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朝鲜半岛地理位置相邻,交流历史悠久。特别是在古代的册封体制下,朝鲜经常通过派遣使臣与中国进行交流。在此过程中,朝鲜使臣们需将出使燕京往返途中看到的中国社会状况都一一记录下来,一般明代所写的记录称为“朝天录”,清代所写的记录称为“燕行录”。江南是一个人杰地灵、山清水秀的地方,在中国自古以来都代表着美丽富饶的水乡景象,古代朝鲜文人也对中国江南充满了憧憬,在他们眼中,江南是令人神往的乐土,他们对江南寄予了无限的期望。本文以使臣朴思浩的燕行录《燕蓟纪程》为主要研究对象,考察了《燕蓟纪程》中的江南形象,并对朴思浩十分向往江南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1 朴思浩和《燕蓟纪程》介绍
朴思浩,字诚夫,号心田,朝鲜庆尚南道密阳人。1784年12月22日在安东作为庶子出生,8岁时在其父亲去世之后迁往京城(今首尔)宗兄朴英浩家里,15岁后跟随朴英浩前去坡州、黄海等地赴任,后虽在23岁时参加别试初试合格,但却未能获得官职。后来他主要在朝鲜各地担任地方官的“幕客”,并在此过程中结交了很多朋友,并受到了士大夫的知遇,获得了燕行的机会。因此,朴思浩作为谢恩兼冬至使行正使洪起燮的军官,于1828年10月25日踏上燕行之路,历时158天后返回京城。朴思浩把途中的见闻感想,以及与中国文人们交流的内容都详细地记录在《燕蓟纪程》中。《燕蓟纪程》总共分为三卷,第一卷是从1828年10月25日从京城出发到次年4月4日返回为止,共计158天的日记,日记中详细地记载了使团路过地方的风俗人情以及朴思浩的所思所感等内容。第2卷中收录了《留馆杂录》《观国》等46篇记述类文章,以记和杂录的方式记录了在北京停留期间游览的名胜古迹和往返途中所见所闻。第3卷则是由《应求漫录》《春树清谭》等笔谈内容和书札组成,记录了他与中国文人所交流的内容。2 朴思浩《燕蓟纪程》中的江南形象
一般来说,由于朝贡路线的限制,“朝天录”或“燕行录”中鲜有出现关于中国江南的记录,但在朴思浩的《燕蓟纪程》中却出现了许多关于江南的描写,接下来就先对朴思浩《燕蓟纪程》中的江南形象进行考察。朴思浩在《燕蓟纪程》中写道:“昔李益斋齐贤,崔孤云致远,皆入仕中朝,遍观巴蜀。江南,亦东人之罕有也”。就如他所说,到过中国江南地区的朝鲜人少之又少。朝贡历史上,除了1621年至1637年间朝鲜可以通过海路派遣使臣外,朝鲜使臣前往北京朝贡时必须利用陆路,因此他们没有官方的正式到达江南地区的机会。在当时,朝鲜人来到江南的契机,几乎只有漂流,因此漂流民漂流到江南后的见闻和经历是十分宝贵的。对于朴思浩来说,江南也始终保持着一种神秘的色彩,因此朴思浩在燕行途中对朝鲜漂流民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他遇到漂流民后就会与他们交谈,询问他们的经历和见闻。1828年9月7日,济州人金光显等7人为了捕鱼前往楸子岛,但在途中遇到风浪,被迫开始漂流,最终停泊在南海的普陀山,在定海县(今浙江省舟山市辖区)待了8天后,通过水路、陆路辗转各地抵达北京。1829年1月7日,金光显来到玉河馆,向朴思浩讲述了自己的经历,朴思浩以从他们那听到的经历为基础,写成了《耽罗漂海录》。《耽罗漂海录》中出现了大量关于江南地区的描写:
钱塘形胜,天下所无。今见北京,大不如钱塘矣。湖水如镜,二十四桥,各设虹霓,锦帆画舫,出入于其中,彩阁丹楼,一层二层三层四层,至于五层。联络湖上,冬暖如春,花树交映,居人皆饭稻羹鱼,锦衣珠珮,闻东国漂人,皆竞引还家,各设酒馔,慰问劳苦,赆行颇厚。或醉于笙歌之楼,或游于珠玑之巿,如是者四十七日。而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不知其几万家,其衣食之足,风俗之厚,景物之美,天下之乐地云。
正如上文中的记录一样,在当时朝鲜漂流民们的眼中,钱塘的繁盛是天下第一,还要比北京更胜;江南的水中船舫簇立,精致多彩;江南的百姓也十分热情,还将朝鲜漂流民邀请到家中宴请,临走之时还赠与许多东西。就像朴思浩所言“其(江南)衣食之足,风俗之厚,景物之美,天下之乐地云”。前文中已经说明过,由于朝贡路线的限制,在朝天录或燕行录等使行录中一般鲜有出现有关江南景象的描写,而如朴思浩这般,因个人兴趣把漂流民的见闻经历在燕行录中记录下来,并且单独形成一篇漂海录的情况可以说是很特别的。除此之外,在《燕蓟纪程》的后半部分中,也出现了许多江南的相关记录。
餘曰,願生中華國,一見江南好。盖因柳嗜卿望海潮词,可知其絶胜。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烟柳画桥,风帘翠幙,皆依旧否。答,无异昔时。余曰,饭稻羹鱼,笙歌楼台,俊人佳士,亦爲东南之美,此可谓天下乐国,如弊邦何足云乎。
这是朴思浩与中国文人丁泰的对话记录。朴思浩说自己读过宋朝词人柳永的《望海潮》,知道江南是绝胜之地,于是问丁泰江南“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烟柳画桥,风帘翠幕”的景色是否还和从前一样,丁泰回答与昔日并无差别之后,朴思浩便说江南是“天下乐国”,自己的家乡朝鲜是远远比不上的。他还表达了自己“愿生中华国,一见江南好”的愿望与憧憬,由此可见,朴思浩眼中的江南风景秀美,是令人向往的乐土。
除了景色秀美之外,在朴思浩的眼中,江南也是物产丰盛的地方。
酒果设多江南珍品,款洽异常。
中国好墨,多出于江南之徽州。
以上引用的第一段文本是朴思浩在中国文人蒋钺家时针对酒宴的描写,说宴席中所用的酒和水果大都是江南的珍品;第二段文本则是中国文人蒋钺对朴思浩进行的科普时说的中国质量好的墨大部分都是在江南徽州制作的。从以上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朴思浩《燕蓟纪程》中的江南不但物产丰富,而且质量极好。
在朴思浩的眼中,江南不但景色秀美,物产丰富,江南人物也十分优秀,造船技艺非常精巧。
余曰,江南非但景物之胜,人物亦胜。年前江南人漂到弊邦,其舠上梢工,亦皆俊雅,应是地灵锺毓。
皆江南船舶也。舡制上设板屋,涂以丹雘,四面设窓楹,栏槛贴琉璃,屋内有书画床凳等物,甚精致稳藉。
以上内容是朴思浩对江南船舶的描写,他在使行之前就曾在国内见到过漂流到朝鲜的江南人,当时他就注意到江南人乘坐的船,造船技艺十分精巧,在当时他就猜想应该是江南地灵钟毓的原因,后他通过使行来到中国,虽未能亲自到达江南地区,但他在通州河中看到了大量的江南商船,并对江南人精致稳固的造船技艺表达了自己的赞赏。
从以上的分析论述中可以得知,朴思浩在《燕蓟纪程》中记录了许多江南相关的内容,朴思浩眼中的江南形象可以分为风景秀美,物产丰富和人物优秀这三点,而且对于朴思浩来说,江南是一片乐土,他对江南十分地向往。
3 朴思浩向往江南的原因分析
如上所述,朴思浩抱着“余愿生中华,一见江南好”的愿望,在《燕蓟纪程》中对江南的自然景观、风俗和人物等都给予了十分肯定的评价,他认为江南人杰地灵。朴思浩作为外国人所看到的的江南形象实际上也是自己内心观点或意识的一种映射,接下来,笔者就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朴思浩的个人经历,对朴思浩如此向往江南的原因进行分析。首先,朴思浩受到了当时朝鲜文化环境的影响。朴思浩在《春树淸谭》中写道:“余曰,曾于东坡诸名人纪迹。夙知苏杭之景物。东国人于天下名胜。首称江南所以然也。”朴思浩是通过苏东坡等文人的作品了解到江南的。朝鲜王朝喜欢把宋朝作为治国的典范,又加上朝鲜王朝时期很多君主都十分仰慕宋朝文人,所以朝鲜统治阶级十分尊重文人,注重文采。他们极力推崇苏轼及其诗歌作品,并且大量引进和刊发有关苏轼及其诗歌作品的书籍,供朝廷内外的文人们学习和模仿。朝鲜王朝的文人们也对苏轼及其诗文有着很高的评价,江南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被朝鲜文人熟知的,在当时朝鲜文人的心中,江南就是天下第一名胜,他们普遍把中国江南看成是自己心中的“乌托邦”,朴思浩便是受到了这种文化环境的影响,对江南十分向往。
其次,朴思浩的个人经历也导致他对江南十分向往。由于朴思浩是庶子,所以他未能顺利出仕,只能担任地方官的“幕客”辗转各地,在此过程中,他养成了游山玩水的爱好,朴思浩在给丁卯桥的回信中说道:“仆有三愿,愿观天下好山水,愿读天下好书籍,愿交天下好人物”。朴思浩借此表达了自己想要遍观天下好景色的愿望。除此之外,他还在《江南楼船记》中记录:“今江南商人,长居好楼阁,饭稻羹鱼,衣锦绣,畜美人,遨游湖海,以送平生,不知一片画船外,复有功名富贵,是何等物,岂非水上仙耶”。他认为江南商人在船上遨游湖海的生活可以让人忘却功名和富贵,就像神仙一样,由此可见,在朴思浩心中,江南就是安逸和自由的象征。
最后,与朴思浩交好的许多文人都出身于江南这点也增加了他对江南的好感。朴思浩在北京停留期间与许多中国文人都进行了思想交流,其中他十分欣赏的熊昂碧、沈洛等人都出身江南,而且都与朴思浩一样始终坚持朱子学的立场,朱子的籍贯是江南,此次燕行中朴思浩遇到了朱子的后人朱其镇,并与之交谈甚欢,这点更进一步地提升了他对江南的好感。
4 结语
综上所述,朴思浩的庶子身份对他的仕途形成了限制,导致他未能获得官职,只能在朝鲜各地担任地方官的"幕客",但在此过程中他结交了很多朋友,并受到了士大夫的知遇,获得了燕行的机会。1828年朴思浩作为谢恩兼冬至使行正使洪起燮的军官出使燕京,并把途中的见闻和感想,以及与中国文人们的交流内容都详细地记录在《燕蓟纪程》中。十分特别的是《燕蓟纪程》中出现了许多关于江南的描写,朴思浩在《燕蓟纪程》中刻画的江南形象具有风景秀美,物产丰富和人物优秀这三个特点,体现了朴思浩对江南的向往。最后,本文对朴思浩如此向往江南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一是他受到了当时朝鲜文化环境的影响。当时朝鲜文人普遍都把中国的江南作为心中的“乌托邦”,朴思浩也受到影响,对中国江南产生了憧憬;二是朴思浩个人经历的原因。朴思浩庶子的身份导致他未能顺利出仕,担任地方官“幕客”期间他养成了游山玩水的爱好,所以他看轻富贵功名,把江南作为安逸和自由的象征;三是与朴思浩交好的许多文人都出身于江南。朴思浩始终坚持朱子学的立场,朱子的籍贯是江南,此次燕行中朴思浩遇到了朱子后人朱其镇并与之交谈甚欢,这也提升了他对江南的好感。■引用
[1] 金镛镇.19世纪初朝鲜文人梁知会的中国江南《漂海录》考[J].外国语言与文化,2020(3):33-40.
[2] 文慧.朝鲜王朝时期文人对苏轼诗歌的推崇与模仿[J].辽东学院学报,2019(4):116-122.
赞(0)
最新评论