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多产闻名的日本作家西村京太郎,自20世纪60年代进入文坛开始,发表了一系列推理小说,在日本文坛享有盛誉。仅1971年就有六部推理小说面世,其中以描写公害为主题的《污染海域》收获最多好评。本文通过文本解读的方式,分析《污染海域》中所描写的生态问题,并尝试探讨在生态保护愈发受到重视的当下,作品中所表达的生态哲思和生态预警意识,从而阐明作者的生态观,进而达到告诫人们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
环境公害,可以说是人类给自身及其生存环境所带来的一种灾难,是人类所犯的最为严重、最为可怕的罪恶之一。它危及公众的生命健康和各类公私财产的安全,生态上会造成大量物种的死亡与灭绝,带来自然万物生机和活力的丧失。《污染海域》一书所讲述和面临的,就是这样一种局面。如书中所述,锦浦因遭受严重生态污染导致该地的鱼类资源濒临灭绝,而当地渔民又必须依靠捕捞已被污染的鱼类资源来维持生计,最终造成这些渔民因迫于生存压力而不仅否认当地生态已经受到污染的事实,反而还要向当地环保部门请求出具无污染证明,以保证他们鱼获的收益。由此可见,因环境公害而受到影响的渔民是何等悲哀,他们在生存和诚信之间选择自欺欺人,既可怜又可恨。
本文以西村京太郎的《污染海域》为研究对象,尝试解读本部作品中所体现的生态意识,以期引起人们对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的关注。
1 西村京太郎与《污染海域》
西村京太郎,1930年出生于日本东京,从东京都立电机工业学校毕业后,曾有过十年的公务员履历。然而,为了能追寻心中所憧憬的自由生活并能够更好地进行小说创作,思虑再三后决定辞去公务员职务。后来从事过包括卡车司机、保险公司业务员甚至私人侦探等多种工作,可以说遍历了各行各业,社会实践经验非常丰富。这种经历让他尝遍人间百味的同时也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素材积累,为其日后从事小说创作夯实了坚实的基础。1961年西村京太郎开始进行推理小说创作。两年后凭借作品《歪曲的早晨》获得《全读物》杂志举办的第二届推理小说新人奖。其后发表于1965年的作品《天使的伤痕》,又获得了推理小说领域的最高奖项——江户川乱步奖,由此引发日本文坛关注,成功跻身推理小说名家之列。其作品中尤以描写公害为主题的《污染海域》收获最多好评。
《污染海域》的成书背景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发表于1971年,彼时的日本社会已经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时代。然而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一些诸如“水俣病”“森永奶粉事件”等公害事件在日本先后爆发,昔日的怡人之岛已然变成了“公害”之岛,公害问题这才开始受到日本全国上下普遍的关注。为了尽量避免公害事件给日本社会持续带来负面的影响,日本政府于1967年、1968年两年间先后颁布并实施了“公害对策基本法”“大气污染防治令”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从此以后,包括“痛痛病”和“水俣病”等在内的诸多公害病逐渐被认定并开展了溯源。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为此后日本环境保护提供了一定的法律支持。
《污染海域》一书从一封信开始,收信人是一位名叫中原的年轻并且充满热血激情的律师,主要讲述了一起因公害污染而引发的公害杀人事件。女主人公是一位叫做梅津由佳的17岁少女,在伊豆半岛锦浦的一家化工厂工作。因长期在化工厂上班,不幸罹患哮喘,她深知是工厂排放的废气导致了自己患病,于是向厂方请求补偿。厂方基于掩盖其通过牺牲环境而不当获利的事实,不承认梅津由佳的病因是工厂排放的废气并拒绝对梅津由佳的病进行补偿。无奈之下梅津由佳只好通过写信的方式求助于中原律师。不巧的是,彼时中原律师迫于生计刚承接了一个收获颇丰的大案,无暇顾及女孩的求助。直到有一天,一则有关梅津由佳自杀的新闻报道意外映入中原的眼帘。中原律师才记起女孩向他求助一事并为此深感自责,于是决定去现场查询事件的真相。在事件的调查过程中,他遇到了两个人。一位是致力于环保事业的年轻高中教师吉川,另一位是有公害“专家”之称的“公害调查团”团长冬木教授,更为巧合的是吉川曾经是冬木教授在大学授课时的学生。作品中冬木教授虽然身为“专家”,却为了个人的利益而泯灭良心,公然撒谎称当地没有遭受污染。《污染海域》以此作为故事的主线,深刻描述了因环境污染而给锦浦当地人所带来的身心双重伤害,刻画了正义者的生态危机意识,揭露了冬木教授、香取昌一郎等人人性的自私和邪恶。
2 《污染海域》中的生态意识解读
关于《污染海域》中体现的生态意识,笔者计划通过“从个体利己主义到生态意识的唤起”和“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意识的觉醒”两个角度进行解读,希望通过对这两个方面的解读,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生态智慧。2.1 从个体利己主义到生态意识的唤起
作品中的主人公梅津由佳因为与工厂领导协商不成,最终在求助无门的痛苦和绝望中选择跳海自杀。由于自责和愤慨,热血的律师中原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继续调查整起案件。但是利益的分歧使得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处于排斥甚至敌对的情形之下,随着调查的深入,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人性深处的一幕幕画面。首先是以工业区的负责人佐伯大造为代表的资本拥有者,他们的最大特点可以说是冷漠、贪婪和虚伪。为了追逐利润,面对梅津由佳的痛苦和无助而无动于衷,为了能够继续获取不义之财,又戴着慈善者的面具来掩盖其所作所为带来的巨大生态破坏的事实。其次是香取昌一郎,为了一己之私,将爱情、恩情、同窗之情统统抛弃,丧失道德良知、打破做人底线,可以说这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利己主义者。与之相比,冬木教授则是从利己主义到生态意识唤起的典型代表。所谓的“专家”冬木为了谋取“新太阳研究所所长”一职,为了在环境领域提高知名度等眼前利益,竟然丧失了知识分子的良知,带领所谓“调查团”仅用两天时间就草草完成了“公害调查”并出具了“中间报告”,丧失立场和原则违心地宣称锦浦并未被污染。凡此种种,无不散发着利己主义的气息。东木教授虽然最终遇害,但却是本书中个人角度从个人利己主义向生态意识唤醒的关键一人。冬木教授本人最终被吉川所感动,良知被三年的公害日志所唤醒,“惭愧。我连这些高中生都不如。吉川,你是对的。——冬木”。可以说,冬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与吉川达成了生命共识。此外,在交涉无果的情况下,渔民们也被生存的压力蒙蔽了双眼。他们不仅无奈地在公害面前选择躺平,而且为了当前利益,为了活下去,甚至还将从污染海域中捕获的海产品进行售卖。作为生态破坏受害者的渔民最终在诚信和生存之间选择了后者。他们还天真地以为,诉讼并不能改变什么,只有配合手握金钱与权利的污染企业及其背后的资本拥有者,才能换来优良的医疗和教育资源,才能活下去。结果事与愿违,当他们发现随着锦浦海域污染程度的不断加深,竟然连一尾茜虾也捞不到了,由此而激发渔民意识到环境污染与生存之间的因果关系实在是必然的。既然如此,渔民们因为生态污染影响生存而联合起来进行抗争也就顺理成章了。在作品最后,由于中原律师、吉川老师及其学生们对生态正义的坚守,由于东木教授个人良知的唤醒和渔民们朴素的生态意识觉醒,锦浦小镇最终恢复往日的碧海晴空也就有了现实可能。
2.2 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意识的觉醒
“如何认识、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关涉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影响着人类文明的存亡和兴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在日本,早在奈良时代成书的和歌典籍《万叶集》中已有了关于人与自然的描写。通过《万叶集》可以看出,古代日本人还没有形成自我存在的意识,只是单纯地敬畏自然、依赖自然。随着历史的推进,到明治时代政府开始实行开国政策,西方的先进技术与思想理念大量涌入日本,工业立国的理念逐渐盛行,开始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随着西方先进的蒸汽机、蒸汽船的不断出现,人类的征服欲随之开始膨胀,自然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人类竞相试图征服的对象。人类与自然之间这种亘古以来所保持的敬畏与依赖关系从此被彻底打破,矛盾激增,对立不断。由于人类的不断破坏与过分施压,原本就很脆弱的自然根本无法承受其重,便开始了对人类的报复。《污染海域》描写的正是这样的过程:文章以锦浦小镇为缩影,描写了处于这样一个缩影下的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由此带来的却是海洋遭受污染,自然被严重破坏,公害事件频发。20世纪中叶,全日本第一个石油联合性的企业城在四日市成立,此后类似的企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资本对利润的追逐使得这些企业组织肆无忌惮地将大量工业废弃物未经处理即置于自然环境之中。日本作为一个地理位置狭长且注重经略海洋的岛国,大量废水入海、废气升空,造成海水污浊,空气中弥漫着难闻的臭气,天空也是一片灰蒙蒙的。仅仅几年时间,日本许多地方的海洋和空气污染就已异常严重,到处浓烟漫漫、乌烟瘴气。以自然环境的牺牲为代价,日本获得了一个经济上较长时间保持高速增长的时期。然而,这样“傲人”的经济增长却是以牺牲整个日本的大地、天空、海洋、河川环境为代价换来的,造成生态环境伤痕累累,满目疮痍。
《污染海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作品中所描述的锦浦,曾经也拥有蓝天白云、碧海晴空。自从以追逐利润为目标的化工厂建立之后,往昔蔚蓝的天空、新鲜的空气、宁静的大海都失去了原本的模样,被化学污染吞噬殆尽。其海域水质不再清澈,天空不再蔚蓝,取而代之的是阴暗的天空、恶臭的空气、污浊的海水。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人与自然之间原有的和谐关系却被摧毁殆尽。人类为了一己之私不断侵占自然、破坏自然,最终导致公害事件频现,甚至出现了人命事件。讽刺的是,冬木教授前一天还信誓旦旦地表示锦浦海域没有被污染,人们在第二天就发现了他那沾满油污的尸体。最终警察局是通过冬木教授胃里被强灌下的干净盐水来断定其是死于他杀的,因为发现尸体的锦浦海域是污浊的。“干净”与“污浊”,前后反差何等明显,一目了然。
与之相反,充满正义的吉川和他的学生们成立了“锦浦高中公害研究所”。他们每日奔走于锦浦各处,努力去拯救环境、拯救大海。他们用温度计测量气温,用鲤鱼旗记录风向,用手表记录时间。不管是温度计,还是鲤鱼旗,亦或者手表,都是这群努力向上的年轻人走进自然、对话自然的工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锦浦小镇的每一条街道都记下了他们匆忙的脚步,留下了他们年轻的身影。这是他们简单而又温和的亲近自然、感悟自然的方式。某种意义上,亦达成了人与自然之间最为美好、质朴、纯粹而又有温度的对话。
作品的最后,当中原和吉川遇到因一尾茜虾也捞不到而联合起来进行抗争的渔民队伍时,京子乐观地认为渔民们终于觉醒了。而中原却保持了难得的清醒,他意识到了实现社会群体生态意识觉醒这一任务的艰巨性。可以说中原的清醒,一定程度上就是作者试图唤醒世人生态意识的一种尝试。
3 小结与展望
众所周知,不管是水俣病还是痛痛病,这些大规模的公害污染事件,经过广大专业人士和受害者多年的艰辛努力,最终得到了解决。但是像《污染海域》中的主人公梅津由佳那样,没有被认定罹患公害病的弱小民众,依然遭受着控诉无门的凄苦。《污染海域》中既无权势又无资财的年轻律师中原,仅凭一封少女自杀前的求助信和一腔热血,虽然明知不可为而仍然义无反顾地同当地的污染企业和政府机关相周旋。或许这正是西村京太郎欲假借这位人微言轻的年轻律师而表达的一种情绪吧。在笔者看来,正是因为有像作品中充满正义感的律师中原和高中教师吉川等人的存在,才可能改变人们的自私和阴险,才可以让人们真正拥有万物和谐、祥和宁静的生态环境,“与自然为友,天长地久”,真正意义上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这大概也是作者西村京太郎想要表达的生态意识。某种意义上,《污染海域》这部西村京太郎的代表性著作所蕴含的生态思想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解读《污染海域》,深入探讨和分析作品中所表达的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以及经济快速增长与自然遭受破坏之间的关系,无论在学术研究还是现实实践层面都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以之为鉴:解构彼时日本生态环境与人们的思想状况之间的矛盾运动,对今天我们建设山青水绿、天蓝土净的生态环境,构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供了思考角度和借鉴依据。“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已经成为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这时时刻刻警醒我们面对环境问题,千万不能重走西方社会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子。■
引用
[1] 西村京太郎.污染海域<新装版>[M].东京:德间书店,2007.
[2] 王雄青,胡长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思想底蕴、价值涵蕴和现实意蕴[J].湘潭大学学报,2021(4):159-164.
[3] 杨晓辉.日本当代生态文学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