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乃立国之本,兴国之基。正如2019年国家教育部《有关切实加强新形势下高校美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所提到:“高校美育建设管理工作与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还不相匹配,与形成“德智育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结构还不相匹配,与实现广大青年学子对丰富高质量的美育资源的向往还不相匹配。”本文就高校公共艺术鉴赏课程存在的“不相适应”现象作出了具体总结,并研究了其原委,以寻找解决的途径。希望各学者共商共讨,从而促使高等院校公共美学教学以美育人、以教育人。
1 美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美学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课程,其在德、智、体、美、劳教育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当前按照中央要求,教育界非常重视美学教育。当前教学改革的目的,也是为提高学生整体发展而进行的教育。当然目前美育教学工作还处于起步的阶段,还需要继续完善和提高,要加强前期的调研,明确学生的真正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政治、文化大发展的关键时期。至2020年,中国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至2050年,中国将挺进中等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从现在算起未来五十年,中国急需大量适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力资源,我们所担负的历史任务将光荣而艰巨。究竟如何培育德才兼备、综合素养高的人?通过对众多仁人志士的深刻思考与自己的生活经验,我们提出了“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美学教育方法,应当是很好的方法。学校探索实施“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现代学校教育体系的,从根本上来说,一方面是校园经济可持续发展与校园文化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是提升学校素质、培育全面发展的人的要求。提倡“以美养德,以美育人”成为我们的教育模式,力求运用所有美的因素来指导学习者体验美、享受美、创造美,并从大量的艺术课程与实践教学活动中培育美的人。2 高校公共艺术鉴赏课程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公共艺术鉴赏专业课程的现实困难
2.1.1 对艺术的机械理解而忽略鉴赏的主体性艺术鉴赏课程往往被界定为“辅助课程”,大学生往往将艺术视为一门休闲课程。事实上,艺术专业的教学内容是一门以全面发展为导向的综合艺术课程。鉴赏课程是艺术课程的一个重要单元,它具有其它课程无法比拟的教学价值和意义,它所产生的教学成果将会成为一个人的基本素养和综合发展;让同学们更好地体验人生。在当下高校公共艺术鉴赏课程中,大学生们大多呈现消极的、机械的学习状态,不能充分地利用鉴赏的主体功能,对艺术的认识是消极的,不能主动地探索鉴赏的情感;缺乏对艺术创作的深刻认识和艺术情感的认识,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2.1.2 当代大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差异较大
在艺术鉴赏课上,由于学生的鉴赏能力存在着差异,在课堂上,学生的被动接受导致了艺术天赋、兴趣爱好以及对艺术的接纳和接受的程度不一。对艺术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的鉴赏水平显著地比一般同学高,对艺术毫不重视的学生的鉴赏能力不足,这一差异在目前的学生中并未因为鉴赏课程的教学而有所变化,反而在目前令人担忧的鉴赏课程上出现了差距。最终造成了大学生缺乏对美学和情绪的正面体验,使他们的学习过程停滞在表象基础上,打压了其创造性,阻碍了美学素养的提升。
2.2 高校公共艺术鉴赏课程师资与教学理念要求不相匹配
2.2.1 忽略美学需求的教育方式艺术教学包括了艺术的课程与教学的职能,而艺术鉴赏课程则是强调艺术的艺术。其作用是指艺术的教学作用,即艺术对人的心理和身体健康产生积极的作用。一些老师将自己的视野限制在艺术课程自身,更多地侧重于对艺术的认识和技能的掌握,过于强调技术和艺术的教学,而忽略了对艺术实践和艺术实践的理解。虽然对作品进行了透视解析,但是进入了一个错误的认识,这种过度的专业解释与剖析,使学生无法承受,必然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理念相抵触。
我们应该按照艺术教育的基本原则,在艺术课程中,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给予他们对艺术的体悟与练习,并通过指导美学与人生的联系,来培育自己的独特的美学价值观,进而获取美学体验。艺术鉴赏课如过于强调专业性,缺乏艺术普及特色,就未能实现艺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艺术教室”的教学目的。
2.2.2 对美学教育观的忽略
艺术是一种美学的教育,但目前的艺术状况难以充分反映这种教学目的。首先,是领导和父母对于艺术课程的漠不关心。父母不在乎孩子们在艺术课堂上有没有获得美感,甚至提到艺术也是绘画好坏的问题,缺乏基本的美学修养,实际上是一种教育上的失误。老师只会在课堂上向同学们演示课本的内容,老师和老师之间很少会有交流,就算有,也只是机械的、僵硬的、简短的答案,老师也不会对他们进行深度的指导。除了上述问题之外,如果没有足够的重视与扶持,艺术师资的专业成长将很难得到保障,同时也会极大地影响到师资队伍的发展。对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最大,因为老师的发展成果更多地反映在学生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而学生的认可则是对其自身发展和职业发展的最大激励与支撑。“不受重视”的概念使一些艺术老师有了消极的思维,不愿意主动学习、反思和提高,这与目前新一轮新的教学大纲对美育老师的期望相距很大。
3 高校公共艺术鉴赏课程如何提升学生审美观水平策略
3.1 高校公共艺术鉴赏课程对教师的发展建议
3.1.1 按照鉴赏对象,以学生为主导艺术鉴赏课程中,以学生为主要鉴赏教学对象。激发学生主体的积极性,让同学们畅所欲言,并引导他们讨论艺术创作所要传达的思想。无视对学生身心的倾向性和身体素质的灌输,强行赋予学生的美学内涵是没有任何作用的,而是要加深他们的兴趣,把他们的爱好变成问题,让他们自己去学。在鉴赏课程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喜好与个性思考,并通过描述、表演、造型等多种形式来表现作品的感觉与领悟。把不同风格和流派的作品放在一块进行对比,使他们更容易了解。在课堂上,通过运用电脑技术与网络资源,对视觉图像及有关艺术的背景材料进行筛选、分析、整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使其产生对美学的兴趣和态度,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3.1.2 在鉴赏的基础上进行恰当的互动和指导
公共艺术鉴赏是一个人的思维与体验互动的历程,而艺术鉴赏则是感受与体验艺术作品的一个历程。因此,在公共艺术鉴赏课程中,应重视对人生的感悟与经验,重视学生的个人经验,使他们从真实的经验中体会人生,从艺术中发掘生命与艺术之间的联系,探寻生命中的艺术法则。在对一些艺术创作的鉴赏中,可以联系语言文字、音乐、舞蹈等艺术语言与意象的形成的规则进行对比,通过艺术的共感,进一步了解和体会。公共艺术鉴赏课程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来体会人生,通过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有趣方法,使他们能够完全把握住学生的美学心态,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通过学习艺术,获取艺术的愉悦,达到“玩中育美”的目的。
美学是一种愉悦的感知与体验,比如在美术鉴赏过程中,学生对艺术品的认识与感知就是一种美学的享受。首先,让同学们在图片中快速的阅读,并且用直观的语言来表达。其次,让同学们去看和剖析作品的形体特征,这个时期要对作品进行更深刻、更精细的研究。在讲解自己的感情和领悟的时候,学生们就会产生一种主观的感觉,这是很正常的事情。老师要让学生们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老师不能轻易的批判和下结论。在前期反复观察、提问、表达和讨论后,对其进行了美学的总结,以全面评价其情绪。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问题要富有问题、探究,以调动同学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能够主动地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通过讨论和合作学习,得出美学的结果,对于不清楚的问题,让同学们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交流,使美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并由老师起到很好的指导。注重美学基础,营造一个和谐、公平的美学氛围,加深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同时要对艺术内容美、形式美、形象美、技术美进行综合的掌握。
3.1.3 拓宽教学途径,讲授鉴赏法
艺术鉴赏课程是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的重要手段,而公共艺术鉴赏课程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准备一堂赏心悦目的课程很重要。首先要把握教材的知识点,明确重点,然后收集有关的美学鉴赏教材。关注重点是设计教学法提前完成教案,做好教学的前期工作。在课堂之前,老师依据学生的基本目的和鉴赏任务,结合学生已有的体验,来进行问题的解决。在课堂上,老师要对同学的关键信息进行倾听,并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以促进他们的积极参与。对其思想进行剖析,发现其合理性与局限,进而给出适当的指导。在教学中建立问题情景,让同学受到激励,了解和剖析自己的观点,并对别人的思考做出个性化评估。老师需要引导课堂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去思考,而不是去精练和归纳。目的在于加深对问题中所包含的鉴赏知识的深入了解,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对鉴赏知识的认识。在课堂上,老师要把学生的日常活动和生活中的美结合起来,使他们体会到美,从而使他们产生一种审美的自觉。
3.2 高校公共艺术鉴赏程对学生的建议
3.2.1 艺术鉴赏中的保障艺术品鉴赏是以艺术品与美学的关系为对象,由艺术品的审美对象和构成的一种艺术行为。主体是指在鉴赏作品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感受和体验,思考和评价作品。同样的一幅画,每一位艺术品鉴赏者的艺术感觉与体验都不尽相同,所获的艺术鉴赏、所获得的美学情趣与思维上的启迪自然也各有差异。高校公共艺术鉴赏课程要求学生积极地参加课堂教学,自觉地尊重自己的内心,对其所带给自己的实质进行评判。
3.2.2 艺术鉴赏活动中的主体性
艺术鉴赏是一种运用主观能动性的艺术再创作,在艺术鉴赏的过程中,要激发自己的美学体验,主动地选择、吸收、扬弃艺术的艺术语言和艺术的价值。在鉴赏的过程中,鉴赏对象通过自己的视觉、感受和理解来创造出与之对应的美学情绪。艺术鉴赏是一个包含大量的知识面和情绪的过程,艺术中没有统一的、被认可的情绪,因此,艺术鉴赏中要求学生多看多动脑子,多想。总结自己对作品的看法,转变消极的学习态度,在指导学习中,要主动学习,积极探索。
3.2.3 提升文化素养和拓展美学视野
公共艺术鉴赏课程,也包括环境,文化,社会,历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除了研究了环境因素,并理解其与创作的联系,还要认识艺术家的个性,思想,艺术观,和他们的作品的联系。而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应积极探索其所表达的内容。多看看好的艺术,多体会艺术的形态与内涵。通过对接受的思维模式的不断完善,使学生的美学观念得以建立,从而增强学生的审美观,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业应激。西方历史文化和中国经典传统国学等都可以促进文化素养的提升,拓宽了人们的审美观,同时,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也会随之提升。因此,艺术鉴赏不能局限于一隅,要有广阔的认识,在美学上进行探索与寻求。
4 结语
综上所述,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鉴赏课是人文素质与审美技能训练中的限定选修科目,任课教师为做到既定目标,不仅要从教育基础理论上深入研究公共美术欣赏与人文素养和审美技能训练之间的联系,在艺术教育实际上更应紧紧围绕着教育中心问题,在教育手段上,在思想观念上继续探求,努力引领学习者的前进。■引用
[1] 黄茜.中职公共艺术美术鉴赏课的现状与应对方法[J].美与时代(中),2018(11):116-117.
[2] 冯秀娥.黑龙江省高等院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研究——以哈尔滨金融学院为例[J].金融理论与教学,2020(6):116-118.
[3] 郭声健.以美育《意见》为行动指南 推进学校音乐教育改革发展[J].中国音乐教育,2021(1):5-9.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