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翻译补偿理论下非遗外译中文化补偿策略——以湘西土家织锦为例

时间:2023/11/9 作者: 海外文摘·艺术 热度: 11937
□聂岚清/文

  在当今信息全球化时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外译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湘西地区的非遗资源文化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翻译这些资源对推进非遗文化对外宣传具有现实意义。文章以湘西土家织锦为例,在分析其外译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翻译补偿理论,着重探讨非遗外译文化补偿策略,以期对非遗外宣工作有所助益。

  中华文化延续千年,历久弥新,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寄托。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化标志,是国家和民族文化历史成就的展现。湘西非遗项目可谓硕果累累,如土家族哭嫁歌、土家族摆手舞、传统美术苗画,以及传统工艺土家织锦技艺,这些非遗项目都是湘西人民乃至中华民族的文化珍宝。加强对湘西非遗的外译研究,既有利于促进湘西地区旅游业和经济发展,也能一定程度上推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

1 湘西土家织锦外译现状

湘西非遗作为湘西各民族智慧与劳动的结晶以及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湘西人民最诚挚和深刻的情感,彰显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因而受到了国家和当地政府的高度关注。目前,湘西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项,国家级非遗名录26项、省级非遗名录84项、州级非遗名录244项,涵盖了音乐、舞蹈、技艺、美术、文学、医药、民俗等门类。其中土家织锦属于传统技艺门类,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是,湘西土家织锦的外宣翻译工作明显还有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土家织锦的关注度不够。湘西非遗外宣主要聚焦于民间文学典籍的翻译,如土家族《梯玛歌》,除此之外比较受关注的还有音乐和民俗类非遗资源。如土家织锦技艺这样的传统技艺类非遗在湘西非遗名录中占有很大比例,却少有相对应的外宣翻译研究项目。

  第二,外宣翻译资料稀缺,网络宣传力度小。目前市面上没有关于土家织锦的双语对照专著,相关内容一般都收录在非遗双语对照出版物中,主要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中英对照)》和《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图书。影像资源则仅有《寻艺记(Slow Made in China)》系列视频。而在网络宣传方面,虽然官方网站有大量的资料来介绍非遗资源,但是少有外国语言的介绍,仅有“中国文化网(英语版)”对土家织锦有所涉及。

  第三,缺乏翻译人才。由于湘西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全国范围内研究湘西非遗的翻译人才比较匮乏,导致土家织锦的外宣翻译研究较少。并且由于土家织锦相关资料在英译时本身就有不少难点,如:文化专有项和各类作品名称的翻译、中英文形合意合转换等。

2 翻译补偿与文化补偿

由于翻译活动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损失是不可避免的。为了弥补损失,就需要进行翻译补偿。在此前提下,国内外众多学者纷纷对翻译补偿(Compensation)这一概念进行研究,但并未将其当作一个独立的命题,而是隶属于一些相关的理论研究,如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用阐释学阐述了翻译的步骤,他把补偿定义为阐释过程的最后一个步骤。直到20世纪80年代,学者们才将翻译补偿作为一个理论命题进行专题性研究。学者夏廷德在前人的基础上,对翻译补偿理论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并将其定义为对翻译过程中存在的损失进行的修复或弥补。

  在翻译过程中,会发生语言、文化和审美层面的损失,因而要进行对应层面的补偿。文化补偿对应的是文化方面的损失,涉及到民族特色、文化意象、文化特有概念等内容,这些内容在某一程度上来说是不可译的,翻译实践难度大。考虑到目标读者的接受程度,在翻译时采取灵活的补偿策略,不拘泥于原文。补偿策略主要可以分为两种,分别是隐性补偿和显性补偿。隐性补偿可细分为释义、增益等策略;显性补偿即是在翻译中使用了明显的注释手段,如尾注、脚注等。

3 湘西土家织锦文化补偿策略

本文是以翻译补偿理论来指导非遗外宣资料英译,对其中文化缺失的现象进行文化信息补偿,并通过分析土家织锦这一实例得出注释、释义、增译三种文化补偿策略,希望能够为国内译者对非遗项目的外译提供一点新思路,从而推进非遗文化的对外传播。

3.1 注释

注释是常见翻译方法之一,包括脚注、文内注、附录等方式,常用于解释文本中含有的文化专有项。非遗外宣资料中往往涉及大量文化专有项,这些文化专有项内涵丰富,在缺乏背景介绍的情况下可能会使读者造成误解。为了使目标语读者更好的理解原文,注释成为了有效的文化补偿策略。下文译例中所出现的注释均采用脚注形式。

  例1:土家花带宽约二寸,窄约二指,有素色和彩色两种,但多以素色为主,采用“通经通纬”起“经(站)花”手段,是中国最古老的织造方式之一。

  译文:The width of Tujia flower strap is about two

  fingers to two cuns1. It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plain color and multicolor, but mostly plain color. It adopts the means of " Tong Jing Tong Wei2 ", which is one of the oldest weaving methods in China.

  注释1.“寸”(cun) is a unit of length equal to onethird decimeter;

  注释2.“通经通纬”(Tong Jing Tong Wei) is a traditional weaving technique. When weaving, take the warp as the basis and interlace the coloured weft on it.The Weft is woven from beginning to end without cutting.

  分析:在例1中出现了两个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专有项,其一是长度单位“寸”。在英文中有inch这一长度单位,即英寸。寸与英寸不是等同的概念,将其对译为inch并不准确,为了使目标语读者更好理解,在音译的基础上添加注释对其进行解释。其二则是“通经通纬”。通经通纬是中国最古老的织造技艺之一,是特有的文化概念,对目标语读者来说是陌生的,因此译者有必要添加注释。

3.2 释义

释义强调要提取原文本主要意义,不局限于原文本语言形式,同时运用相关背景知识对目的语进行重构。由于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使得一些词语无法在译入语中找到对等概念,又或是译入语中的对等词汇带有歧义,如果机械地进行字字对译,难以达到对外宣传的效果,甚至可能造成读者的误解。故而在翻译该类词汇时,要着重再现其意义。

  例2:正因为湘西南一地的多民族杂居状况,史籍中常“以苗代土”,民族混称现象严重,我们在历史沿革、品种渊源考察上尽可能地将土家锦表述和探讨多予行文。

  译文:Because there are many ethnic groups living together in the south of Xiangxi, and the Chinese character “Miao” is often used to call the Tujia nationality in historical records, the names of various nationalities are seriously confused. In view of this, we will discuss Tujia brocade as much as possible in terms of its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origin.

  分析:在例2中出现了“以苗代土”一词,主要是指在史籍中常常会用苗字来代称土家族,出现在此处是为了说明民族混称现象的严重性,在英语文化中没有这种概念。因此译者对原文进行了释义,以便传达文化信息。

  例3:“卍”字纹、阳雀花

  译文:auspicious pattern, cuckoo pattern

  分析:“卍”字纹和阳雀花都是经典的土家织锦纹样,“卍”(音同万)由梵文中的图形演化而来,意为“万福吉祥”。由于处于不同的语言文化语境,一些词语所引发的审美想象往往是不同的。在翻译时,译者没有直接使用“卍”字的梵文“svastika”,因为该词会引起读者不好的联想,因此只采用其“吉祥”之意。由于不同地域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说法,因此在翻译时要格外注意,土家人所说的阳雀就是指杜鹃,而阳雀花是指杜鹃鸟的图样,并且在目标语文化中,杜鹃鸟是报春的使者,与中文中的杜鹃意象贴合,将其译为“cuckoo pattern”能够使目标语读者了解其中文化内涵。

3.3 增译

增译又可以称作增词法,是指在原文的基础上添加一些词语来进行解释说明,非遗宣传资料中常常带有大量民族特色词汇,涉及人物、传说、典故等方面,翻译时应当增加说明性文字,使外国读者了解其意。

  例4:故事叙述古代一位聪明美丽的土家族姑娘西兰,她在织锦上织尽了人间所有的鲜花,唯独没有织出“寅时开花卯时谢”的白果花。

  译文:There is a story about Xilan, a smart and beautiful Tujia girl in ancient times. She weaves all kinds of flower patterns on the brocade, except for the flower of gingko. This flower blooms during the period Yin and period Mao, that is, from 3 a.m. to 7 a.m.

  分析:在翻译明显带有文化特色的词汇时,因其内容无法割舍,常常需要进行增译。白果花“寅时开花卯时谢”是流传于土家族的民俗传说,“寅”与“卯”是中国古代十二时辰的其中两个时辰,分别对应现在的凌晨三点到五点,以及凌晨五点到七点。如果采用直译法,目标语读者可能无法了解其文化内涵,因此在翻译时,译者采用了增译法,既保留了原文的特色,又补充了文化背景。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对非遗项目进行外译时,为了尽量化解因社会背景、思维观念不同而带来的文化缺失现象,使目标语读者能够准确无误地获取文化信息,就需要采取适当的文化补偿策略,对文本中出现的文化专有项或缺失文化信息的地方进行补偿,从而达到外宣效果。■

  引用

  [1] 陈芳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的难点与对策[J].中国科技翻译,2011,24(2):41-44.

  [2] 乔治·斯坦纳.巴别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

  [3] 李玉英,贾磊.国内翻译补偿研究综述[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1,28(6):57-59.

  [4] 夏廷德.翻译补偿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5] 曾祥宏,习海宇.翻译补偿层面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226-228.

  [6] 马红军.翻译补偿手段的分类与应用:兼评Hawkes《红楼梦》英译本的补偿策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0):37-39.

  [7] 田明,张心平,田大年.湘西土家族织锦技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8] 汪为义,田顺新,田大年.湖湘织锦[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

  [9] 谭载喜.翻译·模糊法则·信息熵[J].中国翻译,2010,31(4):11-14+94.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