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谈地图制作中的艺术设计与文化传播

时间:2023/11/9 作者: 海外文摘·艺术 热度: 13344
□覃雄风/文

  地图由于它的综合信息承载和空间存在显示功能,从古至今都是人们认知生存环境的重要工具。众所周知,政治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文化传播性一直是地图质量的评价标准。著名科学家李政道认为:“科学和艺术是不能分割的”。地图这种科学实用的产品也非常需要科学、艺术与文化的结合。然而;在地图学界对地图产品的艺术特性并未得到充分认识,以致影响了地图设计理论的发展及地图产品品位的提高。虽然有部分学这看出了问题的严重性,一再呼吁重视地图艺术设计的研究,却未引起共鸣,而且传统的地图学理论中并没有艺术设计理论的内容。这就使得过去我们所见到的地图学论著中所讲的设计问题均是技术设计和内容设计倾向于功能性、科学性,几乎没有审美方面的论述。本文仅从地图制作基础、地图艺术设计的现状、地图对于文化传播的意义三个方面做出简要概述。

  近几十年,地图学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延续几千年的手工地图制图被全数字地图制图技术替代,与之相随的是地图学新理论——地图空间认知理论、地图信息论、地图信息传输论、地图感受论、地图模型论、地图符号学等的发展,使地图学进入一个新时代。地图学同遥感、全球定位系统、数字地球、智慧城市等有着越来越密切的联系,在地图数据库基础上发展产生的地理信息科学,更是同地图学相互促进,并对其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由于地图制作过程中很多问题需要借助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数学、地理学、测绘学、计算机科学、地理信息系统、美学、心理学、艺术学、设计学、信息论、系统论、文化传播理论等多种学科理论在地图设计制作中都有应用,地图学具有明显的文理交叉性。在交叉融合的过程中,又必须兼顾重点性和层次性,否则,地图的“三性”(政治性、科学性、艺术性)就不能真正实现。

1 地图制作基础

1.1 地图的定义

地图是先于文字形成的用图解语言表达事物的工具。在古代人类的生存斗争中,伴随着渔猎、耕作的实践活动,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地理知识。为了记载生活资料的产地,人类将它用图形模仿的方法记载下来,作为以后活动的指导。地图是地面的图画,是人类发展文明的标志之一。

  地形图的出现以及国家测绘技术体系及管理体制的形成,把地图的定义推向了集最严谨、最科学、最真实、最实用于一体的纯客观环境信息的记录。20世纪60年代,欧洲地图学派科学家萨里谢夫(K.A.Cauweb,1905-1988)定义地图是:“根据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球表面以符号综合缩绘于平面上,并反映出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地理分布与相互联系。”在20世纪90年代,北美地图学的发展更多强调实用性,而且将应用数字技术生产的各式各样的地图景象都包括进来了,即:“地图是空间关系和空间存在形式的图解”。随着数字地图的提出,21世纪初中国科学家王家耀院士曾定义:“地图是根据构成地图数学基础的数学法则和构成地图内容的制图综合法则记录空间地理环境信息的载体,是传递空间地理环境信息的工具,它能反映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空间分布、组合、联系和制约及其在时空中的变化和发展。”可见,关于地图的定义从来都不是统一的,这些定义从侧面体现了不同时期地图制作水平,以及人们对地图的认识水平的演变和进步。

1.2 地图制作基础

地图是在人们不断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人们认识周围客观环境和事物的结果,然而在认识世界的每一次深化过程中,又常常以地图作为依据,所以地图又是人们认识周围环境和事物的工具。

  过去,人们把地图看成是“地球表面(或局部)在平面上的缩写”。这种说法从“地图是以符号缩小地表示客观世界”这个角度来说是正确的,但它又是不充分的,因为它没有说出同样是表达地球表面状态的产品如遥感影像、地面摄影像片、风景图画等同地图之间的区别。地图作者在制图过程中进行思维加工,科学地抽取事物内在的本质特征和规律,使制作的地图具有明显的一览性[1]。

  地图是以缩小的形式来显示客观世界的,根据用途、比例尺和制图区域特点,讲制图对象中的规律性和典型特征,以概括和抽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地图的自然表面不但是一个不可展的曲面,而且是一个极不规则的曲面,地球曲面和地图平面之间点位的互相转换,实际上是曲面场和平面场之间的点位的数学转换。随着空间现象描述的深入,地图所表现的内容已涉及太空、网络空间、社会文化空间等多维领域。所以,构建地图的数学基础,是任何类型的地图都不可缺少的。

  地图的主题内容是地理要素现象。根据地理现象的性质,大致可以区分为自然要素、社会要素和其他标志等。自然要素包括海洋要素、陆地水系、地貌、土质、植被、地质、气候、水文、土壤等。海洋要素包括海岸线、沿海地带、后滨、潮浸地带、干出滩、沿海地带、前滨。陆地水系包括河流、湖泊、水库、沟渠及池塘。地貌要素包括陆地地貌和海底地貌,反映地表形态的外部特征、类型、形成发展及其地理分布。

  社会要素包括居民地、交通网、境界、行政中心、人口、经济、社会事业、历史等。居民地是人类居住和进行各种活动的中心场所;地图上应表示居民地的类型、形状、行政意义和人口数、交通状况和居民地内部建筑物的性质等,以反映出居民地所处的政治经济地位、军事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

  其他的标志包括方位物,革命和历史性纪念标志,磁力异常标志,经济标志,科学、文化、卫生等方面的标志等。

  地图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结果,不同时期,不同文化,不同天气,不同地形测量员描绘野外图景的结果都是不一样的。各国出于对本国利益的考虑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在绘制地图方面也都有一些特殊的规定,例如欧洲中心论者把欧洲绘在世界地图的中部,而中国及一些亚洲国家则采用亚洲居中,把美州放在西边。可见,地图的主观性非常突出。

2 地图艺术设计的现状

地图艺术设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设计来提升地图的美感。地图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主要通过符号、文字和色彩来表示地理事物,如何设计和组织这些要素才具有美感,必须用美学理论来指导[2]。而目前的地图设计理论偏重于视觉,作为地图工作者,我们在视觉美学及地图艺术设计研究方面的基础相当薄弱。造成这种情况的大致原因有三点:

  第一,地图的科学性、政治性要求高于其他产品,不可以随便绘制,艺术性的一面极易被严密的科学性、严肃的政治性缩掩盖或者冲淡。

  第二,地图产品的设计、生产者多为自然科学工作者,对艺术学知之甚少,很难有渗入的认知,而艺术家因为缺乏地图专业知识不敢轻易涉足该领域,在地图学与艺术学之间隔行如隔山,阻碍了两者的沟通。

  第三,地图产品的普及较晚。由于地图产品有一个保密的问题,历史上地图的传播颇受限制,真正进入普通市场是在20世纪下半叶,广泛传播则是在20世纪末。而建筑、陶瓷等试用品已伴随普通百姓几千年之久。从这一点上说,地图学科显得相当年轻。

  与其他实用艺术一样, 地图设计主要应包含技术设计与艺术设计两大方面。从原始社会的设计活动开始,人类就把实用与审美两种需求融合在一起[3]。虽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曾经出现过分化,但是技术与艺术设计相结合的理念仍然是设计思想的主流。从古至今,大量实用而又精致美观的产品都是这种设计理念的代言者。如今众多实用产品的设计均冠以艺术的称呼,如建筑艺术、服饰艺术、广告艺术、书籍装帧艺术环境艺术等,它们都是地图艺术的姊妹艺术。事实表明,艺术与技术设计相融合可使产品更美,更有意味,更具魅力。

  然而,在地图学界对地图产品的艺术特性并未得到充分认识,以致影响了地图设计理论的发展及地图产品品位的提高。

3 地图对于文化传播的意义

地图学是一门古典的科学,它的起源早于天文学、几何学,和世界早期文明同样悠久,据考证,可能在人类创造象形文字以前就有地图了。在东方古老文明国家中,中国、埃及、巴比伦等,最早发现陶片、甲骨、苇草上的地图。中国是地图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在原始社会就有伏發拿矩、女娲拿规的传说(汉武梁祠石刻像)建立了“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的原始测绘理念。我国最古老的地图算是“九鼎图”了,它是统治者权力的象征,在鼎上绘制山川、物产,是传国之宝,随都城而迁移,其重要可知,故后人有“一言九鼎”之说。而《田猎图》是在田野打猎的占卜地图。《聚落图》是在崖壁上表现生产和生活的场景地图。这些都是3500年前中国最早的原始地图。后来又陆续出现的《兆域图》(前310)、《放马滩地图》(前239)、《马王堆地图》(前168)以及数量众多的石刻地图等。与此同时,在我国古代也出现-大批地图学家及其代表性地图作品,如晋代的裴秀(223~271)与《禹贡地域图》并创造“制图六体”学说:唐代贾耽与《海内华夷图》:宋代沈括与《禹迹图》:元代朱思本与《舆地图》。

  明代罗洪先与《广舆图》以及航海家郑和与《郑和航海图》;以及清代康熙皇帝与《皇舆全图》等。它们都是代表我国古代地图灿烂辉煌的地图文化遗产。

  但是从14世纪以后,欧洲随着手工业与商业的日益发达和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冲破和结束了中世纪宗教统治的黑暗时代,出现文艺复兴时期[4]。

  通商贸易、航海事业的迅速发展,促成了西方的地理探险和测绘制图,地图又以矫健的步伐向前发展,在世界地图发展史上,希腊的托勒密和中国的裴秀,东方与西方相互辉映,他们标志着中古时期地图学总结性成就,奠定了古代地图学的基础,对后来这门学科的发展,产生了长期的、深远的影响,把地图又拉回到它的“实用性”“科学性”特点上。

  仰以溯古,俯以观今,地图所包含的内容比人们所想象的要丰富得多。它在不同历史时间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地图很早就是人类生活和生存不可缺少的实用工具。时到今日,当地图科学即将跨入网络时代,这就意味着地图将产生新的价值观,对地图科学需要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再认识。

  同时面对全球化、智能化和网络化发展,必须加强地图的新内涵,更接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使地图成为无可替代的产品。

  地图已发展成为与音乐、绘画并行的世界三种通用文化语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定为“国际地图年”,说明地图对人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和国际的认同感。■

  引用

  [1] 苏世亮,王令琦,翁敏.创意地图的设计与思考[J].地图,2021(6):42-53.

  [2] 湛青青,夏正清,陈家义.浅谈地图设计中的美学研究与实践[J].地理空间信息,2020,18(5):133-135+138.

  [3] 陈姝丽,邵常伟,鲁莉铭.如何提升地图设计的艺术性[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20,43(05):212-213+217.

  [4] 席会东.中国古代地图文化史[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13.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