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语言文化的沟通交流,跨文化交际的对象所属文化背景与自己不同。当前随着世界全球化成为必然趋势,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变得频繁,只有在充分了解跨文化交际的对象的语言文化才能实现充分的沟通交流。跨文化交流中重要的一点是文化移情的能力,跨文化意识是文化移情能力的一部分,在此进行浅析。
1 中日文化的正确认识
跨文化意识即对与本国或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性的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等有正确的认识,且以此为前提对其采取理解包容的态度,并努力适应和适当接受。中日两国历史渊源悠久,但精神层面上有很大的不同。纵观历史,日本虽然在中国的影响下发展,但也有着自己特有的文化。中日之间是存在文化差异的,文化差异性是客观存在且不可消除的,为了弥补这一差异性需要我们做到培养跨文化意识。进行跨文化交际时,我们应该摆脱自身文化的思维定势,在理解日本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有效的沟通。2 日本文化的来源与发展
首先,我们先来谈谈日本文化。可能会有人认为日本没有文化,学习日本文化根本就没有意义,在谈及日本文化时,对此嗤之以鼻,认为日本文化就是模仿文化,明治之前以模仿中国为主,明治之后以模仿欧美为主,真正可以称之为日本文化的民族文化几乎没有。日本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模仿,模仿是日本文化发展的一种特点。纵观日本文化史我们可以在各处看到外来文化的影子,外来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可能会使很多人认为日本没有文化。周作人在《日本的衣食住》一文中曾写道:“我们在日本的感觉,一半是异域,一半却是古昔,而这古昔乃是健全地活在异域的。”所谓“异域”大概是指欧美文化的部分,“古昔”大概是指中国文化的部分。日本文化中包含了外来文化,但日本不是单纯的吸收模仿,还有对外来文化的改造和发展。这些吸收、改造和发展可以概括为日本对外来文化的接受。日本文化对外来文化的接受离不开日本的本土民族文化,比如:“本地垂迹说”就是将佛教与日本独有的神道进行了融合,这对于佛教在日本的传播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日本无文化”的这种思想是狭隘的。日本对外来文化模仿中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日本实用主义,我们可以发现日本在面对外来文化是极具功利性的。这里的功利性并非贬义,而是强调日本重视对外来文化的运用。日本对待外来文化的接受大概分为三种:原封不动地被动接受、有选择地主动摄取、接受和吸收发展并举。日本开始接受外来文化的时间目前仍然没有定论,但日本接触到外来文化离不开“渡来人”。在原始社会日本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水稻传播和金属器具的使用等方面。这些都是有利于人们的生活且实用的。这一时期日本还是原封不动地被动接受外来文化,但被接受的外来文化体现出实用主义色彩。在后来,比如飞鸟时代,日本派遣唐使来华学习中国文化,为大化改新做准备。日本接受佛教也与政治有关,当时隋朝崇尚佛教,受中国影响佛教已经成为一种国际宗教,为了提升自身实力,进入国际社会,日本必须向先进的中国学习。同时日本引入佛教是将其作为一种镇护国家的工具。平安时代的日本虽然停止了派遣遣唐使,但其与外来文化的联系并没有因此断绝。在平安时代,日本佛教结合本土情况做了新的发展,净土教兴起。在近现代随着西方的崛起与中国的衰落,日本学习外来文化的对象发生了以中国为主到以西方为主的转变,这也是为了学习更先进的文化直到比肩先进文化这一目的,实用主义色彩依然存在。但要想使外来文化真正达到实用,必须是外来文化适应日本自身的条件,即本土化。所谓的本土化就是外来文化迁就于日本文化,为了适应日本文化而做出改变。我们也可以从整个模仿的过程中看出日本对本土文化的重视。就从“本土垂迹说”来看,是把日本的本地神当作佛或者菩萨的化身;“神佛习合”也是把佛教和神道两个宗教折合起来。这些都没有摆脱作为日本本土宗教的神道的影响。即使到了明治时期,“神佛分离”兴起,日本的神道也始终保持自己国教的地位,没有在外来宗教的冲击下被排斥出去。日本本土文化在面对外来文化时始终保持着根本性地位。
3 日本文化的解析
首先日本文化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文化呢?和辻哲郎提出了“重层性”这一概念,他指出日本文化的特点在于各种各样的文化重层并列。加藤周一也说过日本文化的发展不是新旧交替,而是在旧的基础上补充新的。石田一良提出“变形玩偶”论,日本文化犹如一个玩偶,新旧文化就像给玩偶换衣服一样。我认为日本文化应该是以本土文化为内核,不断的在上面重叠,应该可以说是“盖楼文化”。地基为本土文化,楼层为外来文化或者改造过的外来文化。无论如何日本面对外来文化都采取以本土为核心的态度,其对外来文化的运用都是基于本土文化。从日本文化发展的角度看,日本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体现了历史的一贯性,日本文化的发展不是新旧交替,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往里面补充新的东西,这也使得许多日本本土文化得到了继承和保护。以茶文化为例,茶叶由遣唐使带回日本,同时茶文化也作为外来文化传入日本。经过对原有的茶文化的单纯模仿,日本对其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武野绍鸥将日本歌道理论融入茶道中,实现“歌茶融合”。自然、朴素、孤寂的“侘び”美学,作为本土的和歌文化中的一部分被传入茶道之中。这体现了对本土和歌文化的继承。因此在研究日本文化的发展时,我们不能忽略日本民族对本土文化的重视意识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其次是日本的等级观念。尽管目前平等是社会的主流,日本仍然存在着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日本人在家庭中建立以父亲为首的稳定的等级秩序,比在餐桌上如父亲时常坐在主位等。父亲之下有长子与其分享“特权”,其次是其他兄弟,最后是女眷。同时,拥有特权的人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在企业中,比起能力等客观因素,日本人更倾向于资历、年龄来决定地位。在日本人眼中,资历、年龄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能力,日本对于个人能力突出的人并不是十分喜爱,刚来公司工作的上司可能工资没有在公司工作了几十年的下属多。日本人对礼仪的讲究也是出名的,人际交往中的礼仪是等级差异的产物。就拿日本鞠躬的礼仪来看,这最早出现在日本的弥生时代,本来就是地位低下者对上位者的尊敬表现,含有服从、顺从的意思。日本人鞠躬的时间长短、深度根据等级不同也有变化。日本人从小到大就开始学习礼仪,在家中向长辈行礼,在学校向老师行礼,日本人的等级观念是自小培育的。当然,在日本的等级观念中有性别差异,外出就餐时服务员会先从男方那里上菜,而且聚会中一般由女性来烤肉或斟酒。日本人思想中对女性的歧视使得女性地位低于男性。尽管现在日本的等级制度不再像过去那般森严,但其长期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这种特殊的等级观念是异于中国的,因此在中日交流时要注意到这些,如果没有跨文化意识就无法做到正确的应对,会很容易引起日本人的厌恶。
接着是日语中的暧昧表达,暧昧语在日语表达中占有重要地位,反映了日本的文化。日本人交际追求“以和为贵”,在使用的语言上站在对方的角度,是“和”的体现,同时,日本社会的高度“同一性”又使得用暧昧的语言进行沟通成为可能,同化意识使日本人在交流时能理解对方的意思。日本人在表达意思上较模糊,一般会在句末加上“と思う”“かも”等词,即使说自己喜欢白色,也常表达为“白とかが好き”(喜欢白色之类的)。日本人模棱两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是为了保留可能性,留有余地。这体现了日本人为别人思考和尽力避免冲突的态度。同时也不直接否定拒绝对方,日语中的“はい”有时只是附和,并不是表示赞同。日本人使用暧昧语是为了避免造成伤害,以此来达到社交中“和”的最高原则。但暧昧语会造成误解和歧义,比如在公司中向上司提了建议,上司说:“あとで検討してみましょう。”(我们之后再讨论吧)这实际上是拒绝,上司并不同意你的建议,就不要再傻傻地等上司来找你讨论了。暧昧语会使不了解日本文化的人产生误解和迷惑,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要充分理解日语的语言文化。
日本社会是集团社会。日本本身是一个岛国,较为封闭独立,在固定的社交场所彼此十分熟识,此外,日本农业生产需要集体团结合作,农业社会互相合作、按一个步调走的习惯就这样一直保留下来并逐渐发展为日本独特的文化。日本集体主义高度发达,突出集体,但强调“圈内”和“圈外”,对“圈外”人十分排斥。日本人是害怕寂寞的民族,每个人都竭力地融入社会这个大集体中,强调“同一性”,排斥个体的“差异性”。“同一性”又赋予日本人强大的凝聚力和团结力。比如日本人对自己的企业具有高度归属感,他们并不是把自己和企业的关系看作简单的契约合同关系,而是将企业看作“家”,把企业划入自己的内部圈子,日本企业的良好发展与这种归属感有很大关系。前文中提到日本人不喜欢个人能力突出的人,倾向以年龄资历排序而非功劳才干。这样简便可靠,但同时死板。这种死板又对维护日本社会的稳定产生积极作用,每个日本人都被束缚在这种死板的等级观念中,约束自己的行为,避免发生出格的事。日本通过等级观念,将各个阶层紧紧捆绑在一起,形成严格的社会秩序,从而维护社会稳定,维持集团社会的整体性。但日本既有等级又追求平等,那种平等是“みんな同じ”(大家都一样),强调集体一致。如果没有跨文化意识,就无法进入日本人“内”这个圈子。
4 文化自信
近年来,文化自信以及对本土文化的重视相关课题愈加受到关注。日本学者早就讨论过相关问题,加藤周一先生提出了著名的“杂种文化”论就承认了日本文化向外来文化学习的事实,日本文化发展最大的特点可以说是融合性和均一性。随着全球一体化进一步推进,各文明之间不可避免的会进行文化交流。在面对不同文化的过程中,中国可以借鉴日本文化发展的特点,在重视自身本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地吸收外来文化,这正是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养成跨文化意识,在尊重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的基础上,努力保护好自身文化。尤其是作为日语学习者,学习日本文化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可以拓展对日语的认识,从文化的角度来认识日语。这不仅有利于我们学习日语,还有利于我们对日语的使用。5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日本的文化特点、等级观念、暧昧语使用、社会意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我们也能充分体会到光学习书本上的语法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日语学习者,我们要认识到自己肩负促进中日跨文化交际的重任,没有对日本文化的深入理解,没有跨文化意识是无法实现有效的双向交流,无法达到真正的交流沟通目的。中日文化是有差异的,跨文化交际需要我们去弥补这种差异,跨文化意识就是我们弥补差异的工具。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除了学习课本的语言知识外,还应该从历史文化、社会流行等多层面认识日本。如今全球一体化进一步发展,我们应当放眼世界,培养跨文化意识,跟上日本乃至世界其他国家人民的思维,实现深层次的沟通交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不仅需要我们掌握好外语,更需要我们用外国人能理解的话语进行表达。当然,我们也要重视文化自信。今后如何培养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也将成为一个长期性的课题。■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