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数字经济背景下绣品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策略

时间:2023/11/9 作者: 海外文摘·艺术 热度: 12198
□李亦奇 孙扬迪 陈玉林/文

  近日,数字经济对消费市场新模式、新业态产生了巨大推动力,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在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的增长规模高达35.8万亿元,占GDP的36.2%,同比提升1.4个百分点。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同比名义增长15.6%,超过同期GDP增速7.85个百分点,数字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可见一斑。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要义是数字技术+传统产业。随着现代技术的更新发展,新科技加速推进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非遗产业作为传统行业中的一员,面临着传承人才流失、技艺古老僵化、宣传手段匮乏等问题,亟需进行数字化实践变革。绣品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知名度高、商品属性强、美学价值高、文化认同感浓郁的优势,基于数字经济视角,采用数字化技术助力绣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是扬长避短、拯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困境的有力手段。

1 绣品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状况概述

1.1 数字经济、数字技术概述

数字经济,从狭义来看,即大数据产业,是将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的识别、选择、过滤、存储、使用相融合的经济形态,是优化配置和高速再生资源的重要推动力,对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有显著影响。而从广义来看,任何利用数据整合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的经济形态均可被称为数字经济。数字经济产业表现在技术方面,就包括了我们日常所见的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5G通讯先进产业方向。当数字经济产业在运用层面上的实践则包含了“新零售”和“新制造”等近期耳熟能详的新发展方向。

1.2 四大名绣数字化发展现状和商业经营现状

1.2.1 苏绣

  江苏省政府向来重视苏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在苏绣的商业化和规模化过程中做出了有效努力。镇湖街道于2009年开始投入4000万进行绣品改造。2018年5月24日开始,苏绣作为第一批入选传统工艺之一出现在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中。苏绣产业的空间分布整体分散、局部集中。如今苏绣产业化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其中中小型企业数量众多,发展迅速。近年来,苏州市镇湖镇逐渐成为了苏州刺绣产业生产和销售环节的主要地点,镇湖家庭收入中高达75%以上的部分都来自刺绣。为了迎合当下数字化时代人们审美和获取信息的要求,非遗传承人纷纷开始接触诸如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型社交媒体平台,并通过小程序、短视频、网络直播、VR体验等新兴的大众网络媒介向大众传播相关知识。但相对而言,苏绣的专属专业化的数字化技术还尚未应用。

  1.2.2 蜀绣

  2009年,成都蜀绣的相关企业只有10多家,年产值还不到300万元;2013年,成都蜀绣产值就突破了2.5亿;2016年,成都蜀绣在11个生产基地中共培育和引进了省级工艺美术大师5名,市级工艺美术大师12名,市级蜀绣传承人3名。

  蜀绣制造技术数字化展示面临着以下困难:针法的多样性和配色的复杂使得数字化展示的举步维艰;数字化展示的技术与人力成本巨大;产业的发展难以促进展示方式的革新。淘宝绣品的统计调查显示:蜀绣更倾向于外事方面的礼品,但是于电商平台上的营销却很少。蜀绣的数字化展示手段较为薄弱,缺少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现场展示手段主要依赖于真人示范,与计算机数字化时代的浪潮格格不入。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字技术对蜀绣的渗透也在不断加深。通过计算机技术,成都高新区的蜀菁馆工作室实现了利用数字图片处理。

  1.2.3 粤绣

  随着时间的推移,粤绣如今面对着社会认知度低下、继承人青黄不接、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为促进广绣的发展,2016年曾举办“绣美花城”——广州非遗创意赛·广绣风”的主题,为广绣建设传统与现代的交际平台与跨界资源的整合平台。粤绣数字化程度较弱,由于其知名度等因素的限制,其较少于数字化平台上进行宣传推广,也几乎没有有针对性的数字技术应用意识。

  对于企业来说,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而企业的会计管理制度是现在的企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再加上我国目前的会计制度的改革,对于企业会计管理的要求就更高。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所以现代的企业要想长远发展,就必须要加强自身会计制度的管理,提高企业会计员工素质以及不断完善会计管理制度。企业设计出良好的、合理的、科学的会计管理制度也一定要落实到最终的企业管理上,必须要严格的按照制定的管理制度来执行,才能真正的强化企业会计管理工作。

  1.2.4 湘绣

  湘绣于21世纪初期就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随着文化旅游和文创产业的不断发展,当前的湘绣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文化发展热潮中占据了一席之地。2008年湘绣出口工艺品总额高达120万件,总产量达5亿元人民币;到2012年已有100多家企业与湘绣关联。湘绣从业人员已超过20万人,其中有8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与12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

  湘绣的发展受阻表现为多为小作坊制造,无法形成规模化的产业,主要是由部分社会性因素所致。而数字技术可为湘绣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多年前,与数字化联合培养相结合的湘绣专业已于湖南艺美职业学院设立,但远不能使湘绣追赶上时代潮流。但湘绣近年来于数字化道路上做出了许多努力,湖南和信区块链研究院与湖南湘绣城置业有限公司党支部进行共建调研活动都是典型案例,显示湘绣在数字化道路、数字技术的应用上确有进步。在宣传方面,湘绣对数字化宣传的应用还十分薄弱,甚至可以说几乎为零。

2 绣品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发展策略

2.1 绣品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

(1)知名度高;(2)商品属性强;(3)美学价值高;(4)文化认同感浓郁。

2.2 绣品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发展策略

目前,数字化技术、商品和服务对传统产业发展的促进表现为三方面:多方向、多层面、多链条,总结来看为“产业数字化”;在推进网络数据中心建设和服务等方面也发挥巨大作用,将数字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发展扩大,也就是数字工业化。从“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齐头并进,相互交融的发展局势来看,在数字化发展方面,绣品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应主要延循三条道路发展。

  (1)数字化建模。主要影响绣品的创新程度与可开发性。是指通过数字化手段,改变绣产品的设计、开发、制造和服务的过程,并通过数字化手段与行业企业产品的内部与外界环境相连。为绣品的花纹、样式建立数字化模型,使用机器部分代替人力制作产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或博物馆中引进数字展示模型如VR体验、3D打印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隐秘技术,而是触手可及的工艺品。数字模型不仅超越了传统的模型枯燥的表达形式,还随着多媒体技术能在表现形式、表现程度上不断发展,可以很好地显示内容的优势。数字化建模分析不但能加快绣品的发展过程,还能更好地理解产品的使用状况,精确地将顾客的实际应用状况反馈给设计端,从而有效地改善产品。

  (2)互联网产品。主要影响绣品的行业环境、文化认同及情感表达。通过绣品网站、建立专属App、社交平台账号等手段,向顾客提供生动、快捷、详尽的产品信息服务,降低产品宣传成本;直接向顾客进行产品销售和提供服务,开展企业电子商务服务,增加企业的收入;通过对顾客提供产品介绍与咨询接待,进行售后服务或动态服务状况查询,使顾客的满意度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针对产品销售、行业环境塑造等方面与合作伙伴开展各种交流合作,加强合作与沟通。

  (3)数字化宣传。主要影响绣品的品牌效应、市场需求。在数字营销中,通过大数据技术获取用户的行为路线,针对用户不同的行为和路线进行个性化信息推送,对传输数据进行更深层的分析。积极寻求与新媒体平台系统之间的合作,通过对客户行为的具体数据分析,提升广告精准度,提升体验感。将企业的服务与产品与客户的需求自动相连接,从而达到精确的自动化营销。数字转型实质上是通过对复杂体系、复杂体系、优化资源分配、提高经营效率、大大减少经营成本。与其他商品相比,非遗绣品相对小众且具有“不实用”的刻板印象,想要改变现状,使其经济价值得以“数字化”实现,数字化宣传与营销必不可少。

3 绣品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发展建议

绣品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应与数字化发展浪潮下及时发现自身相对及绝对劣势,不可囿于其悠久历史或广大群众知名度,而要发扬相对优势,抓住自身特色,紧跟时代浪潮,利用数字化技术取长补短。

  绣品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业应团结一心,致力于改进行业环境及行业创新情况,摆脱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消费者心中落伍于时代的刻板印象,利用情感表达与文化认同优势,利用数字化平台加以宣传,提高行业竞争力使其于市场中流通的众多商品中脱颖而出。■

  引用

  [1] 谢梅,赵森,臧雨琪.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研究热点与趋势——基于知网资源的知识图谱分析[J/OL].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1-10[2022-06-28].

  [2] 宋歌.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传承策略[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2,42(3):138-140.

  [3] 殷敬淇.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创新路径与实践[J].商展经济,2022(2):118-120.

  [4] 韩美群,周小芹.近二十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研究回顾与展望[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2(1):65-74+184.

  [5] 袁其玲.基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的研究[J].文化产业,2021(35):88-90.

  [6] 潘静雯,许甜甜,翁振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标准体系构建研究——以西湖绸伞为例[J].标准科学,2021(S1):289-294.

  [7] 王建华,栗帅东.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现状[J].湖南包装,2021,36(5):1-6+37.

  [8] 米文俊.浅谈城镇数字经济与文化产业相融合的现状与发展途径[C]//.“数字时代山西高质量发展论坛”论文集,2020:122-126.

  [9] 蒋沁玉.数字经济背景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策略探究[C]//.保护·研究·传承——2021年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会议书面交流论文集,2021:15.

  [10] 杨宁.网络直播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直播的现状及分析[J].营销界,2021(9):62-63.

  [11] 沈秀娥.数字经济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研究——以山西临汾为例[C]//.“数字时代山西高质量发展论坛”论文集,2020:116-12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