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选题通过研学旅行赛事助力乡村振兴。以“稻谷”为中心,对黄湖镇青山村当地乡村资源进行挖掘,总结得出稻田具有独特的生物多样性与自然景观野趣,对乡村文化传承、自然生态与艺术的全方位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最后提出“稻谷说——以艺术之名与自然对话”研学设计理念,旨于打造“自然+科普+艺术”一站式自然教育、农科教育、艺术教育、学科教育于一体的研学活动,重新定义“自然—艺术—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拓展亲子研学空间的另一种可能性。以回应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研学旅行赛研学的主旨——“研学,让乡村更有趣!”
1 关于“稻谷说”
稻谷(图1所示)乃是中国最为古老的农作物之一,是珍稀的糯稻,可以在饥馑时代替谷类的块根类植物。东汉许慎《说文》中说“稻:稌也。”宋代罗愿在《尔雅翼》中有这样的记载:“稻,米粒如霜,性尤宜水,一名稌。然有黏,有不黏,今人以黏为糯,不黏为粳。又有一种曰籼,比于粳小,而尤不黏,其种甚早,今人号籼为早稻,粳为晚稻。”元代黄公绍在《韵会》中提到:“有芒谷,即今南方所食之米,水生而色白者。”中华五千年的时光里,稻谷好像一种基因血液流淌在每个人的身体里。它不再是一种植物、一种粮食,而是变成了一种稻谷精神,更代表着中国精神——一种“务实、不骄、不躁、感恩”的精神。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袁隆平站了出来,他不仅为中国人解决了粮食问题,更是为全世界化解了这一难题。稻谷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越来越多的深居城市里的新一代逐渐淡忘了它的来源和重要性。为此,我们以“稻谷说”为主题,接而提出“稻谷说——以艺术之名与自然对话”主题研学活动,希望参与者在研学过程中深入了解一颗小小的稻谷蕴含着的无穷的力量,并体会艺术与自然结合的魅力。从另一个层面而言,通过“稻谷说”,架起了城乡的桥梁,助力乡村振兴!图1 南宋·吴炳 《嘉禾草虫图》
2 研学活动设计
本活动以农事教育为切入点,从“稻谷”的视角,以艺术之名与自然对话为手法,串联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动植物、农居生活、艺术教育等资源,策划黄湖镇青山村研学旅行活动。通过解读“稻谷说”农事教育、体验休闲农业及观演“皮影”艺术演绎三部曲完成农业科学知识的传播,进而提出“自然+科普+艺术”一站式自然教育、农科教育、艺术教育、学科教育等多元联合教育模式,为青少年提供一整套研学课程体系。为创建青山村特色研学课程并普及推广国内外奠定基础,使黄湖镇青山村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先锋。2.1 观察乡村
走进农村,走进乡间,从观察乡村开始!可开展拍摄美丽的水稻田园、农民生活劳动场景、家禽家畜养殖等乡村活动;可开展稻田绘画、稻田手工艺、捏泥人等艺术活动进一步观察乡村。这一过程也是为课程设计收集素材的有效途径。此外,还可以查找历代描写田园光的诗歌、收集农业谚语等文献资料深化乡村的视觉形象和感观。而体验农村生活、体验农作物种植等活动也是观察乡村的一种独特的方式,身体力行,方知劳动不易、农作物来之不易。2.2 艺术导入
课程主题“稻谷”从米饭开始,重塑孩子对食物的认识,引发爱惜粮食的思考;开发与“米”相关的衍生物,可与科技、艺术、数字、科普等领域接轨,在活动中积极开发动手动脑的创新能力。根据不同的年级段开展“皮影说稻谷”艺术演绎活动,也可以自拟表现形式,如摄影、动画、诗歌朗诵、歌唱、绘画、小品等用多种方法观察,领略稻田的变化及农家生活的变化。本课题组最终确定将以喜闻乐见的“皮影戏”的手法向大家展示水稻生长的过程,这也是我们本次课程设计最主要的艺术媒介。我们将中国传统艺术——皮影融入课程学习,不仅向同学们展示一种更为新奇的授课手法,增加课程的丰富性、趣味性,更是向广大学生展现中国传统艺术的良好途径。艺术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孩子的心理、生理、认知和其社交发展等各个方面。而皮影戏多元化的艺术底蕴,能够运用于课程当中,并通过皮影戏课程美育美心,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皮影戏是以人为媒介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艺术教育则是文化传承最为直接的教育媒介。这样的方式也是一种创新的体验,既能传播优秀的民族文化,又能增加课程丰富性和趣味性,也让学生对课程知识更加印象深刻。3 研学活动实践
“稻谷说——以艺术之名与自然对话”主题研学活动一共分为三个阶段的知识传播和实践。第一,知识阶段——解读“稻谷说”农事。解读中国水稻的种植历史、经典故事;了解农作物生长、培育、种植等情;收集农业谚语。第二,创新阶段——观演“皮影说稻谷”艺术演绎。根据不同的年级段开展“皮影说稻谷”艺术演绎活动,也可以自拟表达类型,如摄影、动画、诗歌朗诵、歌唱、绘画、小品等用多种方法观察,领略稻田的变化及农家生活的变化;随后从不同的方式中去感受当地的气息,培育学生对信息收集,探索研究,团体协作,解决问题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并培养他们对人文、自然、艺术方面的探究能力。第三,实践阶段——体验休闲农业。体验休闲农业、走进青山村嘉源蔬菜基地,根据时节体验播种、插秧、收割等农事;开展拍摄美丽的水稻田园、农民生活劳动场景、家禽家畜的活动;收集素材:稻田绘画、田园光诗歌。主要以课程设计、IP形象设计为主体,展开课程实践。3.1 课程设计
以PBL项目式学习理念为导向进行课程设计,采用多种方法观察、领略稻田的变化及农家生活的变化。通过上文所述的各种形式来感受与体验乡村生活,培育学生对信息收集,探索研究,团体协作,解决问题等各个方面的能力。根据不同的年级段分设不同的能力培育目标和课程内容。如四至五年级以“科普+游园”为主(如图2所示),只是在具体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目的上有所区分。六年级以“科普+艺术”为主,特别突出艺术表现力的培养。图2 课程设计、课表及手册
3.2 IP形象设计
IP形象(如图3所示)取自于“稻谷说”研学教具中的青蛙形象,源于稻田中“听取蛙声一片”的美好意象,因此将青蛙的可爱形象与稻谷进行结合,设计造型保留用皮影的造型特征,突出了“稻谷说”研学的教学特色。图3 “稻谷说”IP形象
在设计形式上,主要以扁平化为主,将青蛙复杂的形体提炼成简单的几何形。这种去繁从简的手法,对图形符号抽象化的设计,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了突破扁平化图案死板的缺点,我们将IP形象动作进行夸张化:如IP形象的整体头身比加强、IP身上皮影的孔洞设计、IP形象站立的动作等。这种夸张的手法,更加符合青少年追求夸张,个性的心理,让原本普通的动物形象更加生动活泼。在色彩的使用上,主要采取了绿色为主调,突出其生长,放松,生气的象征意义。而这些象征意义也更加符合课程自然的主题,以及黄湖镇的自然地理特征。辅助颜色了黄色,黄色代表温暖,愉悦和正能量。以上设计使得该IP形象和稻谷研学文化更加贴合,形象特征更加鲜明,可以很好的吸引眼球,引起共鸣。
4 未来思考
通过此次研学旅行活动策划以及实践,课题组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思考,认为“未来乡村实验区”需要深化设计及运营;未来乡村社区可以尝试“自然+科普+艺术”模式的创建;对“青少年农科试验区+实践基地”的创建活动值得进一步推广和运行。可充分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如与“自然学校”国际自然教育、融图书馆设计师联盟、花筑·杭州久临静舍民宿、“莱莱做竹编”多方联合开发研学课程,举办国内外“自然、艺术、科技”研学活动。此外,可聘请杭州市西湖区项目制首席王丽君工作室为皮影课程作指导,联合浙江树人大学艺术学院社团、学军小学皮影社团等组织深入合作,深化开发“稻谷说”课程。在增加当地的知名度、曝光度的同时,打造自然、科学、艺术、运动于一体的多元化精品研学社区。■引用
[1] 钱初熹.基于项目学习的美术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