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文化是根植于古村落中极具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承载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国千百年来的绵长历史中,祠堂文化作为凝聚基本社会群体、增进乡村治理和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发挥着积极的贡献。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空心”“空置”成了祠堂文化保护难题。本文以桂东北地区古村落的祠堂文化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系列调查挖掘祠堂文化中健康因素和精华内核;摒弃其不符合社会发展的消极因素,以期探索出与乡村振兴战略相适应的活化路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强调对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要“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的精神。古村落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乡村振兴战略上扮演着多元且关键的角色。祠堂文化又是古村落文化中极为特别的一种文化形式,它既蕴涵浓厚的传统文化内涵,也埋藏深厚的人文根基。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认为宗祠对传统聚落发展和生活影响至深。传统聚落保护与发展通过宗祠这一最高级别的民间建筑、最具代表性的核心建筑载体最为集中地展示了农耕文化和历史发展。南怀瑾先生在《原本大学微言》谈到祠堂曾是社会安定的基石。“大家族”的宗祠,它不是一种法定的组织,它是自然人血缘关系的“标记”,是“宗法社会”精神的象征,是“宗族”自治民主的意识。冯骥才先生曾在《人民日报》撰文特别指出,传统村落既不是物质文化遗产又不完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两种遗产的结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后的堡垒,是民族根性的文化。保护传统村落就是保护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祠堂文化的活化、保护和发展的研究,使之成为具有传统形式和时代精神相结合新的祠堂文化,对于进一步凝聚乡魂、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铸造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对于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乃至对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都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1 桂东北地区古村落现状
贺州曾是潇贺古道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陆路连接点,同时扮演着岭南与中原连接的重要道口的角色,该区域是从中原进入南越的汉人戍守、避难、安家的首站和理想之地方,他们从中原各地而来,在这里建村立寨。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这里形成了汉、瑶、壮多元融合的乡土文化和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村落。这些多元文化和传统村落也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面临着发展模式单一、保护资金短缺、因无序开发导致自然风貌和环境遭到破坏等诸多矛盾和问题;更有甚者,一处处传统村落正在消失,遭到淘汰。2 桂东北地区古村落祠堂文化保护和活化的意义
祠堂文化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产物,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深厚的土壤之中,在中国千百年来的绵长历史中,祠堂文化在一些地方也存在过渡扩大宗族势力、滞留不良习俗等消极因素。但总体而言祠堂文化作为教化族人、凝聚基本社会群体、增进乡村治理和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上发挥过积极的贡献。2.1 凝聚族人、教化育人的意义
祠堂不仅记录着家族的荣耀和家风家训,更是乡村历史文化的重要承载地。在潇贺古道沿线上散布在各乡镇、村落间的各村各姓多有自己的祠堂。这些祠堂经过千百年代代传承,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激励着人们弘扬良好家风,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桂东北人的精神世界。以入选到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第一批的玉坡古村落为例,该村落虽是一个由贬官建立起来的村庄,但丝毫不影响历史上该村落大批文官武将的出现。村落里四百多年历史的五房宗祠和新修葺一新的廖氏祠堂是廖氏族人们重要的活动中心,族人通过祭祀祖先,缅怀先辈教育后人,教导族中后辈同心同德,鼓励族人勤奋读书、考取功名以光宗耀祖。据玉坡村廖氏族谱记载从宋到清,玉坡村有进士举人11人,有各类贡生26人,有禀、监、庠、增生等秀才不计其数,且大多为正途入士,大多求取功名后外出为官,有官至辽东都督大总兵,藩司通史,直奉大夫,临安别驾,江南羲仓太史监千总,梧州总兵,副总兵、参戎、守府,庆远参将及酃县、光山、灵川、龙坪、恭城、柳城、全州、龙胜、衡阳等县知县、知事、城守、训导、教谕等数十人。
2.2 凝聚乡贤力量、助力乡村振兴的意义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是谓“寻根”;“草木祖根,山祖昆仑,江海祖源”,是谓“问祖”。寻根认祖归宗,是人类的共性和本能意识。祠堂文化作为一个地方的文化基因是获得文化归属感与共享感的直接媒介,对于大众的文化认同和归属及农村基层的文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充分挖掘丰厚的乡贤资源,积极引导乡贤群体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把心系乡土,有声望有影响的“新乡贤”组织起来,发挥作用,助力乡村振兴。2.3 开发祠堂文化游、促进古村落经济发展的意义
每一座祠堂,都是一个了解民俗文化的重要窗口,是反应中国乡土社会的“活化石”。作为千百年来广大民间祭祀祖先、联络族群、实行教化、寄托乡愁的特殊活动场所,其所具备的文化功能,非常适合用来打造文旅相融旅游。因此挖掘祠堂的文化内涵,将祠堂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科学做好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推动传统村落深度保护、适度开发、合理利用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带活村落经济,让人民群众在发展中实实在在受益。3 桂东北地区古村落祠堂文化保护和活化上存在的不足
历经数百年除了自然和人为破坏,现存古村落祠堂保护存在保存现状较差、保护职责不清、保护资金投入压力较大、不当修缮比较普遍、闲置浪费等问题。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发现桂东北地区古村落祠堂在保护和活化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3.1 文物修缮不当,亟待行业规范
文物保护要遵从真实性和完整性。真实性是对文物本体的保护,完整性包括对文物环境的保护。但由于对文物行业的修缮标准、修缮规范,包括对工匠、施工人员的培训等方面建立一个行业规范文物保护工程的行业标准的不了解。加之对保护古建筑原貌的意识不强,不当修缮的现象比较普遍。不许多地方存在用新款装修材料来修缮祠堂,对古建筑内部结构的大拆大建,以商业化模式进行改造等一系列行为使其丧失了原本的文化底蕴;有些地方甚至将原来的祠堂拆掉,完完全全“以旧换新”。加上村民自建项目,这便造成了文物周边环境的真实性、延续性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3.2 经济价值挖掘不充分、旅游资源开发较单一
任何古村落的开发,都是其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发掘开发的过程。文化价值是一个古村落开发发展的基础,而经济价值则是古村落开发发展的目的和归宿。通过走访调研桂东北地区这几个古村落目前还处于旅游资源开发的单一性,多为村落自发性发展阶段。单就祠堂而言,各个古村落里祠堂孤立性强、联系不紧密,且祠堂周围没有相配套的基础设施,祠堂内涵的深度未被很好的挖掘。加之旅游路线未规划不明确、交通不便利难以吸引到旅游开发商、游客参与古村落祠堂的观光和修复。3.3 对外宣传力度不足、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在内宣传力度不足,对外宣传力度甚少。大部分当地人对古村落文化遗产的历史、艺术价值和不可再生性知之甚少,除了为数不多的古建筑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后被人熟知,但大多是“散落乡间无人识”。通过查阅当地相关宣传网站,有关古村落或古祠堂的内容寥寥无几,甚至空白。贺州市位于南岭山系之中段南部,属南岭山地丘陵范畴,山多平地少。这样的地形地貌造就了古村落多隐藏在深山之中,古村落道路、停车场、住宿环境等基础设施暂未能达到接待能力。古村落对游客、旅行社的吸引力远远不够。
3.4 现有古村落保障机制不够有力
近年来,贺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出台了《贺州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扶持政策及补助奖励办法》《贺州市打造城郊特色乡村旅游点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助推乡村旅游发展。但市级层面没有完备的古村落保护利用实施细则和有效的整体保护利用举措,保护工作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4 古村落祠堂文化活化、发展路径
对待祠堂文化要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在继承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深入挖掘祠堂资源的文化积淀,赋予祠堂文化新内涵新作用。祠堂文化要“活化”,必须要有创新,积极探索新模式为乡村振兴赋能。4.1 树立保护意识,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
当地文物行政部门有义务也有责任及时出台相关文物保护或沟通机制。同时,经常性深入古村落向当地村民传递文物保护的有关方法、修缮原则等,确保祠堂原有的历史文物价值。从保护维修的理念、技术、原则、手段、材料、工艺等各个方面不断研究、创新,除了要保护建筑本身,还要保护建筑周边的环境。组织古建筑传统工匠技能培训,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逐步培养专业维修队伍和从事业余研究的乡土人才。4.2 发挥政府引领作用,鼓励当地群众积极参与
祠堂来源于村落,也应由民众共同去保护及使用,但多数民众人文审美理念薄弱。保护好古村落祠堂,对于研究、传承、发扬祠堂优秀历史文化和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具有重大意义。只有让人们认识到祠堂具有的深厚历史价值,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保护、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以“保护为主,利用为辅”的意识,充分发挥当地民众的主体性,鼓励当地民众积极参与古村落祠堂保护工作。4.3 推动旅游文化多元发展新模式
加大对祠堂的保护和对文化的挖掘的力度,积极推进祠堂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努力打造桂东北地区祠堂文化旅游品牌,深入挖掘宗祠所蕴含的极深的文化内涵,全面开发与桂东北地区祠堂文化联系密切的特色民俗文化、家风家训文化,使宗祠观光游与自然风光游、民俗文化游、寻根祭祖游、宗祠节庆游、古建筑游等其他类型的旅游相结合。着力打造一条以“古村落古祠堂”为主题的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旅游精品路线。同时,当地政府与村落要积极沟通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设施。利用文化遗产独有的价值,带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4.4 多渠道进行宣传,建立古村落祠堂保护发展长效机制
抓住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契机,加强桂东北地区文化宣传,使知名度不断提升。同时加大古村落旅游品牌的宣传推介力度,组织开展对外宣传推介活动,注重对古村落进行形象包装,形成专题片,在电视台和网络上进行整体推介。坚持修旧如旧,科学编制传统保护发展规划。当地政府可以借鉴外地经验、结合古村落实际,抓紧组织对古村落的保护发展规划编制。逐步建立古村落祠堂保护利用长效机制,把古祠堂打造成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弘扬文明乡风的重要平台,为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加快桂东北振兴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5 结语
在乡村振兴中乡风文明作为乡村农村文化建设的要求,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充分利用祠堂这一媒介让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新风尚相结合,对于弘扬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树立文明的风尚具有重要作用。引用
[1]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 南怀瑾.原本大学微言[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3] 冯骥才.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N].人民日报,2022-02-07(07).
[4] 张跃华,黄洁.古镇(村落)保护问题的经济学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4(3):32-35.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