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养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在竞争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但是,当前一些大学生的自制力并不理想,心胸狭窄、任性、浮躁、诚信意识差、人际关系紧张等都严重地制约着他们的健康发展和竞争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一代代中国人培养和培养出来的“精神食粮”。
当今世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的综合素质越来越重要,而涵养作为一种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在竞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一个有修养的人可以融入社会,并在社会中得到健康的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已经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价值观,如修身正心,志当高远、光明磊落,衾影无惭、珍重声誉,崇尚勇敢、言出必行,敏行讷言、修身忘我,舍己为群等独特的价值观体系,并成为一代代中国人涵养和培养的“精神食粮”。大学生是民族复兴的中流砥柱,是民族复兴的希望,如何充分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加强大学生的修养和修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当代大学生自我修养的现状及培养的必要性
内敛是一种精神上的修养,有时候也是一种情感的控制。另一些学者则认为,“涵养”包括“滋润养育”“修身养性”;道德、学问等方面的训练;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积蓄等。具体表现在体能修养、仪态修养、语言修养、心理修养和个性修养等方面。现代的涵养与传统的文化修养是相同的。有修养的人讲道理,讲礼貌、尊重、谦虚、诚实。一举一动,无不显示出他的教养。中国传统文化在涵养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品味、改变人的气质、提升人的心性、提升人的思维水平等方面,都是不可否认的。从文化修养的角度来看,当代大学生整体素质较好,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大学生在自我约束方面的表现并不理想。比如自私自利、举止不雅、任性、个人本位、骄纵、浮躁、见利忘义,缺乏务实精神、强烈的自我意识、自我价值追求、诚信不佳,缺乏对老师、父母、他人的基本尊敬,缺乏良好的心态,健全、和谐的人格魅力,内心比较孤独,人际关系比较紧张等。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永恒力量。要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把它的精髓和糟粕去掉,才能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结合,保留民族特色,彰显时代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承。面对当前高校学生自身素质的不足,如何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来增强大学生的素质,是全面提高民族综合素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必然要求。
2 加强大学生优良传统文化素质培养的几个要点
2.1 注重对学生的诚实教育,培养学生的品德
“诚”,是儒家所崇尚的“立身之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庸》认为“诚”是一切的基础,没有“诚”,人就不可能生存,这是中国人一直推崇的一种传统美德,是做学问、做事业的基础。《论语》中的“信”有两种意思:第一种是信赖,是去相信其他人,第二种就是赢得他人的信赖。孔子相信诚信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人要是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还能做什么。就像大车没有了輗,小车没有了軏,它靠什么行走呢?言下之意,就是不能食言。人民没有信用,就没有了立足的根本。我们还要将诚信提升到了一个国家兴衰的高度。一言九鼎,一言一行,皆有其道,言而无信。而且如果一个人连诚实守信都做不到,那么他做的任何一件事都不会有结果的。一个人能否在社会上站稳脚跟,取决于他对诚信的道德修养。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诚信一直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和社会道德准则。诚信的人:坦率、稳健、大方、真诚、相互包容、朋友信任、事业成功、职业生涯的成功和长期的发展。如果违背了诚实,就会离经叛道、 大逆不道、声名狼藉、人所不耻、道德沦丧。要想让自己变得真诚,有一种方法,那就是要先知道什么是好,不了解好的真理,就无法做到真诚。所以,真诚是上帝的标准;对真诚的追求,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从不曾有过极度诚实却无法打动他人的人。没有诚意,就没有什么能打动别人。“诚”是由无序到有序的社会发展的法则。
“诚”是为人处世的基本要求和基础。大学生肩负着建设民族、实现中国梦的责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诚实守信”,既是最根本的道德修养,又是“立于社会”的最后一道“底线”,是大学生个体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石”。
2.2 注重人际交往的教育,培养心胸开阔
“和为贵”的传统文化,提倡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包容与和谐。孔子认为,君子能与身边的人相处融洽,但他对每件事都有自己的看法,不会随波逐流,盲目地追随;而小人却没有自己的想法,他们虽然经常和别人站在一起,却不会真正的融为一体。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在二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这一观点。既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互相矛盾的。和谐是共存的基础,不同的是互补的。和而不同是社会发展中的一项基本原则,这是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必须遵守的原则,是人类各个文明和谐发展的真理。“和”这个思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被历代思想家一再强调,形成了中国人的人格特征,并形成了中国人的一种心态和独特的个性,这是中国文化得以延续的唯一原因。“和为贵”和“和人不同”是人们在交流中的辩证态度和处事技巧,显示出了宽容、大度的胸怀。一个有教养的人,在与人相处时,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这样的绅士气质。这是增进人与人和谐、交朋友、促成事业成功的唯一途径。大学生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克服自私自利、不善于合作的缺点,做到自己不想要接受的东西,不要施加到别人身上,学会设身处地,互相尊重,在贵中求和,创造与人的和谐共处。2.3 加强传统礼教,培养良好的风度
礼仪就是礼节,是人们在礼节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与社会道德规范相一致的行为和认知。传统文化中,儒家把礼仪教育视为人生的一种教育,而一个人要在社会中立足,首先要学会礼节。孔子以“礼”为度量标准,他相信不学习“礼”,就没有立足之地。礼节也是个人品德的表现。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如果一个人的心中没有一颗仁慈的心,他又如何能够实现礼乐?礼乐之道,必须有“德”与“仁”,因而,道德是礼仪精神之本。礼仪是一种以人为主体的交际活动,通过语言、动作、表情、姿态、语调等最基础的交际手段来实现信息的传递与交流。恰当的举止是一种内在修养的体现,是一种内在的修养,是一种内在的道德标准,是一种道德习惯的体现,是一种自觉的行为。一个有修养的人,在他的一言一行中都能看到。仪态端庄、举止优雅、言谈得体、礼貌待人,这是一种文明的表现,也是一种修养的标准。大学生是未来的主流,他们要学会礼仪,学会遵守礼仪,摒弃不文明的行为、言行、不文明的待客、不敬师长等,使其成为一种特有的礼仪风度与气质,用这一精美的礼仪名片搭建成功之桥。
2.4 强化仁爱与友爱的教育,培养关心别人的心灵境界
“仁爱”是中国古代德育的根本内容。在儒学中,孔子的“仁”思想首先被载入《论语》。而孔子“仁”的核心理念则是“爱人”。孔子认为,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不符合礼教的话不能说,不合符礼教的东西不能看,不符合礼教的事不能做。“为仁”思想强调自我反省、自律、自我修养,以自我修养提升精神境界,实现理想人格。孔子“为仁”思想开创了儒家的道德涵养理论,并在历代儒家思想的继承中不断地充实和深化。“仁”是一种善意,也是一种心胸,而不是自私。如果站在个人主义的立场,自私自利,就没有仁爱的思想来关心别人,那么人际关系就会变得紧张,也就没有自制力了。一代被宠坏、被别人宠坏、自己很少去关注和奉献的大学生,应该用仁慈和友好的传统文化来滋养他们的心灵。大学生应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仁爱”“友爱”的理性成分,建立起“关心别人”的观念;其次,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爱恨分明。因为有爱的人,才能对社会负责,才能爱恨分明。自己既希望能在社会上立足,又能找到帮助他人的方法;想要达成自己的目的,就必须要帮助他人。这是一种伟大的爱心,一种高尚的品德,一种精神上的修养,一种让大学生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
3 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培养提高大学生自我修养的方法
3.1 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人文主渠道功能
作为大学的重要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它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以“概论”作为“基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为例,其内涵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相结合,能够充分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自制力。如“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章节,可以嵌入古代的主流思想、历代典型的仁人志士、其他各类有价值的材料,这些思想可以互相结合、延伸、补充,让大学生在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还能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发扬传统美德、把握传统文化的真谛、体会爱国情怀、国家尊严,从而达到涵养大学生的品德心灵。3.2 开设选修课程
选修课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由于学校性质的不同,人文学科设置的程度也不尽相同,其中理工类专业的大学生文化素质较低,又要进行大量的实训、顶岗实习,人文学科相对匮乏,开设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是培养大学生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3.3 开展有关校园活动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塑造高校人文精神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既能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又能传递文化知识,又能涵养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学校各个部门要共同努力,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弘扬传统文化,组织讲座、演讲、辩论赛等,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积极开展讲座、演讲、辩论赛,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在参与的同时,也能更好的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潜移默化的提升自己的修养。4 结语
总之,取其精华、扬弃糟粕,用合理的优秀传统文化要素来培养大学生,既能拓宽他们的眼界,又能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健全、涵养和启发,又能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和中国梦的实现。■引用
[1] 申冬生.文化自信背景下弘扬地方特色文化的路径研究: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21):89-91.
[2] 蓝如中.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效研究[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13-16.
[3] 汪小祥.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高职学生成长成才[J].考试周刊,2016(1):150-151.
[4] 骆玲玲,李晨晨.地方高校传承地方优秀文化研究——以滁州学院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8):213-214.
[5] 李嘉慧.地方高校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以湖北省咸宁市湖北科技学院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2):86-87.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