说:“让我们像狗一样安全地分娩吧。”奈良地区的习俗则是在产房挂上带有狗的挂画,在奈良的法华寺,则是采集五颜六色的土制狗娃娃分发给孕妇,称其为“守犬”。狗被人们认为能够守护孕妇分娩的观念,被认为可能是源于狗能够顺利分娩的生理条件。
反之,如果狗吃掉胎衣或胎盘似乎被认为是不祥之兆,所以习惯将胎盘深埋在土中。在福岛县和奈良县,胎衣不仅要深埋,还要在上面盖好铺上石头。如果被狗发现了扒出来吃掉的话,孩子会在晚上哭泣。在秋田县、群马县、石川县等地有夜间不晾尿布的习惯,据说是因为孩子们晚上被狗叼走了尿布会哭。而防止孩子晚上哭的一种方法是将狗的毛发用纸包起来,放在孩子的床垫下。在长野县,当孩子被梦吓醒时,旁边的大人会说“狗崽,狗崽”,这样孩子就可以安然入睡,健康成长。
狗是人类的朋友,这是由狗的性质和价值决定的,反映了人类发展史上人与狗的关系。因此,想要了解狗,所有人类都有其共同的方面。但是,不同的历史时期、生产环境、生活环境,对狗的使用方式以及对狗的认知和理解是不同的,可以说关于狗的民俗因民族而异。
狗的忠诚和吉祥之兆在中国和日本是相通的。在其中,它忠实勇敢的形象来自于人们对狗的本性的理解,而吉祥之兆则是人们用狗来表达人类善恶之美的诠释,来自于对帮助人类生产生活的狗的诠释。狗是人类生活中无可替代的一部分,体现了狗在民间文化中的重要作用,人们借狗这一形象来弘扬天道酬勤的愿望和正直善良的道德观。■
引用
[1] 王先好.论狗的文化形象与意义[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33(4):165-166.
[2] 王秀文.日本“犬”民俗的传承及其文化内涵[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12):35-37+53.
[3] 苏咏农.犬文化[J].农家致富,2018(14):64.
[4] 李婵.“狗”作为电影主角的形象构建——从《忠犬八公的故事》到《一条狗的使命》[J].戏剧之家,2018(27):109+111.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